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历史的知识点。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时期的政治形态

1,商朝的政治特征:(1)商朝的贵族是由血缘联系在一起的;(2)实行宗法制度;(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攻打周,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版图。

(3)含义:周将王姬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划分为同姓子弟、英雄和古代帝王后裔,要求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皇族。即“封国立国”和“以诸侯筛周”。

(四)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官,建立武装,征收赋税。

义务:随周皇帝出征,与他并肩作战;定期朝觐汇报;致敬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严格;它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自然: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加强)了周的地方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西周统治区域扩大。形成周捧月为星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持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被分封的诸侯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和强大的影响力;西周晚期皇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有:诸侯争霸等等。

2、宗法制度:

(1)含义: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制度,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强化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等方面的矛盾,西周实行了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度,这种宗法制度对分封制来说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

(3)特点:长子继承制;大小案件都是相对的。

(4)评估:

功能:保证了各级贵族的政治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安定团结(即团结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影响很大。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2)血缘关系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高度集中的权力。

第三,补充和扩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既有表里之分)。宗法制度的政治体现是分封制,在家和宗族内部是宗法制度,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度是分封制的基础,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律,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也是祠堂法。其实质是根据血缘关系在各自宗族内部分配政治权利,以维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对财产的分配。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是帝国的建立,即“六王毕,四海为一。”

1,秦的统一:过程(略);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的秦朝。

2.军事整合:

(1)史实:修筑长城,开辟“直路”,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通“武赤路”,开拓西南。

(2)意义:加强北方边防;岭南和西南地区第一次被纳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

3.评价(意义):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第二,如何巩固其帝国统治?

1,地方体制:实行“废包、郡县”,即“海内郡县”

(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实施:秦统一后。

(2)内容:县、县、乡、村;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同级地方行政机关称为“道”。

(3)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朝以来长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4)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地方中央垂直管理的形式;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免;不是遗传的。

(5)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逐步消灭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6)评价:对地方政权实现了如此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辖;它是中央集权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即皇帝、官员或官吏。

(1)天皇制的建立:至高无上。

(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三公”的责任。宰相:指挥百官,协助皇帝处理国事。帝国历史学家:监督数百名官员。邱:掌管军事。九卿:稍微。

特点:相互配合,相互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3)讨论制度:

概念:宰相、御史大夫和朱庆讨论国家军事和政治事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秦始皇晚年被灭。

(4)韩继承秦制:得与失。增加了“历史秘书处”和一名来自李思的船长。意义: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对于巩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评价:

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巩固的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用,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第四,知识扩展:

1.秦时虽有秋之职,但实际上并无官职,而是由秦始皇本人担任。三公真正建立是在西汉时期。

2.秦汉:县令、县令每年定期向丞相汇报,而不是向皇帝汇报。

3.君主专制的两个基本矛盾:军事权力和相对权力;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种矛盾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对权力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政府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政府的权力被削弱。

4.专制集权的本质特征: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5.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专横,决策不可避免的重大失误,容易导致暴政。因此,皇帝的行为在其统治过程中非常重要。

6.对“三公九贵”的评价:由三公九贵组成的朝廷是秦朝中央集权的核心,是由皇帝绝对控制的最高权力机构,充当皇帝政务的代表。“三公九公”的出现是对“石清实录”制度的彻底否定。

3君主专制的演变和加强

第一,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政令):

(1)基本内涵(基本特征):排他性、至高无上性、世袭性。根本特征:至高无上。本质:君主专制。皇权是独断专行的,所以皇帝的个人性格和执政能力决定了王朝的稳定和兴衰。

2.相邻权与君权的矛盾。

(1)总理职责:

(2)根:系统本身。

(3)皇帝调整相对权力的原因是:防止宰相专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也是为了弥补人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4)汉代:中外王朝的形成;

原因:香清的无能;为了压制宰相的权利。

结果:中国和朝鲜成了决策机构,外国成了执行机构。首相的权力被削弱了。

中外朝代的出现,是君主专制本质的反映。

(5)唐朝:三省六部。

出现于隋朝,完善于唐代。

评价: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衡,保证了皇权的排他性尊重(特点);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这是唐代社会繁荣的政治保证。

(六)宋代:

措施:设侍郎、唐使、三司,分别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分开,以保证君主的专断地位。

评价:相对权力进一步削弱,皇权加强;也给宋朝带来了冗官滥费的问题,这是宋中期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监督制度:

1,历代监察制度:

(1)秦朝:中央委员会:神医;地点:主管。

(2)汉朝:中央委员会:御医;地点:历史秘书处。

(3)唐朝:御史台;(4)宋代:提刑狱司。(5)元代:御史台。

2.评估:

(1)正面:对监督官员规范行政,防止官员腐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局限性:实际效果有限,无法从根本上监督和遏制官员的腐败行为。监察官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

