台湾省少数民族的特点

台湾省的少数民族一直生活在一个山高谷深、四面环海的宝岛上,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史岁月。台湾省的少数民族分为十多个民族。经过长期的繁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差异逐渐显现,文化的独特性也随之形成。目前有14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总人口约50万人,包括雅美(达吾)、阿美族、卡尔马兰族、萨奇莱雅族、槟南族、太鲁阁族、、泰雅族、邵族、布农族、赛德克族、邹族、鲁凯族、排万族等。因此,台湾省成了“人类学家研究的天堂”。

●五月

阿美族是台湾省最大的民族,有近654.38+0.9万人,约占台湾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5。阿梅以捕鱼和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他们天性善良开朗,以台湾省丰富多彩的歌舞文化而闻名。阿梅的居住区北起花莲,南至半岛以东,地域辽阔。根据分布区域的不同,从南到北分为恒春阿美族、台东阿美族、沿海阿美族、秀谷峦阿美族、石楠阿美族五个社区。

五月的意思是北方人。阿美族有独特的母系社会制度,男性采用过继制,家庭财产由女儿继承,家务大权掌握在女性手中,男性负责以部落公共事务为核心的男性聚集地。男士聚会场所有严格的年龄阶段。阿美族男性在13岁时被送到青年俱乐部训练,每三年通过一次体能测试。他们要到22岁才能结婚。男性还负责部落防卫和公务。对部落公共事务有所贡献并被免除劳动的老人,会成为部落中受人尊敬的部落长老。阿美族部落严格的母系社会制度平衡了男女权利,创造了部落内部和谐的社会关系。

阿美族依山傍水,依山傍海,自然资源丰富。根据农耕、渔猎的不同季节,人们在20岁时举行节日。在早期,阿美族有一系列与农耕有关的仪式,包括:播种祭祀、播种后的祖先祭祀、除草祭祀、收割祭祀、新储粮祭祀、新米品尝祭祀、丰收祭祀、求雨祭祀、阳光祭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部落农业生产的衰落,只有每年7月至10举行的丰收节和沿海部落举行的海祭才是阿梅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仪式。

●排湾族

排湾是台湾省第二大族群,主要分布在屏东县和台东县。根据分布区域的不同,可分为北排湾、中排湾、南排湾和东排湾四个群落。

排湾族是指祖先最初起源的地方。根据排湾族的历史传说,人类的诞生来自三个途径:太阳、蛇和陶罐。一种是“太阳论”,认为人类是太阳下的蛋孵化出来的;二是“壶生论”,认为太阳照在陶罐上,使陶罐破裂,诞生了人类的始祖;三是“百步蛇论”,认为人类是由百步蛇的卵孵化出来的。然而,不管传说中人类的起源是什么,排湾族人对蛇充满了崇敬。

排湾人传统上以狩猎和耕作为生,他们的氏族制度是台湾省少数民族最典型的贵族社会。一个部落的领地属于一个或多个首领,首领要承担赡养寡妇孤儿和提供紧急救助的义务,因为他们要向平民征税。氏族内部实行长嗣继承制,首领家族的长嗣继承世袭首领的职位。剩下的孩子如果没有机会嫁给其他领导,三代之后就变成平民了。但是,首领不能干预部落公众的事务,而是由平民阶层自治。因此,部落成员不分阶级等级,选举长老或贤人组成部落会议,挑选有能力的人担任行政首领。虽然首领是代代相传的地主,但部落的实际公共事务是由平民自治选出的人管理的。

排湾族在20岁时根据季节的变化举行不同的节日。五年祭,排湾族最负盛名、最严谨的仪式,从迎神到最后的丧仪结束,历时六个月。随着时代的变迁,目前这种仪式只能在屏东县的赖艺乡、春日乡和台东县的大仁地方板部落看到。

●泰雅

泰雅族的聚居地从南投县浊水溪向北延伸至宜兰县和平河,占据了台湾省最广阔的山区,是台湾省第三大族群。塔亚的意思是像你一样的人。泰雅族分为Sekolek和Zeaolie两个亚部族,在南投县北港溪上游自称溪台。据说在没有人类的古代,地面上的巨大岩石突然裂开,从缝隙中走出两男一女。其中一个男人回到岩石,剩下的两个男女成为夫妻,从而孕育出泰雅族。时至今日,这块巨石依然矗立在北港溪旁,成为泰雅族人的圣地,人民称之为宾斯布根(Binsbugan)。据传说,斯巴扬是先民建立的第一个部落,它离宾斯布根(Binsbugan)风景区很近。后来由于部落人口的不断扩大,民众溯北港河而上,越过中央山脉。经过数千年的迁徙,如今的泰雅族聚落遍布南投以北到宜兰的广大土地上。

