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题!快帮忙!在线等待!
它包括政治合法化,民主化,
人性化、科学化的思想,
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商业化。与传统相比,近代的现代化进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会导致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现代化也叫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现代化具有明显的特征。近代中国前80年的现代化可以称为资本主义;最近30年增加了新的内涵,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1.现代化,也称现代化,其标志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1.从过程上看,这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是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机器工厂代替家庭作坊和手工作坊为主要标志,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社会变革。
3.在近代中国,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以及伴随工业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即实现社会转型,即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4.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和基础),二是社会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目的和要求)。
在世界潮流的刺激下,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以挽救民族危机的过程,就是中国现代化的过程。
第二,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和阶段特征。
(1)初始阶段(1840 ~ 1895)
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它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主要特点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1.洋务运动前期,在“自强”的旗帜下,建立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曾国藩于1861年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和李鸿章发起的江南制造总局。
2.洋务运动后期打着“求财”的旗号兴办了一批平民工业,主要是“三局一厂”:最早的是李鸿章于1872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3.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现代化尚未提上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取得进展,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军用到民用、从国有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政府监管、商业运作,经历了由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
4.与此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从经济领域向科技、文化、人才教育等领域渗透,中国教育近代化由此开始。
(2)整体发育阶段(1895 ~ 1927),
这是中国现代化最重要的阶段。主要特点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中国的现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在“实业救国”的大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它分为两个时期:
1)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背景)
2)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短暂的民族工业春天里,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背景)
2.政治体制现代化取得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其上层改革派发动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立宪运动和护路运动;
2)其下层革命者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国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3)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呈现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1)从清政府的角度来看,经历了从压制改革到推行“新政”的失败;
(2)从资产阶级内部来说,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斗争;
(3)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
(4)从中国的建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的新时代。
3.思想文化的现代化有了很大的进展,开始从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主要表现在:
1)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经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基于进化论,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君主立宪制(改革的趋势);
3)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来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潮)
4)资产阶级激进派(知识分子)极力主张民主和科学,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5)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6)建立了新的教育体系。1905废除科举制度,为教育制度改革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改革教育内容和学制,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干部。
(3)曲折前进的阶段(1927 ~ 1949),
主要特点:在极其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很难进行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现代化的十年(1927-1937)。比如从外国人手中夺回“关税主权”,设立国家银行,统一发行货币权,发行“法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和整个经济领域的现代化进程。然而,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私营工业的发展。
2.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工农的血腥屠杀,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断,原有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规模侵略下遭到严重破坏。
4.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结合,把中国的现代化推向绝境。
三。中国现代工业化的特征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总体特征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国家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具体特征:
(1)现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抗,而且不断受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武力碾压、排斥和破坏,发展缓慢,曲折坎坷。
(2)现代化最初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现代化的启动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资产阶级从未真正掌握过现代化的领导权。
(3)现代化缺乏资本原始积累的必要过程,技术、人才、思想准备不足。它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外部,而不是内部。所以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建立现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从官方军事工业开始,从军用到民用,从国有到私有,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育畸形。现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协调,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重工业。区域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沿江。
4.实现现代化与完成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的关系。
在中国近代史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是交织同步的,是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
(1)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为工业化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2)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现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实现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五、中国近代多元经济结构及其影响
(1)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遭到破坏。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来看,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我们称之为半封建经济。
1.在这种半封建经济结构中,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占主导地位。它们相互勾结,三位一体,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后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资本少、规模小、技术落后,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3.中国近代多元经济结构中有一种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是中国在独立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形成的。到解放战争结束,根据地形成了个体经济、国有经济、合作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经济格局。在这五种经济成分中,个体经济比重最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最小。
(二)近代中国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1.它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复杂化了。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交织在一起。
2.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特殊。国内外反动势力逐渐勾结,使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延长中国的革命斗争。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和对革命的联合镇压,中国的民主革命经过近百年的艰苦斗争才获得成功。
