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宗教史

早上,路边小吃,有馅的包子(里面有糖和芝麻),馒头和粥,我看到数量惊人的孩子穿着校服赶着去上学。交通拥挤,汽车轰鸣,撞车,长江港区高楼密集,空气污染,城市扩张。

我不想呆在这个喧闹的大城市。昨晚一辆大型运输车打扰了我一夜,几乎没睡。

早上坐车去黄梅,2个小时的车程,高速,看到连绵不断的黄花,尤其是油菜花,跳过草堂。

黄梅,一个尘土飞扬、街道狭窄的古老县城,是起源于清朝的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戏最初是安徽的民间采茶歌,后来流传到安庆,当时很繁荣。据说附近的山里也有茶园。

下午从县城坐2路公交车,去五祖寺,价格1元,到山脚下,换乘出租车10元就到了庙前。寺庙建在山坡上,步行要4公里。寺庙庄严肃穆,但里面的噪音隆隆作响,一辆铲车正在搬砖。——《大兴土木》从红尘滚滚到静禅森林。我们能做什么?!寺内白兰树盛开,五祖真身殿已过。这里是禅宗的起源地,这座寺庙闻名天下。

第五祖(606-675),唐代高僧,俗名周,黄梅县人。他7岁就出家了。他是禅宗的主要创始人,培育了顿悟之风,传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后来又传到慧能。禅宗的特点是“静坐,不写文字,说得玄妙,默默接受他人”。

宋代欧阳修游五祖寺,留下诗句:

“东山暖,松门斜数里。

幽山林趣,钟鼓在王家。

地晚春节,风清物美。

云光渐容,鸟语已杂。

冰下泉初动,烟中茶未萌。

自怜病魔,不愿开花”(《武祖庙》)

诗人来的时候,季节应该是正月。这里既温暖又寒冷,但春天的空气已经开始融化山坡上的冰。

山路遥远,山下油菜花连片,美不胜收,像是天堂里的天堂,又像是坠入他国。“风景永远在路上。”在我们到达的城市,风景变成了“尘泥”。

在五祖寺脚下的小镇问路、租车,都是善良的,可能是受佛教习俗的影响,但我在湖北一路上没见过“彪悍”的。这个地方也是鄂豫皖三省交界。有了老街,可以想象明清时期这里的繁华。

黄梅也有铁路。京九线1997开通后,走了一段鄂东线,途经武穴、鄂州、黄冈。

黄梅,这个地名很美,很有诗意。是因为有一种黄梅树吗?问了几个人,都不知道。我宁愿相信。因为黄梅戏而让人有更多的思考。我也觉得春天到处都是油菜花跟这个有一定联系。

可想而知,古诗词的诗人处理世界矛盾的方式是“渡之”,即“循万里路”,如杜丽和唐宋的诗人,“超越之”,即“登上山顶高,走下海底深”,上升到佛教的宗教层面。

在黄梅汽车站前睡了一夜,酒店湿漉漉的,听了很久的雨声,被子也显得很潮湿,因为房间装修没多久就干了。夜雨里野鸟在哪里叫?

2014,3,25,湖北省黄梅县

早上,在雨中吃面,辣。

在雨中稍作停留后,乘车前往县城的四祖寺。车费3元,然后打车去大河镇。爬山需要10元。在雨中很模糊。

四祖寺,庙门古老肃穆,林海葱郁幽静,(只要不吵闹),是换个风景。里面是佛学院,学生很多。僧侣们静静地鱼贯进入餐厅。寺庙里有一个很大的图书流通处。整个寺庙占据了相当大面积的森林,园林整齐有序,可见一直管理得很好。寺庙也有佛教期刊和网站,大部分僧人都很年轻。

我出了庙,爬了半天山。看到了毗卢塔,曾经在80年代的中国名胜古迹词典里看到过。我仰慕已久,今天才能看到。这座塔的主体很独特,建于唐朝。它历经沧桑,斑驳陆离,却依然屹立在半山腰。四山风光秀丽,鸟语花香,春桃盛开。从早春到仲春,许多树木已经开始完全变绿

四祖寺住持是景辉长老,是全国佛教协会副主席,河北省著名的巴林寺长老,晚年在此圆寂。看来这个寺庙治理的好,可能跟和尚和传承有关。

在毗卢塔下静坐一个小时,看山。这座塔有汉代的建筑氛围,苍劲有力。罕见。

回来扫墓的人,三三两两,快到清明节了,要祭扫到清明节结束。在这个地区,纸花被用来放置坟墓,烧香但不提供水果。

下午14点回到县城吃米饭,瓦罐汤,6块钱一罐,够一个人喝。这种汤是当地的特产,有十多种,如莲藕汤、排骨汤、萝卜汤、山药汤、大枣汤等。,都配有肉汁汤,用巨大的蒸锅(大铁锅)蒸,慢慢煮,熟了。喝了汗,健康舒适,平民也喝得起。

这一带的农民工很多都回老家聊天了,有的在外面干了二三十年。他们过得不错,在县城买了房,说老家好一点。一开始喜欢大城市,去了广东,北京,上海。现在他们觉得自己的家乡最好。

据说最近一周的油菜花最有季节性,再过十天就不行了,也没那么旺了。

在无涯庙过夜,

举手问星辰。

不敢大声说话,

怕惊世骇俗。(李白《睡在无涯庙》)

唐代李白游湖北黄梅县,此诗写于附近的南山灵九峰。

黄昏时分,读四祖寺刊《正觉》,读百林寺刊《禅》。佛寺的一些刊物也很有文学性,其中文章和诗歌都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