泰雅的氏族制度是一个宗法社会,以狩猎和火耕为主要生产方式,文化简单原始,没有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组织,只有一个叫“嘎嘎”的* * *祭祀团体。部落随季节周期举行不同的岁礼,每年9月和6月,65438+10月,泰国雅各布部落举行加加祖灵的重要仪式。

纹身是泰雅族民族精神的象征,男女成年后都有纹身的习俗。女生只有熟练了编织技巧,才能带着纹身结婚。而男人必须学会打猎,出去打仗,才能结婚。在泰雅的家里,只要孩子结婚,就要搬出去另立门户,只留下小儿子在家照顾年迈的父母。这样的社会制度造就了泰雅族男性敢于背井离乡、开疆拓土的性格,也是这个族群分布广泛的原因。

●布农

布农,就是人的意思。布农族按宗族不同分为銮社、卡社、丹社、卓社、仙社五个族群,是台湾省第四大族群。

布农族没有世袭的统治阶级,只有由他的人民选举出来的终身领袖。首领分两种:一种是部落酋长,是部落传统习俗的守护者,主持各氏族长老和户主参加的部落会议,执行会议的决议,通常是各种节日的祭司;另一种是部落的军事首领,是有战功、有远见,甚至熟悉吉凶的长者。一旦当选,就是终身职位,儿子无权继任。

布农族是典型的男权社会家庭。一个家庭通常生活在家族中,以最年长的祖父或叔祖父为父母。即使结婚后,叔叔和叔祖父仍然是分开的。每对夫妇被分配一间卧室住在房子里,所有的家庭一起工作。如果有分家,一般是在爷爷去世后,可以由叔叔们主持分家。

“八声部合唱”是布农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表现形式。它由八个不同的音阶组成,内容是祈求小米丰收,也叫“小米丰收歌”。“夸公宴”是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大家围成一圈,不分男女轮流到中央,大声报出自己的名字,列举自己一年来的突出表现,公开夸耀自己的成绩的庆功宴。这也是布农族最具特色的文化习俗。

布农族是台湾省唯一有自己文字的族群——“农历图”。他们一年到头都按照日历种田打猎。许多节日都依附于农业仪式,如射穗仪式、播粟仪式等。,这些都是布农族20岁时的重要仪式。

●太鲁阁

太鲁阁,源自古代塞德克族,是台湾省第五大族群。太鲁阁人的祖先生活在何欢西侧的浊水溪源头(南头)。传说在400年前,因为狩猎,他们的祖先越过中央山脉来到了里吾溪源头(花莲),迁徙至此的人们最终沿着里吾溪流域建立了一个新的部落。1914年爆发太鲁阁战争,1933年爆发五社事件,让日本殖民者胆战心惊。为了防止台湾省少数民族的反抗,开始对各部落实行所谓的“搬山下”政策,他们强迫居住在里吾溪河谷的太鲁阁族人陆续搬下山,形成了今天的太鲁阁人居住地。太鲁阁人曾经居住的地区现在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太鲁阁国家公园。

太鲁阁是指山腰上的平台或可居住的地方。太鲁阁人是传统的狩猎和焚烧民族。和泰雅族人一样,男女都有长大后纹身的习俗。传统的社会组织由成员组成,他们选举聪明正直的人作为领袖,对外代表部落,对内维护部落的和平与和谐,仲裁纠纷。每个部落都有固定的狩猎区,保护狩猎区是所有部落成员的共同责任,从而形成部落男性共同承担责任的群体意识。

太鲁阁人的信仰是以祖灵为中心的集体意识。巫师医疗和牧师祈祷是这个部落的重要传统习俗。太鲁阁人认为所有的疾病和灾难都是鬼神惩罚和冒犯祖先造成的,所以必须通过祭祖来解决,仪式象征着与祖先沟通。为了保证习俗(Gaya)真正被部落人遵守,部落中设置了首领、牧师、巫师三个职位,拥有不同的权力监督部落人遵守习俗。每年秋冬,太鲁阁人都会遵照祖先的指示,举行感恩祭,以回报祖先的保护。

●鲁凯

陆凯是台湾省第六大族群。他们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分为三个社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居住在屏东县五台乡的西陆客团,居住在北南乡和金凤乡的东陆客团,居住在高雄县茂林乡的多纳、万山、茂林三社。这些社区彼此不交流,他们的语言自成一体。

