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了电影《孔子》里的南子后就出境了?

当后来的儒生们几乎把孔子神化为另一个耶稣,说他是神的儿子(的儿子),编了一本类似圣经(春秋)的书为苏王,以为“立”就会万古长青的时候,主张实事求是的司马迁先生却为我们勾画了另一幅孔子画像。透过这幅“画像”,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孔子——一个有很多缺陷的普通人;一个一辈子都受着童年记忆折磨的人;一个因为自卑而极度在意自己外表奢华的人;一个有时候把理想看得高于一切,有时候又把理想看得相反的人,充满了矛盾;一个一生都在和内在自我斗争,最终找到了内在自我的人。总之,与其说他是一个圣人,不如说他是一个在与自己的不断斗争中逐渐完善自己的人。

我这样说,并没有“侮辱圣人”的意思。而是呈现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从他人格上的弱点,以及他与这种弱点的终生斗争中,看到他作为一个凡人无可比拟的人格魅力和伟大。我们就从不同的方面来看司马迁为我们勾勒了一个什么样的孔子。

1自卑的孔子。

从司马迁的《孔子世家》中我们知道,孔子是不光彩地出生的,他是父母“野交”的产物。虽然孔子家的索引把“乱交”解释为一个老头娶几个老婆,不礼貌,也不是户外性交,但是孔子的母亲颜之载直到去世都不肯说出孔子父亲的埋葬地,好像很害怕,这至少说明孔子的出身是不能在人前炫耀的。仅此一点,肯定会对孔子的童年心灵产生很大的影响。

另一个被记载的伤害少年孔子自尊心的是鲁贵族纪的“士”。当时孔子把经书挂在腰上,去讨吃的喝的。他认为自己在商朝是贵族之后,自然应该被当作文人对待。而内政大臣杨虎却被轰了出来,说:“嵇家是秀才,却不敢作孩子。”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孔子当时的感受。阳虎的伤对他的影响如此之深,以至于多年后阳虎去看望他时,他都被当作避之不及。因为杨虎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某种无意识情结的象征,这种情结注定会折磨他一辈子,甚至差点要了他的命。

一个早年受过屈辱,有自卑感的人,通常在执政时会表现出异常的独断和傲慢。孔子也不例外。孔子一爬到高位,就忍不住用杀人来树立自己的政治威望。结果可想而知,在孔子的后半生,经常出现想杀孔子的人。

2喜欢揭人短处的孔子。

对于孔子早期的人格,我们可以从他去拜见老子时得到的几次规劝中得到一些信息。临别时,老子语重心长地送了他一句话:“精明透彻,贴近死人,善于议论人;辩广大者危,恶者也。别拿自己当儿子,也别拿自己当部长。“意思是:谈论人,暴露人的缺点是很危险的。作为一个为他人服务的人,不要太以自我为中心。试想,如果孔子没有这些问题,老子为什么要讲那么多?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人格倾向必然有其成长经历的源头,而童年受歧视的人通常会有意无意地对权威人物表现出攻击性。所以孔子逻辑上有这些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孔子是一个非常自省的人,他也意识到了这些弱点。他一生都在强调“慎独”,甚至他的学生南荣娶了他的侄女,也只是因为他爱读教人慎独的诗。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孔子一生可能吃够了苦头,暴露了人的缺点,但也促使他想尽办法去克服这个问题。

3孔子的虚荣心

自卑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像孔子这样在当时有争议的人物,是不可能不被讨论的。有一次,一个达到了屠呦呦级别的官员,在孔子弟子面前夸了一句“孔子和圣人?”“还能有多少?这种奉承恰到好处。而他的弟子们也肯定了这种吹嘘:“做圣人,有力量,真好”。当然,孔子听到这里,骄傲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太宰知我!“我贱,所以可以轻蔑。有多少位先生?不多。”还有一次,卫灵公的妻子南子想要见孔子,孔子先是拒绝,后来同意见他。对于这次与美女见面的细节,“家人”没有太注意,给我们的印象是弟子鲁兹没有同意。孔子极力为会辩护,好像很不自信。孔子犯了什么罪?你为什么对来自弟子的“不悦”如此敏感?心理学对人性的观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否定一件事的时候,就意味着被否定的东西对主体有很大的诱惑。那么,到底是什么诱惑了孔子?当然不是女人味,而是被重视时的成就感。这让他几乎忘记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理。当然,他很快发现自己被美女愚弄了。他在《卫灵公》中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花瓶。于是他发出一声“我没见过好情人的好德行”的叹息,离开了这个国家。

