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以前,华夏族(也就是今天的汉族)有没有建立政权、国家和军队?

夏朝本身是否存在,不得而知。

河南偃师二里头古城遗址只是当时众多城邦遗址中的一个。至今未发现证据证明该遗址为夏朝遗存,二里头古城遗址第三次文化沉积与商代中期文化层有重叠,证明二里头古城遗址最迟至商代中期仍有繁荣,明显与历史记载不符。

在殷墟出土的所有可辨认的甲骨文中,连一个关于夏的字也没有找到。

灭夏为汤的壮举,无疑是一部照耀后世的重要历史,商朝王力应该为此写一部大书。而殷墟甲骨文和郑州甲骨文中并没有夏的记载。作为最接近夏的官方文字记载,为什么没有夏?为什么夏只出现在2000年以后的作品中?夏天的存在很值得怀疑。

炎黄只是一个童话,不能算是历史。

但根据近十年的考古发现,在商代之前甚至更早的10世纪(这里的中国指的是地理范围),中国就已经有了城邦和酋邦的时代。

这些城邦和酋邦分布广泛,南至长江流域,北至松嫩平原和阴山山脉,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至强盛。

而且每个地区都呈现出不同地方文明的特点,说明这些史前文明并不是同一个民族,而是由许多地区和民族共同创造的,发展水平大致相同。

这些史前文明的上限最早可达公元前3700-4000年,远早于后来的历史记载,是后来国家的雏形。

松嫩平原和长江流域古代城邦遗迹的发掘,也有效地打破了过去黄河流域是文明中心的观点,但呈现出许多地区不同古代民族同源的形态,这种新认识正在成为历史学家的* * *知识。

史前城邦的酋邦时代下限最晚可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商代找到——1700。如果夏真的存在,可能只是这些城邦中的一个。

历史记载有限,今天的考古发掘揭示了一段更真实、更被遗忘的中华文明起源史。

————

关于国家的认同,过去我们受马恩理论的影响,认为国家必须具备几个要素,即法律、军事等暴力机关、特权阶级、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国库、私有土地、私有人口等。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形成不是一天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现实历史中的原始部落和古代文明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据考古发掘,虽然早期的城邦已经建立了私有制,贫富悬殊明显,但原来的公有制度依然存在,这一点从已发现的寺庙、议会大厅、祭坛等遗址就可以看出来。

而且早期的城帮没有内城或宫殿,城市的中心往往是宗教建筑或广场或议会大厅。推断史前中国存在类似古希腊城邦的古代封建制度。

中后期以后,城邦废墟中的君主国形式逐渐普遍,这些城邦的公共建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内城、仓库、宫殿等。由贵族专用,并出现了类似偃师二里头古城遗址中的大型宫殿,这也说明在这些城邦发展的后期,古代的帝制逐渐被中央集权的帝制所取代。

由于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明显的文字遗迹,因此不可能证实这些早期的历史活动。应该没有成文法,传统部落的习惯法很可能还会长期发挥作用。

这个国家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目前可以考证的是,直到商朝才真正成为一个拥有一整套制度的古代帝国,周以后才最终成熟完善。

商代以前的史前城邦时期(包括偃师二里头城邦遗址)是古代国家的早期形态。

————

至于军队,历史上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职业常备军始于春秋时期的齐国。在此之前,国家还没有形成专业的军事化体系,没有正式的军队和正式的军务部门。

春秋以前,军政尚未分家。虽然国家已经建立,但作为暴力机构的军队还没有专业化。古代政权的统治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亲属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从殷墟的商贾都是以宗族和姓氏为单位生活,可以看出当时的贵族都是为军事首领而战,各个地带的奴隶都是私人军事集团。如果他们无利可图,他们就不会死。可想而知,这样的军队对于当时的国家来说是不可靠的,统治的基础更多的是依靠血缘关系和君主的政治能力。

——————

关于民族,今天的“民族”一词是20世纪从日本传入的外来词。近代以前,中国人对民族没有明确的认识,也不知道如何区分。

今天,56个民族的大多数名称都是在近代人工选择、添加或创造的。所谓华夏民族,也是现代概念为了追溯汉民族的历史,对古代人所做的附加区分。现实中,古人并不知道什么是民族,也没有华夏民族这个词。周秦时期的诸侯国统称为,称中国,称诸侯国夏,未被分封的国家均视为。所以蜀吴钟山等国虽然是文明国家,但都在列。

当时的华夏是中国和夏的字义,和今天的华夏是一个族群的概念绝对不一样。

在商朝,与子时同宗的国家如古柱、宋等被视为民族,周、安、赖等国即使语言相同也被视为异族。

可见,至少在周之前,当时还没有统一的民族意识。没有民族意识,就没有华夏民族

人们对民族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一群人在突然了解一个民族之后,不可能突然给这个民族下定义。

更何况中国史前城邦的地理分布跨度大,文化形态多样,出土人骨的物理特征丰富,不能视为同一民族的作品,而是不同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