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文峰乡金庄村曹家古桥考察纪实
舞阳县文峰乡金庄村北的三里河上,有一座建于明代中期的古桥。当地村民称这座桥为“曹家桥”,又称“曹湾梁桥”。
古桥所在的古道现在是一条普通的田间路,但解放前是舞阳通往西南山区的主干道。
这座古桥曾经是一座七孔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洪水期,当地村民私自拆除两端的双孔桥板,在其他田间道路上修建一座跨河小桥,桥由七孔桥变为五孔桥。
现存的古桥桥面长9.5米,宽3.0米,上面铺着花岗岩石板和方孔。下面的桥墩是用石磙做的,石磙上盖着青石条。墩距1.3m,墩长2.5m,宽0.45m,高0.64m。桥面基本完好,但由于年久失修,其中一块石板坍塌在桥下,另一块石板不翼而飞,急需维修保护。
2065438+2009年6月22日下午,省土木建筑学会桥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与漯河摄影家、古桥爱好者一起,与武冈市上曹村完粮的曹后人一起,前往曹家古桥考察。
关于这座桥的修建,武冈市曹氏第二十四代曹老师告诉我们,明朝中叶,河南连年灾荒,饿死了很多人。上曹村曹家捐粮济饥,三年为舞阳百姓纳贡税银。朝廷为了表彰曹家的义举和功德,特批准修建一条宽30尺(有人说30尺)的曹家专用大道,从舞阳县雅安出发。这座古桥位于专用道路穿越渭水河的地方。因曹家帮助舞阳百姓缴纳公粮,受到政府奖励,故称粮完成桥。数百年来,这座桥方便了沿途人们的通行,上曹村曹万义的事迹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清朝咸丰年间,由于古桥年久失修,损坏严重,曹氏宗亲主动集资维修,在桥北立功德碑,以示后人。这座纪念碑在上世纪70年代初被附近的人搬到了其他地方,多年杳无音信。现在据说在古桥北小杨庄的一口井里。如果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能出面打捞,就能更准确地知道古桥的史料。”曹氏第23代律师曹耀增说。
我们一行人到了金庄村,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去参观古桥。路边的田园风光无限。村民的小菜园里,豆子像辫子一样挂着,韭菜绿绿的。偶尔有农民在菜园里除草。曹律师顺手抓了一把韭菜,把土捋平塞进嘴里,说:这样绿色无农药的菜,小时候经常吃,现在吃可不容易。
小路旁边,是一条干枯的水沟,茅草深,盛开着京华。
“这是舞阳县到上曹村的古道!”曹律师边走边给我们解释,“你们听说过‘大路沟’这个词吗?所谓大路沟,是因为这里以前是大路,车和马走来走去,路面的泥土越来越坚实,比路两边都要低。夏天大雨冲刷路面,久而久之就成了沟。我们现在走的路应该是古道。古道变成沟后,你看这小路现在比两边的田还低?”
眼前的小路夹在两边的田地之间,真的成了路沟。我们沿着路沟向北走,李三河在路沟左侧蜿蜒流淌。沙滩上有牧羊人在放羊,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映出的不仅仅是河中的云,还有像云一样走走停停的羊。几经波折,李三河在古桥所在地自西向东流下。
“李三河是一条天然河流,堪称‘九弯十八湾’。因为海湾减少了水流对古桥的冲击,所以古桥才能保存得这么好。”桥梁建筑文化中心的公刘看着眼前的古桥说道。
因为刚下过一场大雨,从上游冲下来的一大块垃圾堆在小桥的桥洞处,看起来很不雅观。律师曹然到海滩上找来一根长木棍,一点一点地把垃圾推开,让它们通过桥洞顺流而下。古桥附近的河滩上有几个老农民。曹借了老农的铁锹去挖垃圾,去探察桥下的水深。结果他根本没办法探底。最后,他用曹手里的长木棒探了探河底。
“看看这根木棍的水印。估计水深两米多。”曹对说:
据曹说,他们家正在续写曹氏家谱,他们的祖先是明代泾川侯曹真。
“我们曹氏的‘荆川堂’是一个分支,其祖先是宋代人曹彬的后裔。千百年来,京川堂曹氏吴文现君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宋代吴始祖曹彬,明代曹真、侯京川,民国黄埔生曹东陵,曹东昌驻澳使馆总领事曹刚川中* *中央军委副主席,曹化川主任,曹志恒大校,曹衡大校,文官曹都为我们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曹石的后人说起自己的祖先,脸上洋溢着自豪和荣耀。
为了铭记先人的功德,曹石的后人多次到古桥上一探究竟。
武冈和舞阳本来是一个县。从武冈山区到舞阳县城,必须走水路。水上只有一座桥,所以这座桥是连接舞阳县城和西南山区的必经之路。
承载人车车的古桥几百年来都没有出现过下沉和不均匀沉降,那么古桥建设有什么技巧呢?古桥的桥墩都是大石头。古代没有机械设备施工难度有多大?为什么要用石墩?