孔子的虚荣心还体现在他的生活方式上,齐国的晏婴就是这样批评他的。“孔子的荣华,无数的升降之礼,吉祥之节,来世无法借鉴,也无法追究其那些年的仪式...所以必须先对人民小心。”换句话说,孔子的贵族生活方式不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方式,不值得在民间推广。

4失去原则的孔子

鲁的臣子龚山,为了得到孔子的支持,和嵇家闹翻了。此时孔子“不为官”,是出于鲁“陪朝臣治国,僭取正道”的政治形势。但是时间久了,我就忍不住寂寞了。面对建功立业的诱惑,我忍不住去尝试。他所有的门徒都认为这是不正确的,但他说:“我的丈夫叫我是徒劳的吗?如果用我的话,就是东周”?你想想,按照儒家的标准,这种说法是多么的叛逆,居然要让一个小小的随行大臣龚山进“东周”!幸好没成,不然孔子圣贤的名声就全毁了。

孔子放弃理想背叛自己的另一个例子是,仲谋载因为赵简子的进攻而叛变,他也想把孔子拉进来。孔子经不起诱惑,想试试。弟子鲁兹反对,说:“自己的亲戚不好,君子不入。”孔子狡辩:“不要说硬,磨无棱,不要说白?”聂越不是滋。怎么才能扎个瓜不吃?“当然,孔子并没有依靠这个机会来显示他的野心。

5被人看不起的孔子

在孔子的时代,很多人看不起孔子,甚至当孔子一行向他们问路时,他们也不屑回答。他们的地位很低,有的是种地的“隐士”,有的是看门的,有的是荷兰人。他们不明白孔子还想在这个腐朽的世界做点什么。他要么是个傻瓜,要么动机可疑。楚国有个疯子讽刺孔子,大意是说,以前政治清明,凤凰出来进贡。然而,今天的政治家们在权力领域疲于奔命。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孔子听了,想和疯子谈谈,疯子没有理会就走开了。对孔子最恶毒的讽刺是在郭征和他的门徒分离的时候。一个郑人向孔子的弟子们描述说,他们要找的人“负担太重,以至于失去了家庭”。孔子听后,欣然同意了这一说法。孔子为什么同意这种说法?因为这说明了一个道理——你孔子是一条迷途的狗。你是理想主义者,也是思想家,学习是你的“家”。你为什么想涉足政治?难道你不明白世界上有两样最脏的东西,一个是阴户,一个是政治吗?

被肮脏政治迫害的孔子。

孔子一生大多失意,但也有得意的时候。只是人在骄傲的时候,容易得意忘形,忘记了骄傲背后隐藏的危机。鲁在位第十年,孔子计划鲁和结盟。当一个侏儒表演的节目上演时,孔子砍掉了那些侏儒演员的手和脚,罪名是“欺骗诸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不知道孔子此时是否还记得“仁”“恕”这两个字。我只知道孔子用他强大的政治手腕为鲁从齐国夺回了几座城池。

十三年,孔子当政,于是开始“削藩”,引起了费城的叛乱。十四年,孔子官拜大赵氏,喜形于色。这时,大师对他有了异议,说:“我不怕听到君子之灾,但我对此并不高兴。”此时的孔子,在他的主人眼里,看起来并不像一个君子。这一年,孔子杀了邵正茂,被认为是乱世。就在那时,孔子的命运开始逆转。孔子开始失去君主的信任。表面上看,原因是齐用“女乐”贿赂姬,以“淹没”孔子的政治前途,孔子因此隐退。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孔子强硬的政治风格为他积累了怨恨,树敌太多。他在国内的政敌可能在君主面前做了什么。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从高处摔下,只要一摔下去,就有被误杀的危险。