“鲁凯”这个词的意思是住在深山里的人。陆凯和排湾族都属于贵族阶级的世袭社会,两个民族的文化习俗非常相似。不同的是,排湾族是长子(长子或长女)继承家业,而陆凯是长子继承制。领导无权过问公共事务,只充当最后的仲裁者或调停者。部落公共事务由各氏族的直系长老、德高望重的人、战功卓著的勇士决定,平民阶层也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

鲁凯天生保守,尊重领袖权威,强调严格区分社会阶级、贵族和平民。在过去,贵族和首领对服饰图案和装饰拥有专属权利,平民不允许使用头部图案、蛇、百合和陶罐等图案,除非首领同意。此外,像陆凯的排湾族一样,只有贵族才能戴带有大冠秃鹫羽毛的帽子。在数量上,有三个首领,两个核心贵族,一个边缘贵族。百合代表着社会秩序和伦理,只有纯洁的少女和高贵的勇士才有资格佩戴。这些严格的礼仪和仪式严格地制约着族人的生活和教育,使族人非常重视互助和团结。

8月的小米丰收节,6月5438+065438+10月茂林乡多纳部落的丰收节和黑小米节,是部落根据季节和生活周期举行的盛大节日。

●裴楠

北南人主要居住在台东平原。目前历史悠久的部落有八个,分别是知本、舍马干(剑河)、鲁家王(李佳)、大巴六九(泰安)、北南(王楠)、槟榔、阿里白、楚鲁(北四旗),又称八社,最近又增加了宝桑、班班。

北南是王楠部落普悠玛的旧地名名称。关于培南的起源,有很多种传说,主要是培南社主导的竹子衍生出的“竹子传说”,以及登陆太平洋的知本社石头衍生出的“石头传说”。

北南有严格的俱乐部制度,“俱乐部”历史上对年轻人进行过严格的斯巴达克教育。会所不仅是培南人举行仪式的地方,也是培养年轻人的地方。它分为青年俱乐部和青年俱乐部。男人到了13岁,就会离家去青年俱乐部训练,由成年士兵严格训练;达到18年龄后,将晋升到青年会服役,保卫和杀敌;22岁才能退休、结婚、生子;35岁以后,可以在俱乐部参与部落事务的讨论;进入50岁后,成为受人尊敬的俱乐部顾问或部落长老。从小在会所里学习服从和忍耐,进行艰苦的训练培养吃苦和勇敢的精神,造就了培南男人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虽然北南有一个男性收养儿子妻子,女儿继承家业的母系社会,但是女权并不涉及方方面面。氏族内部仍然有男女分工,女权仅限于家务。已婚妇女如要处分财产,必须经夫妻双方同意。每年65438+2月举行的大狩猎节是各民族最重要的年度节日。

●邹

台湾省的第九个少数民族邹,根据居住地区的不同,分为三个使用不同语言的亚民族。他们生活在邹群北部的嘉义县阿里山,邹群南部的高雄县和卡纳卡那布集团。

邹是一个以父职为核心价值观的农牧狩猎民族。其部落组织以库巴大社为中心。大社是所有宗族居住的一等家庭,小社是所有宗族划分的普通家庭。每个大社都有世袭首领,所有氏族事务都由每个氏族最年长的人主持。

库巴是氏族人聚集的特殊场所,也是邹人的圣地。以前男人刚弱的时候,都要离家去库巴受训,接受文化、历史、技能、狩猎等方面的训练,才能成为保卫部落的勇士。会议地点是大俱乐部的政治中心。部落事务由世袭首领和氏族长老在会议上讨论和决定。也是负责士兵训练和指挥的地方,严禁女性进入。目前只有裕达邦和特富叶两家大俱乐部。

邹的“役婚”习俗是传统习俗中最具特色的。婚后男方要在女方家工作三年以上作为彩礼。女婿服务期的长短,婚前已经双方父母协商好了。战祭是邹族的传统祭祀。战争祭祀最重要的意义是鼓励邹人用全部的精力和生命去保护部落,祈求战神的保佑。从节日的仪式过程和歌舞中可以发现,邹人已经非常清晰地安排了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秩序,同时,节日也是维系部落伦理、规范、精神和战斗力的一大支柱。战祭每年轮流在大邦社和特夫耶社举行,祭祀仪式一般安排在阳历二月15左右。也是邹人延续文化传承的重要节日。

● Sedek

塞德克语意为“真实的人”,自日本人占领台湾省以来,一直被列为泰雅族的一个次族群,直到2008年4月才被承认为台湾省少数民族第14族群。

赛德克族起源于南投仁爱乡浊水溪上游,分为德克塔亚、杜达、太鲁阁三个最早的族群。大约在18世纪,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短缺,这三个社区的一部分人越过中央山脉迁移到花莲县,形成了居住在南投仁爱乡的西赛德克和居住在花莲县林岫、万荣和卓西乡的东赛德克。每个当地民族分为三个社区,共有六个社区。其中,东边克都鲁固群在2004年被划为太鲁阁族群。