4.中国社会政治力量的多元化;
1)形成了多元化的阶级结构和复杂的阶级关系。
(1)除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外,新增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在阶级关系上,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压迫其他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对象;
(3)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深受压迫,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4)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二重性。
2)出现了不同的政治派别。地主阶级中有顽固派和洋务(改革)派,资产阶级中有改良派和立宪派,革命派和民主派。
3)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的出现,如国民党、* * *和各民主党派。
不及物动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及其历史地位
(1)世代:(19年的六七十年代)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国企业的刺激和示范以及洋务军事工业特别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中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在六七十年代开始兴起。
1.早期的名企主要有“三厂一车间”。甲午战争前,近代商业企业有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2.现代商业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官僚、地主和商人(包括买办手工业主),他们已经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是在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力量是弱小的。它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依赖于它们。这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具有双重性。
(2)初步开发:(19结束)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私人工厂的限制。19年底,我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1.它的上层改革者发起并领导了改革运动,
2.其中,下层革命派发起并领导了辛亥革命。
(3)暂时繁荣:(1912――1919)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机会。
1.从1912到1919,全国新建厂矿600多家,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这一时期,在辛亥革命胜利的鼓舞和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下,“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共同成为两大思潮。
3.出现了一些代表。如张謇、周、容、荣德生等。
但是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
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尤其是近代早期)。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国民经济就不能正常发展。
(4)日益萎缩:(1927-1937-1945-1946-1949)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的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1.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四大家族加强了对国统区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官僚资本优势明显,中国民族工业走向破产。
2.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史无前例地出卖国家主权。1946 165438+10月,国民党与美国签订了所谓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使美国商品充斥中国市场,对民族工商业造成了沉重(毁灭性)的打击。
(5)获得新生:(建国后)
1.建国初期(1949-1952),有益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2.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们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方法,采取了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分配代销、个体企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有偿定息等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由低到高的过渡形式,成功地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3.到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在全国基本完成。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在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为维新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在思想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本少,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合理,依靠外国资本主义、国内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发展。
七。影响中国现代化的不利因素
(1)先天不足:
1.资本准备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储备不足。
2.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
3.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济人才,缺乏熟悉国际现代化大趋势,能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4.缺乏思想准备,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地轻海、重义轻利的观念,都是现代工业发展的思想障碍。
(2)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1.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和破坏:
1)西方列强在不平等条约基础上获得的关税协定、海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特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和充分发展。
(二)帝国主义在中国也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支持反动派作为统治中国的主体。
2.封建专制统治的障碍:中国被封建专制统治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特别完善,封建思想特别顽强。当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的时候,清朝的统治者并没有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过来,而是愚昧无知,不求上进,白白耽误了20年的宝贵时间。
3.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在中国,官僚资本具有压倒性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破坏和压迫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日益萎缩。
(3)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稳定的环境。
1.从道路上看,欧美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从轻工业开始,然后延伸到重工业。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也发生了相应的巨大变化,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自从中国的现代化在重工业领域开始以来,农业从未经历过革命性的变化,这阻碍了工业化。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在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的权利,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最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2.从决策来看,所有的统治者都没有把知识结构的改变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这使得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由于缺乏现代知识,中国的现代化一直受到人才和技术缺乏的困扰。由于历届政府都代表了反动落后阶级,侵犯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可能根据发展生产力的主观愿望来制定内外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正常进行。
3.从环境上看,不断的战争和革命使得中国政局(社会环境)长期动荡。
八。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1)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直到* * *带领各族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现代化才迎来了新的时代。
(2)从封闭走向开放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吸收和借鉴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切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进现代化的首要条件。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和发展过程充满了进步与倒退、创新与保守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价值观逐渐更新。然而,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顽固地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消除其影响将是一项非常艰巨而繁重的任务。
(D)知识结构的变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最终源泉。其中,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化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等国的现代化进程贯穿了三次科技革命,科技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动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现代科学技术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明治维新之初,日本宣布“向世界求知”,确立了教育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在大约30年的时间里,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为日本的现代化不断输送强大的动力。在中国,直到1905才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建国前,知识结构没有大的变化。它仍然是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占大多数的国家,它仍然是一个脱离了现代知识的国家。由此可见,教育是国家富强、经济发展的第一步。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