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问你一个问题。明末崇祯十七年中国总人口是多少?
1.十亿生物:明末总人口的估算
一个政权更迭怎么可能不朽?然而,清朝的丁丁确实杀了太多的人。
明清更替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口毁灭事件之一,只有蒙古帝国崛起造成的死亡人数才能与之相比。据杜车别(孙海宁)在《明末清初中国人口下降之谜》中所作的估计,中国有两亿多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清军的屠刀之下。这超过了二战造成的全球死亡总人数。
长期以来,许多历史学家和人口学家认为,明朝末年的中国人口在6.7亿左右,最多几亿。但是明朝初年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七千万——洪武二十六年。为了制定收税标准,朱元璋对全国户籍和土地进行了普查。根据这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推算出明朝人口约为7000万。这个数字很靠谱,因为当时国家已经统一20年了,各级行政机构已经成熟。在朱元璋的统治下,清廉高效的政府机构一直保持得相当不错。
200多年过去了,明朝一直保持着总体的和平稳定,人口应该还会继续增长。具体增长率,明朝以前,北宋人口增长率,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到宋徽宗大关三年(公元1109年),人口年均增长率为9.2‰,人口达到1.1亿。明朝和民国以后,年均人口增长率为8.2‰。明朝的社会稳定性超过了北宋和民国,增长率只会更高,不会更低。
即使按照千分之八的增长率计算,明朝的总人口也能在200多年的和平后从7000万增加到5亿。即使2亿到3亿以后增速放缓,打个折扣总是没问题的。
这么多人,当时的生产力能支撑吗?答案是不仅实惠,而且衣食无忧,甚至奢侈。就土地的支撑力而言,张主持明末变法,对天下田地进行了测算。明代全国耕地面积为654.38+0.225亿亩。耕地测量的数字都是用来给国家交税的,只有少量不会多。明朝末年,农耕技术高度发达。江南亩产可达四五百斤,北方可达二三百斤。低估260斤(郭《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高估400斤(杜车陂《明末清初人口下降之谜》)。即使按照260斤计算,一亩半地的产量也能养活一个人。
明朝中后期,大量耕地不是用来种植粮食,而是用来种植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以促进手工业的发展。耕地之所以用于种植经济作物,是因为只有在粮食足够的基础上,才能有土地盈余。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和手工业的高度繁荣也表明,当时并不缺乏土地来养活人口。
654.38+0.2亿亩耕地只有一半,也就是6亿亩用来种粮食(实际比例更高)是没有问题的,可以养活4亿人。剩下的可以用来种植植物油、动物饲料、棉桑等经济作物用于手工业,可以养活四五个亿的人口。完全没有问题,还能创造巨大的农业剩余,供上层阶级奢侈享受。
为什么明末实际人口远高于官方统计?
明朝实行土地税和人头税(包括劳役)并行。土地的数量被多次重新测量,作为征税的新依据。但200多年来,被征税的登记户口从未大规模重新调查,每年根据人口的死亡和出生情况进行调整。到了中后期,这种调整完全变成了一种形式:一年一年照原样复制,或者随意做一点调整,避免看起来什么都没变。洪武二十年纳税劳务登记户数1065万;200年后的万历六年,仍有1062万户,仍缺3万户。
纳税人口与实际人口的比例,万历来华的西班牙人LADA在《忆大明中国事务》中举了两个实际的例子:“一个叫苏夏的人告诉我们,他家有70口人,但他只给7个人纳税;另一名男子告诉我们,他家大概有60人,他只给4个人交税。”在这个记录中,第一个例子中的纳税人人口与实际人口的比率是1到10;第二个例子是1到15。如果1的比例是15,那么7000万的纳税人人口就对应了十几亿的真实人口;如果1是10,对应的是真实的7亿人口。拿一到十,再打八折,已经过5亿了;如果打六折,也就是一个纳税人背后藏着五个纳税人,总人口也能超过4亿。这个估计非常粗略,样本也太小。但确实从另一个维度支持了我们基于人口增长率得出的结论,即明末人口在4-5亿之间是合理的。