知识拓展:秘书处系统的特点:以轻控重(以小控大)。

第三,选官制度:

1,官制(石清实录制):

(1)始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衰落。

(2)选官的依据:血统和出身。

(3)世袭。

2、检查制度:

(1)始于秦朝;完善于西汉;东汉衰落。

(2)选拔标准:品行和能力。孝与廉是一个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模式: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制度。

(4)途径:招聘、推荐等。

(5)特点:封闭,民意无法体现。

3、做正确的制度:

(1)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隋唐。

(2)选官:血缘、门第。

(3)特征:世袭性和等级性。

4、科举制度:

(1)始于隋朝,完善于唐宋,衰落于明清。

(2)依据:文采。

(3)评价:

先进性:打破贵族家庭对官场的垄断;保证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行政效率;形成了重新学习的氛围;它体现了公平和正义。

缺点: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不符合儒家思想,尤其是明清两代,选拔的人才大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第四,地方行政体制

1,历朝历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秦汉:郡县;西汉中期以后,有州、郡、县。

(2)唐朝:道、周、郡。

(3)宋代:鲁、周、郡。

⑤元朝:

实行省制(10),形成:省、路、府、州、县。

两个单独的行政区划:“腹”即中书省;宣政院(藏、青、川)。

评价:省的设立方便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对于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6)明朝:政府宣布做秘书、政府、县。

(7)清代:省、道、府、县。

2、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趋势:

动词 (verb的缩写)扩展和补充

1,三省六部:三省各自职责: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写信给省里(执行)。

2.宋代“两院”:掌军务的枢密院(西府);在中书门(政务大厅,东宅)主管政务。

4专制时代后期的政治形态

秦开创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直至清末。秦汉至魏晋为前期,唐宋为中期,明清为后期。

首先,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宰相制度的废除。

废除原因:宰相权力过大,严重威胁皇权集中。

这样一来,皇权得到了加强和巩固,皇帝垄断了政纲;皇帝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处理国家大事,这为内阁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开国:明成祖时期。

(3)评价:内阁从来不是法定机构,职责不清。虽然参与决策,但仍然没有决策权。

2.宦官参政:导致晚明政治黑暗与腐败。

3.工厂和卫生特勤机构的建立是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的标志,也是君主制衰落的重要表现。

第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军部成立。

(1)原因:根本原因是加强皇权;直接原因是西北用兵。

(2)建立:清朝雍正年间。

(3)特点:人员精干;保密性强;效率高。(小,密,快。)

(4)功能:军务大臣只下跪做笔记,传达旨意(非决策机构),完全成为皇帝独裁的工具。

(5)评价:是君主专制顶峰的象征。是封建帝制衰落的表现。

2.隐写术:(1)成立时间:雍正年间。(2)评价:这种制度使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利更加集中。

3.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空前加强。

第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现代领地的建立:

2.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1)尊重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拉拢上层阶级。

(2)重大问题集中管理,次要问题分散管理,因地制宜管理。

3.主要措施:

(1)院:职能: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2)改良土壤和返流:

始于元代,明代废除,乾隆年间大规模废除。

含义:将地方官改为流动官员的政策。

意义: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统治。

4.评价:(清朝的边疆政策)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中原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明清两代君主专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是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知识扩展

1.范丽院的性质:它既是一个宗教管理机构,也是一个地方行政机构。

2.土司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世袭。

外国势力的入侵和民族危机

第一,外国势力的入侵(开门)

1.背景(原因):(1)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2)清朝的衰落。

2.方式:(1)武力威胁发动战争。(2)本质意图:打开并占领市场。(3)方式:商品输出给资本。

3.流程:

(1)侵华史实: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抗日战争等。

注:每一次侵华战争的原因都不一样。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市场。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日本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寻找出路和市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是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行动。

(2)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内容:略。

影响:省略。开始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大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4.影响:中国国家主权遭到严重践踏。

(1)侵犯了人民在中国的生存权。(2)掠夺中国财富,破坏中国遗产。

(3)在政治上,它破坏了中国的许多主权完整。(4)经济上: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控制中国经济生活。

总之,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一个独立的国家逐渐沦为一个被外国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第二,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

1,瓜分狂潮:

(1)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极大地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启动:三联介入。

(3)概述:占领租赁土地,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政策等。

(4)结果(影响):中华民族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

2.民族危机加深了。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背景: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其军事实力无法与其他强国抗衡。

②原因:为了满足美国商界进入中国市场的需求。

③实质:为了缓和列强之间的竞争,消除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建立了“国际共管体系”。

(4)影响:形成了大国共同称霸中国的局面。

3.影响:

(1)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一系列反抗斗争。

(2)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第三,知识的扩展和补充

1.《南京条约》摧毁了中国的什么主权?

2.《马关条约》哪一条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不利?

3.《辛丑条约》中哪一个对中国主权的损害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