塞德克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重视男女分工,也有纹身成年礼、严格遵守祖先禁忌等传统习俗。部落是最基本的自治单位,属于一个没有世袭首领的平等权利社会。领导能力强的人是部落首领,勇敢的人也是打猎除草的首领。当一个部落有重要的事情时,由长老会议决定。部落组织对内有保护的功能,对外有与其他部落保持联系的责任。他们是一个受益于地区联盟的群体。

塞德克还有一个类似泰雅族的“嘎嘎”群体,既信教又互相支持,但塞德克称之为“嘎亚”。赛德克的盖亚成员几乎都属于同一个部落,很少有像泰亚这样跨部落的情况。同一盖亚的成员有义务集体从事祭祀、协助复仇和分享报酬,盖亚也可以解释为部落的习惯法或传统禁忌。

●夏塞

夏塞的意思是人。夏塞族群居住在新竹县五峰乡、苗栗县南庄乡和石滩乡,是台湾省第十大族群。根据夏塞的口述史,祖先们从乌比南布翁的大巴尖山发源地下来,沿着溪流四处迁徙。大约400年前,北部的桃园和南部及海边的苗栗有夏塞部落。后来因为泰雅族先民沿中央山脉北上,占据了夏塞人的深山狩猎场,夏塞人口因为战乱而迅速减少,再加上平地汉族移民的双重夹击。根据1906的人口统计,夏塞只剩下737人。清光绪年间,汉族大规模迁徙,迫使夏塞人迁居现居地。

夏塞实行严格的宗法社会,姓氏的社会组织非常严密。氏族内部的重大问题由各氏族的长老决定。这种宗族制度被称为“长老议制”。最年长的男人是家里的长辈,女性地位低下。寡妇或离婚妇女必须回到父母家,离婚妇女的子女属于丈夫的家庭。历史上,一旦夏塞的女儿嫁给了一个低地人,她就失去了自己的种族身份。即使将来她回来了,她也不能和她的种族的人一起吃饭或生活。

夏塞岁时,各姓氏家族掌管不同的节日,如:短灵祭、祈天祭、祖灵祭、敌首祭等。,都是夏塞人按照祖先传下来的传统和新年的仪式举行的。由于很少受到外来宗教的影响,该节日仍然保留着原始模式的祖传禁忌和巫术,因此也是台湾省少数民族节日中最传统、最完整的仪式活动。

●雅美(大武)

雅美,现在又叫大武,是台湾省少数民族中最典型的海洋族群,也是唯一不猎头、不饮酒的族群。他们生活在台湾省东部的蓝雨岛,分为六个部落:红头、渔夫、椰子油、董卿、刀郎和野隐。目前是台湾省第11个族群。

雅美,意思是北方,也有一些人的意思。雅美氏族社会是一个男女分工的宗法社会。男人负责打鱼、盖房子、做工具,女人负责织布、种地。没有领导体制。一个部落最早成立部落的氏族只有两三个,这些氏族最直接的长老成为这些氏族的族长。部落里还有其他首领,比如各个捕鱼群的队长,擅长制作各种工艺品的师傅。都是部落里有专业影响力的领袖。

雅美的财产由她的儿子继承。她父母去世后,家里房子的建筑材料被拆除,由她的兄弟们平分。但是大儿子可以得到老房子的土地和象征性的屋顶大梁,女儿最多可以得到母亲的个人物品。但是雅美女性的地位并不低,相反比其他重男轻女的少数民族拥有更多的权利。比如女性可以自由嫁给其他部落,而男性只能在自己的部落里找结婚对象。

蓝雨岛四面环海,海洋资源丰富,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他们住的地下屋是雅美最传统的建筑形式,以石头和木头为主。雅美对鱼的认识是台湾省少数民族中最高的,比如男鱼、女鱼、父亲在世时斋戒的老人鱼。许多仪式和习俗是随着不同的鱼季举行的,例如每年3月至8月举行的螃蟹节、小米丰收节和飞鱼季,这些都是雅美人的重要仪式。10人拼图船建成后的新船下水仪式是雅美人最吸引人的传统文化活动。

