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县的历史文化
●文曲戏
俗称“曲子”、“文辞调儿”,清代在中国流行。起初是坐唱的形式,后来模仿中国戏剧的分支和表演,并吸收其音乐,配以锣鼓,逐渐成为戏剧的一种。1981年,《中国戏曲曲艺大辞典》出版,确认为“文曲戏”。曲调有文辞、南辞、丝板、秋江、平板等常用曲调。旋律优美清新,音色柔和深沉,伴奏力求渲染乡土气息。早期道白用普通话,后期用九江官话对现代戏进行加工提炼:古装剧分为大白和小白,大白是剧韵,小白是九江方言,更具本土化。
●采茶剧
原名“茶灯戏”,俗称“茶戏”,进入半班形式后被称为“采茶戏”。明末清初,广泛流传于九江府所辖境内各县,故《中国戏曲志·江西卷》定名为九江采茶戏。歌曲分为南河和北河两个流派,县城的采茶戏属于南河派。声腔可分为五类:平腔、彩腔、汉腔、混合腔和曲牌腔。演出时,打击乐手不使用丝竹乐器,而是在台中的华盖前落座,演员在打击乐器前演唱,台后大家帮忙。后来受黄梅戏等剧种的影响,一些戏班把打击乐搬上了舞台。传统戏曲有《高》、《朱湘记》、《白记》、《王谏夫记》、《五金记》等。●舞狮
一般是用麻和布做成狮子形状的皮。两个人放在狮腔里,一个是狮头,一个是狮身,两对脚就变成了四只狮脚。另一个装扮成武士的人舞动绣球花(里面点着蜡烛),让狮子起舞。在绣球的指引下,狮子表演各种动作,如跨栏、翻滚、踢绣球,或在平台上表演特技,表情多变生动。
●采莲船
用竹签和彩布做成一条浮船,船边用纸糊起来,剪荷叶、荷花、荷叶。船底被淡蓝色的绸布围得如水波一般,舱底空空如也。表演时,一个扮成采莲人的村民拿着彩带负舟站在船舱里,一个老人钓着船夫靠在船舷上,两个人模拟采莲划船;船夫会领唱,伴以打击乐,众人和鸣,或采莲人独唱,中间是白。有时候,会有一个扮成船夫的丑女,拿着一把破蒲扇,在一旁戏谑。
●玩龙灯。
打龙灯,又称舞龙,是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
龙灯特色鲜明,历史悠久。据相关史料记载,龙灯始于西汉,属于百戏。相传2000多年前,楚国有个读书人叫鬼谷子,很会做爱。有一次,他遇到傲慢的金角老龙王,他说:“据我计算,最近下雨了,城里36点,城外48点。”老龙王想错过鬼谷子的算计,马上求雨。当时是城里48点,城外36点。结果城里下了很多雨,淹死了人;城外雨水很少,幼苗都死了。所以老龙王违反天理,被贬到凡间。为了立功赎罪,老龙王每年春节都要挨家挨户,向天下百姓忏悔,并承诺保证风调雨顺。后来,劳动人民创造了玩龙灯,以表达他们制服龙王和期待一个好年景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