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州概况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23474人,其中雄州镇79619人,昝岗镇30284人,大营镇36391人,龙湾乡43379人,诸葛庄乡和米家坞乡31565人。
雄州镇政府设在四铺村。面积93.7平方公里,人口6.38万。辖8个社区、45个行政村: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泗浦、乌普、普尔、三浦、常庄、东淮、西淮、尹达、北营、星村、崔村、坦台、东关、黄湾、小布、邓西楼、汉西楼、艾西楼、杨西楼、洪西楼、一步南、一步西、东后刘。
昝岗镇政府设在昝东村。面积43.6平方公里,人口3.03万。辖29个行政村:昝东、昝西、昝南、昝北、赵刚、程刚、兴港、段岗、庄媛、十间房、左各庄、昝王庄、粮神堂、六神堂、张神堂、东何岗、西何岗。
大营镇政府驻大营村。面积60.3平方公里,人口3.64万。辖36个行政村:大营、中营、后营、孔马、白马、马振、张马、马肇、孟庄、徐庄、口头、东赵、西前、湖洲、刘冬、刘崧、五柳、刘溪、陈庄、孙村、小洋、东王、王喜。
唐爽乡政府驻双塘村。面积43.2平方公里,人口2.07万。辖19个行政村:胡辛庄、大魏庄、杜家庄、乐善庄、陈家柳、东岔河、西岔河、中岔河、谢岗、贾岗、龚岗、李岗、老岗、祁刚、邢庄、徐庄、刘庄、双颖、冯村。
龙湾乡政府驻龙湾村。面积96.3平方公里,人口4.33万。辖21个行政村:龙湾东、龙湾南、龙湾西、龙湾北、道屋一、道屋二、道屋三、道屋四、袁家院、西堤头、东堤头、马屋头、高家铺、葛各庄、胡各庄、王家场、大埔、洪城、张庆口一、张庆口二。
北沙口乡政府驻北沙口村。面积34.9平方公里,人口2万。辖12个行政村:北沙口、南沙口、沙辛庄、万口、东龙塘、中龙塘、西龙塘、龙王庄、小庄、大庄、东刘官营、西刘官营。
朱各庄乡政府驻王黑营村。面积491平方公里,人口31.5万。辖23个行政村:王黑营、北来河、南来河、西王淮、东王淮、王柯桥、闫家铺、胡家台、陈家台、诸葛庄、辛家房、刘溪、道口、东阳、西阳、高庄、田庄、马庄、大榭、小谢。
米家坞乡政府设在米北庄村。面积49.5平方公里,人口2.77万。辖20个行政村:米北庄、米西庄、米南庄、米宁庄、米黄庄、上岔河、蛮子营、仁义庄、米东大、米西大、杨庄、巴北、巴南、巴西、巴东、板北、板西、板东、香庄、周庄。
张岗乡乡政府驻张岗村。面积49.5平方公里,人口2.77万。辖18个行政村:张刚义、张岗二、张岗三、张岗寺、开口一、开口二、开口三、开口四、刘家铺、南庄子、李和庄、王嘉、东庄、张村、高村、韩庄、方庄、张店。夏朝属于易家族。周庄王三年(公元前694年),燕桓迁临沂(今容城县古贤村)。春秋时为北燕领地,战国时为燕国夷夷之地。Xi十二年(公元前243年),燕国进入赵国。秦统一后,先属杨光郡,后属上谷郡。易县位于汉代,属于卓君县。位于县城西北6公里的古贤村(旧称古贤村),即颜的一支。东汉时的黟县隶属于卓君县。永元二年(公元90年),改称河间州。
三国时魏一县改名翼城县,隶属河间县。金翼城县属于河间国。北魏天兴二年(公元399年),改名易县;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费祎郡入莫郡(今任丘市北),属莱郡。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齐灭亡,莫县仍属莱文县。
隋仍为莫县,属涿州,后涿州改为,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为河间县。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固安县、墨县属义县,属北益州,划归河北道。县治属州,县城位于容城县王璐村北,县城西北15.4公里处。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诸郡,八年(公元634年)归易县。
五代元年(公元911),五代后梁入燕于易县,属涿州四年(公元914)。燕国在后唐被灭,易县仍属涿州。后金天府元年(936),易县与十六州入辽,属涿州。至此,唐代的归义县以白沟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县。南方归夷先属周朝,次年属宋,北方归夷属辽。
北宋时,北方的归义县隶属辽国涿州,南方的归义县在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更名为归心,仍属雄州。宣和四年(1122),宋朝收复涿州,归一、归新两县并存。金天会三年(1125),归义县、贵新县均投金,后废至义县,并入贵新县,县仍属州治。
