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举措

吴川新农村建设起步较早,先后创建了1053个生态文明村,占自然村总数的66.4%。加快南粤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广东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加快广东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广东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2)可行性

广东的农业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土地资源匮乏,人口众多,自古就有“七山一水两田”之称。建国后,广东农业经济几经波折:(1)1949-1957,是广东农业生产的收获期。与1957年的1949相比,广东农业总产值增长79%,年均增长7%。(2)1958-1961时期是广东农业经济的大倒退。与1961年相比,广东农业总产值年均下降26%,是广东农业经济极其困难的时期。(3)1962——1965是广东农村经济的恢复期。从1962年到1965年,广东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农业经济得到恢复。(4)1966年至1978年是广东农业经济的第二次严重挫折期。从1966到1978,广东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仅2.8%。

改革开放后,广东率先,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九五”以来,广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大胆探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2006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精神,结合广东自身实际,全面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同年4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珠三角地区要全面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要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发展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革后,广大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农业生活也得到了较好的改善。据统计,截至2007年,广东农业经济总产值达2821.1.9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624.04元。广东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广东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就和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在广东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文化建设也在逐步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抓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加快广东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2003年,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后来一系列文件和相关配套政策陆续出台。2006年4月,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 并制定了2020年广东农民人均纯收入1.8万,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四年投入农村发展300亿,推进直管县财政。 运用市场准入、价格调整、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发展出版、电影放映、文化演出、网络服务等领域的农村文化市场。制定支持农村文化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经济政策,简化农村个体工商户和民营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批手续。支持农民集资、自组、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店和电影放映队,支持民间剧团发展。鼓励发展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项目,支持发展农村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在这十项工程中,提出全面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即加大投入,重点推进广播电视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表明了广东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南粤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心。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来,广东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1)各级财政统筹,政府加大农村专项资金投入,各级公共财政支出更多向农村倾斜。(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在惠及农民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各地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能力,为城乡协调发展筑牢文化基础。广东省积极发展流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流动文化设施。,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将文化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农村地区。据统计,截至2006年6月,广东省已有34个县市(区)建立了“流动图书馆”分馆,共发放新书38万册,发放电脑、书架等文具用品。2007年,“广东流动演出服务网”下乡演出3500多场,观众2700多万人次。2007年,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完成了50多个通电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到2007年,农村电影放映队1.920个,农村电影放映场次约1.058万场,观众2961.820人,覆盖1个县村。基本形成了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也迈上了新台阶。全省共有18个县市(区)被评为国家级文化先进县市(区)。(3)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逐步提升农村数字文化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4)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在文化艺术活动中,涌现出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比如湛江的红土艺术节,梅州的客家山歌节,江门的华侨艺术节。(5)大力保护传统文化。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开展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并逐步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2004年,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间作家协会正式启动广东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工程。2006年,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到2008年,全省已命名四批124个县、镇、村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其中31家单位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7名“广东省优秀民间艺人”被评为。(6)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民营文化,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馆等。;支持民间专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文化中介组织发展。创新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管理运行机制。通过承包、租赁、委托代管等方式,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管理。

(2)存在的问题

尽管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广东在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严重滞后,使得我省农村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滞后于社会事业的整体进步。与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显著经济成就相比,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相对落后。这种落后状况主要体现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文化发展程度不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农民文化消费需求不足,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激发,使得农民的精神生活仍然徘徊在较低水平。总体表现如下:

1.农村文化事业投入不足。过去,由于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往往过于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建设,导致资金普遍不足。再加上文化发展的公益性质,没有现成的文化投资回报,导致农村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有限;农村税费太低,使得很多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无力投入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文物保护方面,由于缺乏保护经费,一些农村民间文物保护措施不能得到更好的落实;乡镇文化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文化活动难以长期有效开展。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于当地经济发展。一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薄弱,文化设施科技含量低,缺乏现代科技支撑,现代化程度远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3.文化活动单调,缺乏文化意识。一方面,由于农村文化活动的单调,农民对文体活动认识不足,与“乡村文明”相去甚远;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文化意识与农民的传统文化意识发生碰撞,影响了农村传统习俗。许多原有的农村民俗文化活动正在萎缩,一些民俗文化活动甚至失去了内容和形式。同时,在快速的社会变革中,各种低俗、消极的文化也乘虚而入,侵蚀着农村纯粹、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些文化滞后甚至扭曲了农民的文化价值观。

4.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不完善,农村农民文化消费需求不足。

从上述现象看,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针对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广东农村文化建设。

三、广东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快广东农村文化建设。

广东农村文化建设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要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和支持,设立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专项资金,使更多的专项资金流向农村文化建设;要进一步调整资源配置,因地制宜提高农村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标准,坚持政府主导,运用行政调控手段,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这两只手促进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构建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县、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更加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没有新思想,就不可能有新思想;没有新思想,就不可能有新举措;没有新的措施,就不可能有新的成果。今天,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发展变化,广东农村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只有大胆解放思想,才能更新观念,积极接受新事物;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形势的需要,跟上经济发展的进程。要把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农村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近年来,广东一些文化机构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如广东省中山市新文广局转变工作思路,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通过“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充分利用海外华人资本,加快广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广东农村文化建设,既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加强政策调控,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鼓励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探索多元投资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途径、新渠道、新方式。农村文化建设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各方面力量的热情关注和广泛参与。广东是著名的侨乡。来自广东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五大洲165个国家和地区,约占中国华侨华人总数的三分之二。广东华侨大多对祖籍和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愿意为家乡捐资办学,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因此,要充分发挥广东侨乡的优势,鼓励海外侨胞投资文化建设。对于投资成本和收益,投资者可以与当地农村签订投资收益,将其转化为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而加快广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传承与发展并重,广泛发展具有广东农村特色的文化艺术。

加快广东农村文化建设,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要加大现有文化体制的改革力度,逐步理顺和创新体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文化的需求和发展,同时要有效利用现有的农村文化资源,极大地释放文化活力。一方面,以广东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为主要内涵,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生活素材,整合当地文艺力量,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建立现代农民需要的新乡村文化;另一方面,要有更多适合在农村群众中普及的通俗文艺作品,着力发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摒弃落后的文化糟粕;要破除目前一些农村地区的不良风气,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多种形式,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在广东一些地方,农村特色的文化艺术得到了生动有效的发展。比如,茂名非常重视优秀农村文化艺术的推广和发展,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倡导健康的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品位。茂名的民间艺术展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中山市在农村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加强农村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中山市24个乡镇文化站中有20个被评为省级特级站,4个被评为省级文化站,成为全省所有文化站中首个达到省级以上标准的地级市。

(五)大力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推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

文化是生产力,是新的朝阳产业。农村文化的发展必须有一个促进其发展的平台。市场是文化流动和交流的场所,也是文化碰撞的平台。在农村经济日益市场化的形势下,建立和培育文化市场迫在眉睫。必须把发展农村文化市场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大力培育广东农村文化市场;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如政府鼓励农民企业家、城市企业家到农村兴办文化产业,鼓励农民自筹资金兴办文化产业,给予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帮助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同时,要大力支持发展以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项目,把发展民俗文化产业作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大力开发农村的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将农村文化活动与当地旅游文化相结合,如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这不仅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也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扩大和促进农民文化消费的精神享受,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