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的主要成就

融合论是战国政治军事形势不断变化的产物,尤其是战国中后期七侠之争引起的“国际关系”(中华文明圈内国家)的巨大变化。战国初期,七侠并肩,势均力敌,相互制衡。战国中期,秦国实行变法,锐意改革,吞并巴蜀,国强民危。六国互相消耗,七雄均势格局从此被打破。苏秦意识到了这一客观现实,适时提出了以遏制秦国、维护七雄均势为目的的整合战略。

“合”,即“联合弱国以攻强”,是为了防止强国合并而联合许多弱国来抵抗一个强国的策略。苏秦纵向一体化战略的目的是遏制秦权力的进一步扩张,以免进一步加剧权力的不平衡。相应的对策是通过六国联盟牵制秦国,以维持以宋汉、河西为界的东西两大战略区域的力量平衡。

苏秦的联盟理论建立在地缘政治分析的基础上。他通晓天下山川,熟悉国力现状。每到一个国家,他首先向当局讲述该国的地理环境状况。苏秦提醒山东六国,首先要搞清楚各自的安全形势。他曾多次告诫六国君主要明白这种情况,即他们所分担的危险来自于西翼的秦国。因为秦国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地形优势、制度优势,在未来一定会是一支可以超越六国实力的强大力量。所以,六国每一个国家都不可一时与秦国单独媾和,更不可与秦国结盟,这无异于虎皮取卵。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六国随其亲”,奋力西征抗秦。

苏秦的联盟理论十分重视地缘政治因素的重要性,充分论证了六国联盟与其地缘政治因素的内在联系。苏秦认为,山东六国在地缘上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有着对外和对内的利益,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一个利益一致的战略整体。六国应充分利用这种整体性,以便在战略上互相依赖,互相配合,互相不和,从而在对秦战争中创造有利的局面。他多次向六国政要陈述这种关系。

苏秦的结合理论不仅是一个认知体系,也是一个行动纲领。它提出了一套遏制秦国、维持均势的方法,即利用联盟战略,依靠山东六国的共同努力,遏制秦国势力的扩张,从而挽救和维持原有的均势。有两个行动方案,一个是攻防,六国联合主动出击,突破函谷关,深入秦国腹地;其次,当六国中的任何一国受到秦国的攻击时,其他五国绝不能坐视不管,互相帮助。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好的协同作战方案,充分利用山东六国的地缘相关性,使六国在组织指导、兵力分配、战略协同、战术应对等方面协调行动,密切配合,使秦国在向东进攻任何一个国家时,都陷入四面受敌、多线作战的困境,进而阻止其逐步蚕食六国进一步壮大自己的企图。

苏秦很明智的看到,如果一个国家被秦国攻击,其他国家什么都不做,后果会极其严重,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倒下,其他的依次倒下!战国后期的历史发展证明,苏秦的分析很有先见之明。山东六国在一段时间内采取了纵向一体化的战略。即使三心二意,也确实有效遏制了秦国的东扩,达到了15。后来六国虽然被秦国一个个吞并,但这不仅不能归结为一体化战略,而恰恰说明山东六国并没有始终如一地执行一体化战略,六国政治家狭隘自私低劣的战略眼光,加上复杂的利益纠葛等因素。

联合是围绕战国七雄地缘政治关系的大战略,也是处理国际政治军事关系的原则和方法。联盟以维持力量平衡为目标,以地缘政治为认知基础,以联盟战略为应对手段。因其论证透彻、视野开阔、分析精妙、意志崇高,称其为地缘政治学的先驱并不为过。苏秦把地缘政治因素作为判断国际形势和制定应对策略的主要依据,无疑具有现代意义。说服模式

苏秦奉行纵向一体化战略,主张“联合弱者,攻击强者”,构建跨国联盟。因此,苏秦的游说热情洋溢,豪言壮语,极尽奢靡,形成了独特的游说模式:“优势引导”(肯定优势——指出危机——提出建议——分析利弊,优势引导),即大力分析,呈现优势,指出希望和光明前景。

首先分析了对方的客观优势,如地理条件、军力、军需、国力、周边关系等。,并结合君主的才能、勇敢等主观因素,充分肯定其有利条件。注意分析各诸侯国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强调其特点。总之,无论是哪个国家,都应该首先强调其优势,以缓解他们害怕强秦的心理压力。

然后指出危机,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为整合策略做铺垫。然后为对方打算,出主意,设计出摆脱危机的方案(纵向战略)。最后进一步分析了用利益引诱它,用理性引导它。

战略方法

由于苏秦对他国政局了解透彻,对世界政治局势及其变化趋势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他国国王,所以在游说中能巧妙地选择各种需要的材料和论据来欺骗和说服对方。他的游说活动有一些基本的策略和方法:每次为一个国家游说,表面上都是从对方的利益出发,仿佛是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从来不谈其他国家和自己的利益,让对方很容易接受。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都是以这个国家与秦国的敌对关系为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谈这个国家与秦国的利益冲突。事实上,国家之间的利益和制约关系相当复杂,变化很快。关键在于放弃其余的复杂矛盾而强调某一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做一个隐含的或假设的前提。在游说中,苏秦只是简单地强调了六国与秦国的矛盾以及六国之间的相互依存,避而不谈其他矛盾。在这个前提下,他阐述了自己对融合、整合的看法,对六国之王有些欺骗。把自己的想法实行和不实行的后果呈现给对方,夸大了第一种行为选择的受益程度和第二种行为选择的危害程度,增加了两者的反差,促使对方下决心采纳自己的想法。必要时,用客观地理条件加强说服。必要时,他给予对方应有的赞扬,夹杂着相应的挑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