元二年(1265),雄州被废,四年,贵新县并入容城县。至元二十一年(1284),雄州、贵新同时恢复,郡仍在州。雄州属大都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改保定路。
明洪武二年(1369),七月,费信郡入雄州,属保定府。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雄州降为雄县,隶属保定府。同年,容城县并入雄县,十三年(1380),容城县分立。清顺治元年(1644),继续使用明嘉。二月(1913)属范阳路,十月(65438+3)改为保定路,六月(1928)直隶改为河北省。它属于河北省。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属河北省第五巡察区。27年(1938)4月1日,中共晋察冀边区委员会在冀中区建立抗日根据地,8月该县成立抗日政府,属冀中第四特区。同年六月郡落165438+十月。为开展抗日工作,同月,中国西部45个村成立熊特区,隶属安新县,次年8月改为特区。二十八年(1939)八月,中国北方38个村(包括原属忻城县的8个村)组成熊心边区,隶属忻城县。同年,5438年6月+10月,中国东部和南部的52个村落组成雄霸边区,隶属于巴县。二十九年(1940)五月,三边区被废,县抗日政府重新成立,隶属北岳区冀北办事处。30年(1941年)九月,改第四联郡。在联合郡时期,前者属于冀中第五区。31 (1942)年六月,各地区秩序统一后,归属于冀中第十区。34年(1945),15年8月,侵华日军宣布投降,撤销联合县,恢复单县,重新建立县政府,隶属冀中第十特区。38年(1949),1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雄县为天津特区。1949 10 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为保定地区。1958 10 2雄县、新城、涿县与涞水东部合并,称为涿县。县人民委员会(1955改称县政府)设在高碑店,属保定地区。5月3日1960,专区与市合并,成为保定市。1961 287年4月,雄县同年分市,隶属保定地区。4月26日1970保定地区改为保定地区。1994 65438+2月,保定地区与保定市合并,雄县隶属保定市。(1)雄县南界碑。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88年)六月,在安新县南十里府村与赵北口村交界处建立。石碑为青石,顶宽71厘米,底宽66.6厘米,全长153厘米,厚12.5厘米。碑上有三行,中间四个大字“雄县南界”,右边小字“光绪十四年鲁玉娥瀛丹”,左边“知府用巨鹿县办理雄县事务”。
(2)元宗儒片。袁宗儒,字淳甫,明进士三年。他是雄县班庄人。曾任大理寺寺官、都察院钦差顾问、户部侍郎。元碑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原在袁宗儒墓园。纪念碑由青石制成,长225厘米,宽95.5厘米,厚27厘米。碑首为龙纹,中间二字为“不朽”;碑上的题字是“万代之衔”;北洋赠进士弟为明,大夫户部左侍郎赠元公宗儒,元宗儒历任官职两面镌刻;龟形碑座距离现在的袁碑址7米,埋在地下,只露出一点龟背。
(3)龙兴寺碑。2005年,在我县米家坞乡西达村发现一块石碑。石碑由汉白玉制成,表面光滑细腻。长1.8m,宽69cm,厚19cm。碑的正反面均刻有龙兴寺碑文,顶部为祥云图案,中间刻有“不朽”字样。碑文是清朝左督沈琦所写。经鉴定为清代直隶保定府新城县米家坞乡上三舍村龙兴寺实物。碑的左下角刻着“道光二十年,夏梦二月”的字样。雄县古城墙原为环绕全城的高大土墙,高11.7m,宽5m,全长4525m。城南北有雄伟的砖塔,现仅存北营村残墙,东西长83米,南北宽14米,面积1082平方米。
据县志记载,宋景德年间,雄州周知在此建城修关。解放后,在城下挖出了宋代的大桶和瓷碗。这面墙可能是宋代修建的,剩下的墙一直被温泉招待所保护着。雄州古城有四大古建筑群,分别是瓦桥关、童渊亭、慧光亭和熊文亭。都是民国35年(公元1946年)拆的,现在都没了。
瓦桥关,俗称火地亭,位于南关街中段,门洞横跨街中心,南面嵌有“雄关”二字,后称雄关。顶上有庙,南祭文昌,北祭火神。到了唐代,由明朝人郭存谦重修。
童渊亭,俗称京荡阁,位于温泉路与京荡阁街交叉口的西北角。明朝永乐年间,云川卫指挥王军监督修缮。
慧光阁,俗称白衣阁,位于南关街南段西侧,供奉观音。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
熊文阁,俗称文昌阁,位于龙宫街中段,供奉文昌,将于明日五年(公元1625年)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