除了总量的计算,杜车陂还在《明末清初人口下降之谜》中对四亿人口的空间分布做了详细的计算和历史分析。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是南京和苏州,人口大约三四百万;杭州北京广州都在两百万左右。这一估计是基于第一手历史数据。比如,据史料记载,杭州最重要的粮库,每两个月要消耗60万石粮食,足够养活200万人。1650年,清军在广州屠城,事后僧人收尸70万。
一般而言,扬州、济南、福州、开封、武昌、临清、南昌、Xi安等区域性商业或政治中心城市的人口在百万左右。另外,阜城和可能的人口在10万到50万之间,县城的人口在2万到10万之间。崇祯元年,湖北荆州公安县一场大火,烧毁房屋5000余间,受灾人口2.5万余人。公安县只是一个偏远而普通的县城,并不是一个区域性的商业或交通中心。
公元1558,陕西省华阴县地震,死亡人数统计,有83万多人有名字!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记录。陕西在明代属于偏远地区,相对于华北、四川、华中、江南等地,人口相对匮乏。一场大地震,震中仅在县城,而不在省会Xi安,造成约一百万人死亡。当时中国的人口密度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可以做个对比。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是人类有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地震,24万人遇难。
此外,当时农村集镇很多,也可以因为手工业发达而聚集大量沿海非农业人口——江西景德镇聚集了数万制瓷工人。【1】明朝有一千四百多个郡。如果县城平均人口为5万,那么城市人口将达到7000万。算上大中城市和商业手工业集镇,明末中国城市人口突破1.5亿应该没问题。
再看农业人口,根据明代典籍《沈氏农书》、《辅农书》中的数据,嘉兴、湖州一个常年雇工,可以耕种八亩稻田,同时负责管理四亩桑园。一个人可以耕种的土地是12亩。何在《四情论》中提到,在松江地区,西部的平地上,一对夫妇利用水车等工具可以种25亩地,如果勤劳肯吃苦,可以耕种30亩地;但东边是丘陵地形,耕种、施肥、打水都很麻烦。一对夫妻只能种5亩地。全国各地平原耕地占山区耕地的比例很难说。如果用简单的算术平均,就是(30+5)/2=17.5亩。但一般来说,平坦的耕地往往用来种植粮食,而倾斜的耕地则用来种植经济作物。甚至考虑到平地种粮,山区种桑的特点,大家可以选择多种土地,全国平均一对夫妇20亩地应该是上限。参照“一个常年雇工可以耕种八亩水田和四亩桑园”,雇工应该是男性,耕种能力较强,女性农民数量较少,主要起辅助作用。男女平均每人可耕种土地约10亩——男性12亩,女性8亩,不会更高。明朝654.38+0.2亿多亩耕地,需要1.2亿劳动力(包括妇女)。
古代农村的劳动年龄人口约占农村总人口的50%,另一半是15岁以下的少年和50岁以上的老年人。1.2亿劳动力,对应总人口约2.4亿。但明代的城市人口多为“流民”,即没有城市户口,从农村进城打工的农民。“难民”必然以青壮年为主,老弱会留在农村,所以老弱在农村人口中的比例会更高,这和中国改革开放后农民工进城,老年妇女儿童往往留在农村是一样的。这样的话,农村人口肯定有2.5亿。把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加起来,有4亿人。
一般来说,我们用各种方法估算明末人口应该在4亿到5亿之间。基本逻辑是:明初有七千万人口。和平200年后,即使按照北宋和民国的增长率打个折扣,也能轻松超过4亿;看土地产量,养活4亿人容易;再看城市的人口,各种第一手抽样调查显示,可以支持4亿人的推断,4亿人分布在哪里可以说清楚。官方人口为何远低于4亿,也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用4亿作为基数来计算明清人口流失只会少于多。
清朝统一中国后,这四亿人还剩下几个?
顺治十二年,中国人口统计约7000万。康熙四十三年,“三藩之乱”二十多年后,统计结果是一亿。乾隆二十七年,中国人口达到两亿。顺治十二年,天下尚未完全安定,统计数据可能有偏差。但乾隆二十七年的数据应该是很准确的,因为乾隆的父亲雍正帝进行了“分田入亩”的税制改革,取消了人头税。税收只跟土地挂钩,不跟人口挂钩。人口统计不再需要为了避税而被隐瞒。按照和平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三藩之乱”结束后,也就是清初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腹地战争结束后,全国人口应该在1亿左右。
从4亿多人到1亿,这是明清两代的人口损失。3亿人的死亡大部分是清军造成的,即清军直接或间接杀死的人数应该不少于2亿。
为什么清军要对明清更替造成的人口流失负主要责任?
