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鱼的渔业养殖

一、唐口建设

选择水量充足、水质好、排灌方便的鱼塘。要求鱼塘面积60-100亩,池塘水深2.5米。一般鱼塘东西呈长方形,长宽比为2:1或3:2,坡比1:2。池塘的底质最好是壤土和砂壤土,其次是土壤。池底坡度为5:1000,AG较低,进出口分开。池塘的高度比历史最高水位高出0.5m以上,脊顶宽度约5m。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齐全,并配备了曝气器和投饵机。

二、备货前的准备

1.清理池塘。

鱼塘在冬天被清洗。首先要把池塘里的鱼尽量抓清(以免池塘干涸时造成损失),然后把池塘的水排干,清除池塘底部过多的淤泥。冻透池底几天,减少病虫害,疏松土壤,加速有机物分解。鱼种入池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用量为100kg/亩(干清塘)。清池后第五天注入新水。

4.注水施肥

放养梭鱼前10天,发酵有机肥堆在池塘四角,施肥量100kg/亩。施肥时,应将1%的肥料与漂白粉混合消毒。然后注入淡水,入水时用聚乙烯筛网过滤,水深约1.5米。

3.调节盐度。

梭鱼仔鱼必须适应养殖的水体,经过充分脱盐后,一般要求盐度在3以下。如果育苗池和培育池的盐度相差较大,应逐渐调整育苗池的盐度,直至接近培育池。

第三,养鱼

一般在2-4月份投入优质梭鱼种的人工养殖,放养规格为每亩20-30尾+0,000尾,放养规格为20/kg的银鲫650尾,8-9cm规格的黄颡鱼1,000尾,混养规格为250g/尾。放养前用20 mg/L高锰酸钾浸泡5-10分钟。

第四,饲料喂养

喂养应以“四定”喂养法为主。在投梭鱼优质专用饲料的同时,定期添加1%免疫多糖或维生素C进行投喂。按日投喂标准,幼鱼阶段约占鱼体重的8-10%,成鱼阶段在5-7%之间。全价复合颗粒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为30%,饵料颗粒的大小随鱼体的生长而变化,适口为宜,每天投2-3次。梭鱼、鲫鱼养殖池天然饵料资源丰富,浮游生物、蚯蚓、小型鱼虾、水生昆虫含量较高。套种黄颡鱼不仅可以增加池塘饵料的数量,还可以获得一定的黄颡鱼产量;不仅不影响池塘主要鱼种的养殖,还能吃到池塘里的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对清除池塘里的野生鱼类也有很大的作用。

动词 (verb的缩写)水质管理

由于鲫鱼的钙、磷含量是其他鱼类的两倍以上,所以要求水中富含钙、磷,以满足异育银鲫的生理需要。每隔7-10天向池塘中注入1倍的淡水,每次约10-15cm;同时,每20天左右向池塘施1石灰溶液,每亩用量为15公斤;每隔15天施1倍过磷酸钙,每亩用量20-25公斤。过磷酸钙只能在施用生石灰3-5天后才能施用,防止水体碱性过强,降低肥效。保持池水“肥、活、嫩、凉”,透明度25厘米左右。在炎热的夏季每15天使用芽孢杆菌1次,分解池塘中的有机物,降低有机物的耗氧量,改善水质,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天气变化的时候,多喝水,换水,增加氧气。适时启动增氧机,晴天中午启动2-3小时,培养后期每天早上启动3-5小时。

不及物动词日常管理

坚持早晚巡塘,观察水色变化和鱼的动态。每天下午检查一次食台和食场,了解鱼的投喂情况,以便确定第二天的投喂量,经常清理食台,每半个月用漂白粉对食台和食场进行消毒。

七、疾病预防与控制

在成鱼池中间种黄颡鱼,既能增产增收,又能吃掉寄生在鱼体表面的鳀鱼幼体和水中的桡足类幼体,减少鱼病的发生,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坚持预防为主。每隔15-20天对全池交替喷洒生石灰和漂白粉,生石灰用量为20g/m3,漂白粉用量为1g/m3。

八。受益估测

池塘主养梭子鱼可产梭子鱼500公斤,异育银鲫250公斤,鲢鱼150公斤,黄颡鱼10公斤,预计亩产效益可达4000元以上。春天和初夏,水质要保持肥沃,但不能太稠,要及时注入淡水,防止池水老化。夏季高温期,将池水加深至最高水位,每10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水的20% ~ 30%,以保持水的嫩爽,透明度为30 cm ~ 40 cm。同时适时启动增氧机,增加氧气,防止池塘因缺氧而淹水。秋季气温逐渐降低,还是要注意水质的管理,防止鱼浮。每天巡视池塘,观察天气、水温、水质变化、鱼类进食、活动、生长等情况,合理调整投饵量,及时清除残留饵料和污物,保持良好的池塘环境。

梭鱼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容易发生肠炎和出血性疾病,人工操作抓伤鱼容易出现水霉菌,要做好预防工作。措施:放养鱼类时要小心,避免损伤鱼类,严格进行药浴治疗;每月用每立方米水0.2g二溴海因在整个水池里泼1次。注意漂白粉和强氯精对梭鱼的强毒性,慎用。每隔15 ~ 20天添加5%捣碎的蒜头或0.1 ‰ ~ 0.2 ‰的大蒜素连续饲喂3 ~ 5天,可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