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苗族医药文化
接下来,让我们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寻找答案吧!
苗族先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了自己的医学。在苗寨和古歌中,经常流传这样的歌谣:“千年苗药,千年苗药”“一个药王,四个方向,三千苗药,八百药方”。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将药物分为寒药和热药,认为甘、麻、香、辣属于热药,用于治疗寒性疾病,归寒经;酸、苦、涩都是感冒药,用于治疗发热,归热经。湘西苗族医生认为药物具有止、补、疏、散的作用,总结出“以热治寒”、“以冷治热”、“以疏治闭”等用药规律。苗药的特点是单方多,复方少,多为一病一方。
苗医生总结了一大堆公式,比如“上不了坡,下不了矮子脱脱”,不把伞倒着摸过不了坎,脱不了四瓦,脱不了四叶对“脱不了木通”的麻木,脱不了乱糟糟的头发。苗药的另一个特点是疗效奇特,见效快。比如湘西的苗医,他们的伤科医术特别有名,比如“刀伤枪伤,不堪。一旦上药,血痛停止,肿胀逐渐消失,过几天就好了”。严重的枪伤不仅能促进肉芽生长,还能使子弹在包扎后退出。熊希龄曾这样称赞:“子弹退出无足,全拜苗医华佗。”由于苗族的医疗效果显著,贺龙元帅在湘鄂川黔边区进行土地革命时,多次指示部队“动员苗医随军前进”。
在苗族医药发展史上,有一段时期长期存在“巫医合一”的特征。这时巫医治病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历史现象。巫师是早期苗族社会的一种分工,是苗族最早的知识分子。由于医疗经验的积累,一些巫师在施行巫术的同时,掌握了一些医疗技术,使用草药等方法治疗疾病。后来随着巫医社会地位的下降,一些巫医分化为职业苗医。由于很多疾病无法解释,危重疾病的发展无法了解,我们不得不求助于鬼神与巫女“合作”,即互相利用,互相对抗,形成了“一个巫医,神药两解”的局面。据黔东南州10县调查统计,巫医结合现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
苗族医药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他们以自己的创造精神和民族文化形式创造了自己的传统医学,成为中国民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苗药疗效显著,贵州近年来在发展苗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对苗药研究的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苗药会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