7孔子被他的弟子所怀疑

就像桑丘跟随唐吉诃德环游世界一样,孔子的粉丝和徒弟们希望得到一份兼职,但最终,他们几乎葬身于蔡晨和蔡晨之间。不满情绪自然是与日俱增。首先要攻击的是鲁兹。他生气地问孔子:“君子也穷”?第二个“色”是自贡。弟子们的愤怒迫使孔子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是否有误。

对于君子为什么会走到穷途末路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如果君子一定能成功,就不会有伯夷、毕赣这样的人(这个回答不比约伯的《劝慰者》的回答更好)。孔子对子贡建议是否与世俗做一点妥协的回答是:只管耕耘,不管收获。君子只是“修道”,不管别人喜不喜欢(这个回答揭示了孔子正是老子指出的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这是他失败的原因)。

在孔子的粉丝中,唯一一个从未怀疑过的是颜元,他说“君子不容”(这种态度简直就是“反社会人格”的表现)。颜渊的说法打动了孔子,说如果颜渊发了财,他宁愿替他管理账目。

我不知道当代的精神分析学家们听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这些对话后,会对孔子做出什么样的诊断,但我可以百分之百肯定,建议孔子接受心理治疗是必然的。

8回归最本真自我的孔子

孔子在弟子的启发下,流浪了十四年,终于回到了鲁。此时的孔子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政治梦想,开始整理古代文献。通过整理文献,他反映了自己在一生探索中总结出来的思想。正是这些思想将深刻地影响一个文明的进程。他找到了和他一样的人的真正位置。孔子不愧为圣人。他既意识到自己思想的建设性,又冷静地认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知我者只感春秋,怨我者只感春秋?”)。他还为自己的思想确立了一个形而上的高度(“上学而得道,知我者,天也”),从而把自己的知识从伦理政治的层面上升到如何在求知的过程中让一个平凡的生命与命运相关联的层面。

有一个发生在孔子身上的细节可能会被很多人忽略,那就是“沉默是奇怪的,强大的,混乱的,精神的。”我们知道,孔子是殷人的传人,殷人最喜欢讲玄幻的东西。孔子年轻时也喜欢玩祭祀游戏。为什么他一辈子都这么羞于启齿?其实这里面有很大的玄机。孔子回避的与其说是神仙之类的东西,不如说是他羞于提及的殷商子孙的血统,因为那个血统正是他童年时所受的伤害。为了否定那件事,他竭力从文化心理上把自己变成一个周人(二代,忧郁而文艺,我跟周)。这也是他养成更张扬的生活方式的动力。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后,被他压抑了一生的阴人意识开始觉醒。他开始喜欢神秘的东西,比如读周易,把《糊涂洛书》的神秘征兆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得知“赢林”的消息,我有一种死亡的预感。特别是梦见自己“在两柱之间”,这是他作为一个殷人的文化身份的象征(“周人在西台,殷人在两柱之间”)。在生命的最后,他以一个阴人的身份回到了他的集体无意识世界,从而完成了他生命中精神旅程的大循环。

孔子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导师,不是因为他像耶稣一样完美,而是因为他为我们打出了一条人生道路。而这就是孔子的价值。所以,把孔子神化到耶稣的水平,崇拜他,是违背孔子本意的。

孔子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脱离了庸俗趣味的人,一个把自己的全部精液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的人。我们每个同志都应该以他为榜样,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死得快,死得活该。

安息吧,孔子。

叶航兄弟,没有人想让孔子成为救世主,只是为了恢复孔子的老师地位。圣人也是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儒家思想确立后,孔子当然不会有神格。汉儒就有这种倾向。所幸的是,在后世,孔子最多称其为“皇帝”,再也没有多少人提到“黑帝之子”(上帝之子)。

参考资料:

/love sue/blog/item/b 58948 EDF 88 a 58 D5 b 21cb 15d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