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土豆从哪里来?

万源马铃薯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万源马铃薯

“一大早,戴着草帽,扛着锄头,提着篮子上山。到了地里,我用锄头轻轻一勾,一个个比鹅蛋还大的又圆又饱满的‘金蛋’被挖出来,滚下山坡。”这不是传说,这是万源土豆的丰收景象。万源市的地形一般是山地和平地,大部分土地在陡峭的山上。此外,早年农民耕作方式落后。土豆一旦被挖出来,翻山越岭的情况并不少见。

万源马铃薯不仅个头大、味道好,而且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深受人们喜爱。2009年5月,万源马铃薯被农业部授予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证书,有了一个新名字——万源马铃薯,成为中国著名的地方产品。小小的万源土豆为什么能被世人如此关注?听着-

山沟里挖出的“金蛋”

马铃薯在达州也叫马铃薯。洋人和异域品种也蕴含着新奇和惊喜,可见人们对土豆的喜爱。达州人爱吃土豆,炒土豆丝,炒土豆泥,煮土豆片汤;万源人更爱土豆,不仅在汤里,在米饭里也有。甚至当他们饿了的时候,他们可以直接煮几个土豆,不加任何调料,美美地吃一顿。

万源山坡度大,土层浅,高寒气候明显,耕作条件差,但正是这样的条件,非常适合马铃薯生长。每年6月5438+2月左右,农民扛着锄头上山,在地里挖个小洞,撒点草灰,落下土豆,填上土,土豆播种过程就全部结束了。管理工作也很简单,除了遇到干旱需要浇些水和肥料,其他工作几乎不用做。第二年五六月份,土豆地里全是小拱起的土袋,一锄头挖下去,都是又大又饱满的土豆,喜人。

与普通土豆不同,万源土豆口感爽滑,微甜而不腻,去过万源的人都会印象深刻。在万源,大大小小的餐厅菜单,炒土豆丝、炒土豆、蒸土豆等菜肴随处可见。万源流传着一句话,“没有土豆,饭馆开不起来!”土豆在这里从来都不是主菜,但却永远不可或缺。

“好吃,巴适!”尝过万源土豆的人无不叫好。口感好是万源土豆的招牌,而且根据科学研究,经常吃万源土豆对人体也很有好处。数据显示,万源市土壤硒含量最高为1.74ug/g,平均为0.51ug/g,属于中硒到高硒,易于植物生长和人体吸收。硒是人体所需的最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人体缺硒会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导致许多严重疾病。经科学分析,万源马铃薯含硒丰富,故又被称为“粮中黄金”。

世世代代种芋头的人

万源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据一些老专家介绍,在地名万源之前,万源土豆在秦巴地区就很有名气。可见,万源马铃薯如此出众,不仅得益于万源得天独厚的土地条件,更离不开万源人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呵护。

地域范围

万源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川、陕、渝三省交界处,大巴山南麓腹地,东经107° 29′—108° 31′,北纬31° 39′—32° 20′。万源市南距达州市146公里,北距陕西省镇巴县71公里。襄渝铁路、国道210(包南路)、川东电网贯穿全市。是进出四川的主要通道和重要门户,是川陕两省的交通要塞。它被誉为“秦川锁钥”,享有“万宝之源”的美誉。全市面积4065平方公里,万源马铃薯保护覆盖全市12个镇、40个乡、373个村、2480个合作社。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万源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高差较大,相对高差2000m,大部分地方海拔600-1400m,占总面积的83%。地貌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万源市耕地面积60.5万亩,其中耕地19.3万亩。土壤有各种各样的地形,如深山、低、中、高山。西部和南部多台状方山和阶地,东部和北部为深切的单斜山,区域差异明显。

万源土壤多为海相层状硅质渗碳体发育的干鹅斑,肥力水平高,微酸性,有机质丰富。是中国三大富硒区之一,水溶性、交换性和有机硒含量较高,接近中国生态景观土壤水溶性硒含量临界值。

富含锌、铜等微量元素。

根据成土条件、成土过程、理化性质和生产力,将土壤划分为6个土类、13个亚类、29个土属、64个土类、88个变种。其中水稻土占38.6%,紫色土占23.8%,潮土占0.4%,黄壤占25.3%,山地黄壤占1.4%,石炭纪土占10.5%。土壤pH在6.5-7.5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1.68-3.73%,全氮0.96-1.72%,碱解氮92-190 ppm,全磷0.098-0.124%,速效磷3.4。

(2)水文情况:万源市地处长江上游,素有“千水之源”的美誉。境内有中河、后河、沁河、西深河、小口河、仁和河、白沙河等7条主要河流,分属曲江和汉江。全市流域20公里以上河流52条,地表径流量29.2。

1亿立方米,生活水资源总量为365438+4200万立方米。

(3)气候:万源市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垂直地域差异大。年平均气温14.7℃,极端。

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9.4℃,年有效积温4534℃,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马铃薯干物质的积累。年平均降雨量1246 mm,无霜期236.8天。日照时数为1,474.4小时,马铃薯生长期光照达到1.5 MJ/m2,光照条件良好,特别适合马铃薯生长。

(4)人文历史:万源是一片红土地。1929期间,革命烈士李家军领导了震惊四川的古军坝起义,创建了四川最早的革命武装——四川工农红军第一支游击队。1932年至1935年,1、1、1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红四方面军西进,进军四川,在万源进行了红四方面军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斗最艰苦、战绩最辉煌的“万源保卫战”。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我党我军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近300名参战士兵在解放后成为了民国将军。在艰苦卓绝的万源保卫战中,土豆被视为红军的主要口粮,为保卫万源做出了突出贡献。

万源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的影响,该市农民种植马铃薯的历史悠久。早在清末,农民就分散种植。民国时期大量种植,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马铃薯品种:米拉、太白、蛮子马铃薯、大悟马铃薯、大睑、洪坑、万部、巴山白等近30个地方品种。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开始把自己的种子从高山换到低山。70年代,他们开始从东北、万县调入马可、巫山马铃薯、东北马铃薯等品种。万源市农业研究所成立于1976。77年,在省科委的统一安排下,省农科所农业研究所在川北和甘肃阿良一带的山区,为农业人员推广种植脱毒马铃薯种薯。县农科所立即开展科学实验,在县农科所实验室进行了脱毒马铃薯茎尖检验,并在三角瓶中培育出脱毒种苗。65438-0998引进脱毒马铃薯品种,进行大量试验、示范、高产攻关和大面积推广。脱毒马铃薯逐渐取代了当地使用多年、品种退化严重、产量极低的品种。目前,我市推广的主要品种有大西洋、飞乌瑞塔、早大白、科信1号、秦玉30号、巴蜀10、鄂蜀3号、鄂蜀5号、川渝早、川渝56等不同食用和加工用途的早、中、晚熟品种。我市在多年的种植生产实践中,总结推广了一系列以马铃薯栽培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主要内容的高产栽培技术,培育了一大批高产典型和科学示范点(片),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栽培经验,形成了配套。

完善的培养体系。1999期间,农业局在八台乡天池坝村进行了脱毒马铃薯高产研究试验。经省和当地有关专家实地测产验收,亩产达3636.5公斤,创下四川省盆周山区马铃薯最高产量纪录。2000年,在太平镇鞠家坝村进行了同样的高产攻关,亩产达到4230.3公斤,创下四川省马铃薯最高产量纪录。2008年,在全省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中,我市马铃薯最高亩产4931公斤,平均亩产4657.5公斤,创下全省最高亩产纪录。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得到了省农业厅马铃薯专家的肯定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