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城市的历史文脉

第一,延续传统文脉,科学规划建设

常州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市共有历史文化街区3个,文物保护单位156处。在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我市将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关系,不断提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平。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以来,我市按照省政府批准的《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按照“保护为主、抢救为主、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十六字方针,大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并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编制了《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4 ~ 2020)》、《常州市文物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各类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制定了《常州市2001 ~ 2010文化名城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几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互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体现科技革命与文化创新协调统一的文化名城发展格局。

第二,保护历史遗产,创造城市特色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历史,保护历史就是创造城市特色。常州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街区、大量文物保护单位,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反映了常州城市的历史、社会和思想变迁。常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人故居众多,尤其是近代常州出现了瞿秋白、张、云三位烈士。围绕这一优势,我们加大了以修复三界故居、遗迹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常州特色的文化项目。通过各种活动,关注常州三杰的宣传和研究,发挥其社会教育作用。目前,瞿秋白纪念馆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张故居被省教委等单位推荐为中国革命与历史传统教育基地。

与此同时,几年来,全市投入近亿元搬迁近百户,先后修缮了西营黎明城墙、黄中泽故居、梅村戏楼、万岁戏楼、长洲付雪等一大批文物保护单位,修复了天宁寺、附近花园、水州亭等一批文物古迹,重点推进和修复了前后海岸的青果巷和历史文化街区。极大地改善和优化了我市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景观,促进了常州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常州这座现代化城市增添了新的魅力。

第三,挖掘丰富遗产,提升城市内涵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内涵的重要集中体现,展示着独特的城市民俗和传统文化痕迹。常州素有崇教重教的历史。文化氛围、文明氛围、文人精神,一直是这座城市的重要品质和丰富内涵。一方面,高度重视挖掘厚重的历史底蕴,加强天宁寺-前洲亭历史文化街区、前后海岸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保护,积极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确定锡剧、常州梳、针绣、常州刘清竹刻等首批11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另一方面,相继建成了亚洲影城、市图书馆、刘海粟美术馆、谢美术馆、华纪念馆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标志性工程,正在建设体育中心、大剧院等一批社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完善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010年达到全国文明城市标准。

第四,珍惜独特资源,增加城市魅力

城市文化离不开地域文化。常州傍江傍湖,古运河穿城而过,全国罕见。具有2500年历史的常州以环境优美著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孕育了代代相传的生态文明。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加快环境综合治理,组织以脏村治理为重点的净水工程、蓝天工程、宁静工程、青山工程、家园工程,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4条生态林带和4个滨湖生态区,建设10个生态园林城镇、20个生态园林居住区和300个生态园林单元。城市人均绿地面积11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45%以上,森林覆盖率30%以上。到2010,常州将成为国家级生态城、活力之城、文明之城、生态之城、和谐之城,成为长三角一颗璀璨的明珠。高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