● Sachilaya

萨其莱雅,原属阿美族的一个分支,被称为“齐来阿美族”。目前是台湾省第八大族群。Sachilaya的意思是一个真实的人。花莲,在古代曾被称为Chilai,来自Sachilaya人声称的谐音。萨奇莱雅最早为人所知。那是在明朝崇祯五年(1632)。1878年,萨其莱雅联合卡玛兰嘉里湾社、珠窝湾社抵抗清官,后被清军击败。历史上称之为“嘉里湾事件”。从此全家分散在台湾省各地,开始了他们的128。

花莲最早的居民Sachilaiya有五个主要部落,分别是花莲市的主部落、瑞穗乡的马李云部落、寿丰乡的水莲部落、凤滨乡的矶崎部落和新城乡的北埔部落。其语言自成体系,不同于阿美族的各个民族。虽然两个民族的文化习俗相似,但他们与梅最大的区别在于氏族内部存在着不完整的母系制度,即男性在被冗余后可能仍然会回家,得到一些土地和财产。

Sachilaiya人随着季节的变化举行岁礼,分为播种小米、捕鱼、收获、收集和收获节。在成年礼中,长辈们会送饭,这是长辈们祝福未成年人的仪式,也是Sachilaiya特有的传统。每次成年仪式后,Sachilaya人都会要求年龄阶层的新成员在部落里种上一圈竹刺,象征着对部落的保护。因此,无论是龄级还是刺竹,都被称为“部落篱笆”。

为了纪念在“嘉里湾事件”中捍卫部落牺牲的祖先,百年后,部落以“巴拉马尔火神祭祀”仪式悼念祖先的灵魂,警示后人传承民族精神。

●卡玛兰

卡玛兰于2002年6月成为台湾省少数民族中的11族群,人数略多于邵。卡玛兰,意为平原人,是杨澜平原最早的居民。1632年,西班牙出兵攻打宜兰,以惩罚加马兰人攻击该国滞留船只,这一族群才为外人所知。18年后,荷兰人记录了台湾杨澜平原36个卡玛兰部落的情况。由于连年战乱,这个族群最终迁到了花莲市。1878的嘉里湾事件导致民众再次流亡,分散在花莲和台东。这个族群目前主要居住在新城乡的甲里湾部落、凤滨乡的新社部落、凤滨部落、立德部落、矶崎部落、张远部落和长滨乡的大丰部落,少数族群还居住在宜兰东山河口的刘流部落和甲里湾部落。

卡尔马兰早期是平埔族的一个分支。这个民族性情平和,喜欢干净,因为住在海滨。氏族内部没有阶级划分,部落祭司都是女性,首领由选举产生。部落里的其他公共事务,由各个年龄段的人分工合作。在家庭中,女性拥有继承权和所有权,男性必须通过收养的方式收养妻子。

卡尔马兰人深信万物皆有灵,灵可分为善灵和恶灵。在仪式之前,必须举行一个仪式。最重要、保存最完好的祭祖仪式是年底举行的巴鲁教团,但各地区有所不同。重要的节日还包括每年三四月份举行的海洋节和每年八月份举行的丰收节。

●邵

邵,台湾省最小的族群,只有603人,曾被归为邹族,2001成为台湾省第十大族群。过去分散在南投县鱼池乡,分为陆深、茂兰、田头、水里、美社、水社六大社。目前只剩下日月潭边的日月村(原名德化社)的依达绍部落、水里乡的丁郎村和大坪林部落,属于台湾省渔猎族群。

伊达绍的意思是我们是人。相传邵的祖先为了追逐一只白鹿,偶然发现了这个美丽的桃花源,于是迁居日月潭,开始新的生活。这就是邵人争鹿的传奇故事。

邵人的传统社会组织是由七大氏族组成的宗法社会。氏族首领就是部落首领,而且是世袭制。部落事务采用氏族分工制,每个氏族的首领都是氏族中年龄最大的男子。比如元老院、石长老是部落首领,毛长老是对外战争的武将。这种每个宗族都有固定职业的现象被学者们称为宗族分工制。

邵人随着四季的变化举行岁时祭祀:狩猎祭祀、鳗鱼祭祀、播种祭祀和祖灵祭祀。祖先精神是邵人信仰的核心。家家户户供奉祖先灵筐,摆放历代祖先穿过的衣服。每年农历八月1日举行祖先精神祭祀和各种仪式。祖先灵祭司都是女性,专门提供祈祷和与祖先交流,地位受人尊敬。祭祖是人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除了祭祀最高祖先外,还有祈求家庭平安和四季丰收的活动,以及为人民举行歌舞盛宴庆祝新年,包括祈求清除污秽、敲鼓和演奏,过去还举行成人切牙仪式。这种尊崇祖灵、遵从祖训的习俗,是传承文化、延续民族精髓的重要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