明清更替主要是明军、清军(1636前的后金)和农民起义军三股势力在打。农民起义军与明政府军的战争是“文明战争”,双方很少对未参战人员进行有组织的无差别屠杀,不会对总人口产生很大影响。
明军的军令极其严格。嘉靖年间,剿灭沿海海盗的浙江巡抚朱纨,在战争期间未经批准,杀死了96名违反禁令向海盗出售食物和淡水的商人。被告到了皇帝那里,最后一刻被免职,在北京被捕。朱纨很生气,自杀了。崇祯三年,后晋围攻北京,在北京勤王的山西巡抚耿汝琦因军中发不出工资,纵容部下沿途劫掠,在北京清剿后被判死刑。后来中央政府破产,军饷都没办法发了。它所能做的只是让军队掠夺,军队纪律松弛,抢劫成为普遍现象,强奸和谋杀时有发生,但仍然没有滥杀平民,甚至没有大规模杀戮。
农民军由吃不饱饭的穷人和拿不到军饷的士兵组成。他们的目标主要是土豪士绅。他们不是烧杀抢掠普通百姓,而是给予救济,免除赋税。起义初期,也有一些地痞、流氓、土匪趁火打劫,做一些烧杀抢掠的事情,但很快就被战局所淘汰——要么被纪律更严明的农民军淘汰,要么因为失去民心而被明军镇压。
由于农民起义最终失败,目前能看到的史书记载都是痛恨农民军的文人所写。他们把农民军描写得特别惨,每到一处就杀人放火。但即使在这样的文献记载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基本上没有滥杀的行为,只是一些“杀得很惨”、“烧杀很爽”之类的修饰词,《河南之变略》是明末经历过农民战争的学者郑炼写的,他的基本立场也是反农民军。在这本书里,提到李自成的军队攻克的城市有54座。根据杜彻的另一种安排,郑炼对于这些被征服的城市大概有三种叙事模式[1]:
第一种是贼破一城,知府骂贼死,举人骂贼死,或者投井自杀。没有滥杀记录。这种情况占45个,占83%。
第二种情况,除了点名被杀的官员、士绅外,还要加上“杀人太可怕了”、“死了很多人”等字眼。这种情况的城市有5个,占9%。
第三种情况,有四种情况,占8%,分别是“同城杀”、“一怒之下杀”、“某城杀”。
但仔细考证,第二、三种情况下的城市,大部分都是修辞效果图,并没有实际的例子。如《李自成大军在襄城县布阵录》中说“当其所为,全军覆没,全城屠城”。但分析语境,“鹤城大屠杀”其实只是一种对抗“横扫千军”的说辞,并非真正的大屠杀。据郑炼记载,襄城县被灭后,参与守城的学生190余人被斩,作为惩罚。就算不杀守城的人,当然也没有理由杀城。唯一可靠的办法是回到德国。破城后,一万多人被有组织的杀害,原因不明。大屠杀的比例是五十四分之一。
造反派不仅不乱杀人,还区分官员和士绅。据郑炼记载,商水县有乡绅张志。他在山西做过知府,名声很干净,退休在家。商水县被叛军攻下后,军中有不少山西人。我很感激他在山西做的好事。我没有杀死他们,而是邀请他们到营地待客。叛军围攻开封时,专门开辟了一条逃跑路线,释放了城内老幼三万余人。商城县之围也是如此。《河南省变略》还记录了当时守城的知县与卫生员王承同的一段对话。知县说,这些贼也知道网开一面。他们也善良吗?王承通说,那只是为了让百姓逃跑,以削弱守城的力量。
——围城时,城内人口越多,食物消耗越快。守城的一方一定会组织所有的青壮年参与守卫,不会让他们逃跑。即使围城的一方故意放人,能逃出城的也只能是老弱,不会削弱守城。放走平民对围城弊大于利。虽然《孙子兵法》中有“合围之师必失”的说法,但开洞的目的是让被围之敌放弃抵抗而逃跑,从而在逃跑中将其杀死。起义军放开一个口子却没有在两边埋伏杀人,当然是因为可怜普通百姓,不是为了攻城方便。
总之,明军和起义军虽然互相仇视,但总体上还是坚守“文明底线”的,很少发生无差别的大规模杀戮。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东南沿海,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安徽和江西东部,而农民军的主力在明朝后期从未进入这些地区。明军和农民军的主战场一直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人口相对较少的地方。所以战争对全国总人口的影响不会很大。即使把饥荒因素考虑在内,人口减少也应该在一千万的数量级。
——相比之下,元末农民起义的人口损失。元末鼎盛时期人口不到9000万[2],朱元璋洪武二十三年约7000万。人口绝对损失约2000万,约占四分之一。纯农民战争对人口的破坏基本上是这个数量级的。明军的纪律比元军好很多。明军和农民军在西北、华北、华中作战,但并没有蔓延到明末人口最密集的江南和华南地区。涉及的总人口超过1亿,不超过2亿。人口流失的数量到元末可以相互印证。
相反,满清对明朝的征服是“蛮族入侵”。对城市的有组织屠杀和对抵抗地区人民的无差别屠杀成为一种常规做法,作为彻底消灭对方战争潜力和抵抗意志的战略工具,导致两亿多人死亡。[3]
=====================================================
[1]杜车别,《明末清初人口下降之谜》,中国发展出版社,37-47页。
[2]北宋人口高峰约为宋徽宗时期和游牧民族南侵前的6543.8+0.2亿人。之后金灭辽、北宋,南侵(女真军杀了当时中国最繁华、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一系列屠杀导致人口锐减),战乱不断。然后元朝灭金(中国北方人口被彻底屠杀)、西夏、南宋(人口高峰不到6000万)。元朝灭南宋后,中国人口应该在6000万以下。从元朝统一中国(1278)到元末农民起义爆发(1351)只有73年。所以元末的人口峰值不会超过1亿(元史记载的户口数推算出来的人口峰值是6000万)。对比主流学者对元朝人口估计的诸多证据和结论,元末人口高峰期不超过9000万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3]还有一种说法是年底中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瘟疫,人口减少了一大半。这样的说法经不起历史考证。在当时的各种第一手史料中,包括现在能找到的墓志铭,死于瘟疫的有名姓的人比例不到千分之一。大臣奏折中没有爆发大瘟疫的记载,也没有明军因为瘟疫而大规模减员的报道。所谓的大规模瘟疫,不过是满清统治者为了掩盖他们的屠杀而编造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