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坐错了轿子嫁错了人,轿子怎么会错呢?看看古代人的轿子规矩有多严格。
但是你知道吗?我们的祖先最早只是在翻山越岭的时候用轿子作为工具。传说大禹治水,却在13离开了家。在赞美大禹的文献中,有文字记载:“陆上,载有车;在水上,船被运载;在泥上,桥建在山上。”这里的“桥”指的是轿子,意思是说,坐轿子翻山越岭,就像过桥一样顺畅。另外,轿子和桥是谐音,所以有学者认为轿子的雏形是由桥演变而来的。
可见,我们今天在现实生活中或影视画面中看到的轿子,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化和改进的产物。在封建社会,轿子只是一种交通工具,却和一个人的权利、地位、财富息息相关。俗话说,上错了轿子,嫁错了人,怎么上错了轿子?这和古代人坐轿子的规矩有关。
汉代使用的轿子和过去变化不大,比较简单,重在实用。当时的轿子就像一辆汽车,有两根木杆和一块木板,但轮子被卸掉了,人们用肩膀扛着,所以当时也叫“肩扛”。
汉武帝时期,梁武帝派兵攻打闽越,因为闽越山区车船不通,辎重要坐轿子。不得不说,汉代的轿子很简陋,但是客货两用,很实用。
直到唐中期,轿子的样式才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向专业化发展。出现了一个轿子,轿子两边固定着两个肩膀。人坐在上面,双脚下垂,肩膀向后仰,比盘腿而坐要安全舒适得多,但此时的轿子仍然没有顶盖和帘子。
在唐朝,普通官员、商人和普通百姓是不允许坐轿子的。唐朝初年,朝廷规定除宰相外,所有官员都要骑马,而坐轿子的多是达官贵人中的女性。唐朝中期,官员、宦官、宫女逐渐被允许乘坐轿子。
但唐宪庆年间(公元656-661年),唐高宗李治认为宫女坐轿子太轻率,不尊重人,于是下令禁止宫女入内。
宋代是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到这个时候,轿子已经不断改进,有顶盖,有屏风,有帘子。至此,轿子的样式基本定型。
北宋时期,轿子流传到民间。一般来说,贵族或富裕家庭都配备了轿子。这些轿子大多由两个人抬着。南宋时期,轿子更加流行,也开创了新娘坐轿子的先河。不仅有金线绣的高级轿子,也有红绿缎绣的普通轿子,还有分轿子(里面有轿子),都可以抬进屋内,新娘不用摸脚就可以上下车。
有些谈面的家庭,在给亲戚打招呼时,会用两三辆婚车。用两顶的时候是一红一绿,用三顶的时候是一红两绿。新娘坐红色轿子,新郎坐绿色轿子,执事司仪、旗帜、雨伞、扇子、乐队在轿子前一字排开。场面非常宏大。
宋朝的时候,不鼓励官员坐轿子。元佑初年(公元1086-1094),宋哲宗见到四朝元老司马光,准许他坐三天轿子上朝,司马光却说他“忘恩负义”。王安石当皇后时,有人劝他坐轿子。他婉言谢绝,“自古以来,诸侯从来不敢以人代畜!”
明清时期对民间使用轿子没有特别的限制,但官轿的使用是严格分等级的,不允许超等级使用。明初,北京官员达到三等以上,才允许坐轿子。这个禁令直到万历年间(1573-1620)才被解除,三等以下的官员才被允许坐轿子。
延续到清朝,官轿是权利的象征,等级也更加细化。贵妃以上用金轿子顶,嫔妃以上用铜镀金顶,王公、郡王、一等大臣用银顶,四级以下及平民京官用锡顶。
至于皇帝乘坐的御用战车,自然更加雄伟。不仅冠上金色穹顶,绣上明黄色金云龙,而且御用战车用料考究,一般为金丝楠木,需16人抬行。
在不同的场合,皇帝使用的轿子是不同的。乾隆年间(公元1711-1799),皇帝使用的十六人轿子分为礼步、踏步、轻步三种样式,供皇帝出席不同的场合。
官轿子不仅不能骑越顶,在路上也不能走越顶。电视剧《恭亲王传奇》中,就有这样一个桥段。有一次,恭亲王状告鲁豫坐轿子,他哥哥伊亲王的轿子在前面。轿夫想过去,官司大声阻止:“前面那个是我哥!”清朝官员轿子制度的严厉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结论:轿子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始终贯穿于我国悠久的历史。但在封建社会的特殊环境下,普通的轿子变成了地位和权力的象征,被贴上了标签和等级,而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在轿子退出历史舞台后并没有完全消失。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正在陆续进入寻常百姓家,但我们也称之为汽车,并把它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我们不根据实际需要购买,攀比之风盛行,在虚荣心上浪费了大量金钱,让原本方便出行的交通工具失去了本来面目。这真的没必要。
参考资料:轿车起源,古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