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九大知青农场

崇明岛北部这片广阔的土地,原来是八个市属国营农场使用,现在已经改造成新海、东平两个年轻的镇,作为支援上海副食品供应的后方基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上海部分区、市单位参与崇明岛北缘滩涂围垦,兴办畜牧场或机械化农场。跃进、辛亥、红星、长征、东风、长江、前进、前哨、前卫这九个名字,大部分都被打上了政治时代的烙印。

位于崇明岛西北端,东与新海农场相连,南接鲁花乡,西靠长江,北与江苏海门隔河相望,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跃进农场原名新安沙。

1960年9月,上海市黄浦区、吴淞区、高教局组织万余名职工、师生围垦土地,修建河堤、吴淞水闸13公里,占地19134亩。

1961年,1月,先后在吴淞、黄浦、高要建立了三个畜牧场,1963,1月,上海新安沙农场成立。

6月1964,165438+10月农场复垦新安西北延伸跃进沙9600亩,6月1966更名为上海跃进农场。

位于崇明岛西北部,东邻红星农场,南接三星镇,西接跃进农场,北与新村乡一河之隔。场地总面积约37平方公里。原来是填海造沙的一部分,1948上涨。

1951年-1953年,附近农户自发搭建了5次料场。1958年,崇明县委统战部组织工商人士在凯莎围创办新海畜牧场。1959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填海造沙。同年,崇明县成立围垦筹备委员会,下设围垦指挥部。12年,项目启动,崇明公社1000多名社员参与围垦。成立国有崇明县新海农场用了半年时间。

1961年以来,上海社会青年和知识青年陆续被录取。1963年7月农场划归上海农垦总局,更名为上海新海农场。

1966至1967期间更名为向阳农场,1968年7月恢复为上海新海农场。

位于崇明岛西北部的和龙沙西端,东邻常征农场,西接新海农场,南接苗振镇,北接新村乡,总面积约19平方公里。

红星农场原为芦苇滩,取名“大同沙”。1960年9月由上海市普陀区干部职工开垦,1961年4月上海市普陀区畜牧场成立。

1963 10因地处盘川洪溪,更名为洪溪农场。同年110及次年4月,将长宁区畜牧场、新海农场三个单位所属的部分土地划拨给洪溪农场。

1966 10更名为上海红星农场。

位于崇明岛北部公路中北部,东临东风农场,南接苗振港西乡,西接红星农场,北接江苏省启东市吴起农场和海门县海门农场,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

长征农场原名和龙沙,1960年9月由上海长宁、徐汇、卢湾开垦,1961年4月在此建立畜牧场。

1963 165438+10月三个畜牧场合并为和龙沙农场。

1966 10更名为上海常征农场。

位于长征农场东部,建设镇北部,地处东平沙,崛起于上世纪40年代末。

东平农场于二月在崇明县开垦建立。

1960 10上海市杨浦区和闸北区在东平沙以北围垦百万沙,分别建设畜牧场。

1963 165438+10月两个畜牧场合并,因地处三沙红,故称三沙红农场。

1965年5月,东平农场西部与三沙红农场合并成立上海东平农场。1966 10再次更名为上海东风农场。

位于新河镇以北东风农场和前进农场之间,原为东平沙和百万沙的一部分。

1959冬季至日1964上海静安、石楠二区和市工业主管部门在这里分四次填海造地,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养殖场和畜牧场。

1963年底,三个畜牧场合并,命名为百万砂场。

1965年5月并入东平农场一、二、三生产队部分。1966年秋,再次更名为东方红农场。

1972 65438+10月更名为上海长江农场。

位于长江农场和富民农场之间,在大新沙的舒心镇北部。

1961年—1962上海市轻工业局和基础建设委员会分别在此填海造地,修建畜牧场。

1963 10两个畜牧场合并,命名为上海大新沙农场。

1966 10再次更名为上海前进农场。

东望沙,位于崇明岛东端。

1964 165438+10月崇明县东部九个人民公社筑堤围垦。

1965后,上海先后7次组织社会青年和知识青年在此筑堤围垦。

1966 1月,因地处东海前哨,故命名为上海前哨农场。

位于崇明长兴岛中部,由十六家公司组成,大部分公司已改种柑橘。

其他几家公司的土地被上海江南造船厂收购。

在崇明岛1000多年的历史中,四面八方的移民都曾来此定居生活,但从未出现过像北滩围垦这样大规模、有计划的移民搬迁。来到崇明岛的上海知青带来了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对古老的崇明农耕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崇明人以前出门不多,原有的交通条件无法满足大量知青的出行需求。于是扩建了南门和保真码头,并建造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申冲双体船客船,修建了一条百里长的北方公路,将公交线路扩展到各个农场。上海知青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八大农场机械化程度远高于其他农村公社。当地很多农民利用业余时间到农场劳动,学习机械化耕作和科学耕作技术,邀请农场机械化耕作队支援农村,飞机喷洒农药的应用真的让当地人大开眼界。上海知青丰富的文化生活,如读书活动、放映电影、举行体育比赛、摄影绘画展览等。,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城市青年的穿衣打扮、消费模式、恋爱模式、卫生习惯、城市语言都深刻影响了崇明人。农村的年轻夫妇也学会了手挽手走在路上,两个人都进出电影院,口头上挂几个城市流行语,比如“搭平台”“开大城市”。同时,城市文化与崇明文化的冲突也很明显。城市青年喜欢消费和娱乐,微薄的工资马上就用完了。城里的父母怕孩子在农村吃不饱,提供各种支持。崇明人一向节俭,一分钱掰成两半用,难免不喜欢大手大脚花钱,称之为“Awur”;上世纪80年代初,崇明大部分农场都比普通城镇繁华,尤其是长江农场的一条街,街道宽阔有序,店铺众多,当地少有的剧院、溜冰场、录像厅、娱乐中心,被誉为“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