对于这些疑问,桥文化中心的刘志杰老师解释说:古代梁式桥的桥墩大多使用圆柱形的石头。首先,它们很容易运输,如果它们被装载并运输到很远的地方,它们可以滚到水边。二是引水效果好,减少了对桥墩的影响。第三,优美的造型给人艺术感。
在河滩上填海的苏老汉,今年六十多岁,是附近的小杨庄人。苏老汉回忆说,年轻的时候,他在桥下游过很多次。游到水底,他个人感觉桥下有很多木桩。
“从我记事起,许多河流都慢慢干涸了。只有这条河一直有水,而且在干旱的天气里,这条河的水一直在流。”苏老汉说。
对于古桥下的河水至今没有干涸的原因,苏老汉说,桥下有一股泉水,不停地往外喷涌。“顺着这条河走,有几个泉水!我一直在往外倒水,你不信,我可以给你看!”苏老汉说。
据舞阳博物馆馆长康介绍,县志中有明确记载舞阳有泉,这也是舞阳城所在地被称为‘五泉镇’的原因。
曹律师在桥下清理垃圾。我们仔细观察了桥下的水面,发现确实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水泡不时冒出来。
“这是小商桥以来,我们第一次听说洛河古桥桥底打桩的事情!也是漯河唯一一座仍有活水的古桥。”刘志杰说,“李三河是一条以泄洪为主的河流,滩面较宽,中间河道较窄,水流比较湍急,卷走了部分河流下面的泥沙,导致河水越来越深。造桥难,桥面至今平整无下沉无不均匀沉降,正是因为桥下木桩多,增加了桥梁抵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古代工匠的智慧令人钦佩!”
从金庄往西南,大约十里外的武冈市任桥村还有一座古桥。桥头的石碑被人工推倒在干涸的河里。被推的石碑断成三截,上面的字迹隐约可见。87岁的任黑娃祖祖辈辈都住在仁桥附近,他说仁桥建于明朝。“这桥从小就这样,七孔桥,石墩,花岗岩桥板。石碑上的年代是嘉靖二十六年。”老人肯定地说:“门前的路,以前是从西南山到舞阳城,再往北过李三河上的曹家桥的大道。”
“难道你过不了曹家古桥吗?没有别的路去舞阳了?”刘志杰老师问道。
“不!去舞阳,你必须穿过李三河,那是唯一的一座桥。老一辈传下来是通往曹操家的桥。曹操的祖先在舞阳城为百姓完粮纳税银。官家赏赐修建的从舞阳城到西南山曹操家的桥。”任黑娃说。
古官道当年经过哪个村,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仁桥和金庄曹家古桥修建年代大致相同,桥梁结构也相同。使用的建筑材料是石墩和花岗岩桥板。任桥村在上曹村和舞阳县的中间。任桥村的路大概是古代官道的一条支路,桥也是同时修建的。
临别时,漯河医学院老师和张老师特意为任黑娃老人和古桥合影留念,纪念老人多年来对古桥的关爱。
为了这次考察,曹氏后人和洛河桥建筑文化中心的刘先生、《情系洛河》的编辑、摄影师孙先生一样,都是带着发现历史文化、抢救文物、传承优良传统美德的诚意去做的。古桥古建筑和老人一样,需要护理体检。如果不及时调查登记,及时维护,失去的记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