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票号是如何产生的?
山西票号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中国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山西票号诞生的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明朝中期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外国白银流入的刺激,商品货币经济有了显著发展。
这种发展一直持续到清初,尤其是康熙、乾隆时期。国内政治稳定,农业生产发展,商品货币经济比以前更加活跃。随着国内市场的扩大,不仅很多地方市场异军突起,一个庞大的全国性市场也在逐渐形成。
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商品的过渡开辟了广阔的流通范围,自然对货币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封建金融机构突破纯粹交换的范围,逐步过渡到信用阶段;另一方面,随着埠际贸易的发展,商品流通范围扩大,不同地区出现了债务结算、现金平衡等新问题,需要交易所专业化。
银币的广泛使用是从明英宗石天府收集金银开始的。万历年间,由于实行一条鞭法,规定土地税、徭役、地方贡赋、杂工等。缴纳给政府的都是按一定比例纳入亩人口的土地并以白银收取。
清初规定,无论是白银还是大米,都要收取进贡。后来除了一些明银粒,几乎都收了银子和钱。后来清政府用白银收税,发工资。
此外,由于商品货币交换日益频繁,为了方便交换,除了使用白银外,一些地方还出现了货币和纸币。当时在买卖时向中间人支付货币,说明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调节供求矛盾的性质。
早期金融机构中会计事务所和银行的出现,为山西票号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清朝雍正年间,中国北方出现了一种与商业有借贷关系的金融机构,称为“张局”,又称“张庄”。会计局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张家口、太原等商埠,经营者多为晋人。
雍正时期开始中俄恰克图贸易,乾隆时期成为中俄贸易的咽喉。去恰克图贸易的内地商人,一半以上是山西人。张家口贩卖这些丝绸、绸缎、杂货等。,易于更换各种皮革、毛毡等。
长途贩运,商品流通周期长,一周一次,有时需要一年,需要社会信用的融资和支持才能完成长途贩运,于是晋商首先在太原、汾州、库伦等地设立了会计局。比如张家口的祥发常住户口局,就是山西商人王廷荣办的。由于贸易的扩大和兑换的需要,乾隆年间出现了经营货币兑换业的银行,如北京,几十年间开了数百家钱庄。除了北京,私人银行发行的货币券也在一些地区使用和流通。当时,钱券流行于陕北、直隶、陕西、山东等省。
在商品交易过程中,由于商户的异地采购业务不断扩大,现金转移的金额和频率不断增加,安全、快速地运输现金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押运机构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种特殊的现金运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