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区的历史演变

顺朝时,呼和浩特的新城区等地区叫“并州付汇”,后来叫“冀州付汇”,是当时肉粥家的所在地。

夏商周时期,“浑(yù)”、“鬼方”、“夷”等北方少数民族在此狩猎游牧民族。

春秋战国时期,匈奴、鬼方、尧祖的名字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史书中的“戎”、“狄”。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变法军政,吸取北方游牧民族之长,骑射胡服,破北方、娄烦等民族,“设云中、雁门、”,成为云中郡的一部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新城区仍为秦云忠县的版图。西汉时期,新城区属云中郡北峪郡管辖,部分农业区属云中郡五泉郡管辖(今程昕婷村东北)。公元340年,鲜卑族拓跋建立了代国政权,并建立了“乐圣都城”(今和林格尔县土城村北)。现在新城区归乐圣管辖。公元386年,拓跋珪改名为魏,史称北魏。公元389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安置投降北魏的智利人,呼和浩特地区被称为“赤乐川”。

6世纪中后期,隋朝将呼和浩特划归榆林郡管辖。唐朝初年,呼市设立云中都督府和定襄都督府,此时的新城区为定襄都督府管辖。后来,唐朝在云中设立了胡夫,在呼和浩特设立了可汗胡夫,管辖云中和定襄。

五代十国时期,契丹族卢野阿保机建立辽国后,占领该地区,属西京路丰州管辖,并在丰州城(今白塔村北)设立西南路招募部。

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了金朝。金朝攻辽制后,呼和浩特地区仍称丰州,新城区在丰州富民县范围内。

元朝忽必烈统一中国后,新城区仍是丰州的一部分,隶属中书省大同道。

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蒙古人阿勒坦可汗率领土默特部落来到丰州地区,此后也被称为土默川。隆庆第六年(1572),阿尔坦汗建“洪毓和屯”城(今呼和浩特老城)。万历三年(1575)建成后,明朝廷赐名“归化”。新城区是桂花市的辖区。

1644,清朝建立。清朝为了巩固其在北方的统治,于雍正十三年(1735)同意在归化城东北建立新城(绥远城)。乾隆四年(1739)六月完成。这个“新城”是今天新城区的主要部分。乾隆六年,设置管理机构桂遂道,归山西巡抚管辖,是山西诸道之一。

1912(民国元年),归化、绥远两市合并为桂绥县。1914(民国三年)绥远、山西分治,设立“绥远特别行政区”,改绥远城将军为行政长官。同年7月,长官改为总司令。1929(民国18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改为绥远省,都统改为主席。省会设在原绥远市将军府,归绥县改为归绥市。市辖四区,原绥远市和火车站归一区管辖。1937 10,侵华日军占领贵绥,改贵绥城为“后河浩特城”。抗日战争胜利后,后河市改名为归绥市。全市共六区,原绥远市为五区,火车站为六区。

1949 65438+10月28日,中国* * *制作方重新组建了桂穗县委、县政府。当时,县政府在陶卜旗和玉林设立了一个区。包河邵地区设一区,大部分新城农业区归二区管辖;太平庄地区有三个区,这个新城的部分农村属于三个区。

1950 1.20,和平解放后成立了归绥市人民政府,原旧住房机构基本不变。市区仍有六个区和六个公共区,均由市人民政府派出。1951,桂穗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市设立四个区。7月3日,原新城五区和火车站六区合并为归绥市一区,在火车站设立办公室。区政府设在关帝庙街道。

6月27日,195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从张家口迁至贵穗市。1年8月27日,内蒙古军区与绥远军区合并,成立“蒙绥军区”。1953 165438+10月1、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和绥远省政府合署办公。165438+10月8日,桂穗市第一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区正式更名为新城区。

4月25日,1954,贵绥市更名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为市辖区之一。新城的建制没有变,区政府搬到了建设西街。

1955,新城区人民政府更名为新城区人民委员会。8月20日,1966,新城更名为“东风区”。1973,东风区迁至新城西街。3月20日1979,恢复“新城”称号。

1980年,新城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新城区人大常委会和新一届人民政府。1984,CPPCC新城区委员会成立。同年7月,农村人民公社更名为乡人民之福,生产队、生产大队更名为自然村或村民委员会。

7月1999,1,呼和浩特市调整市辖区行政区划,将原属于新城区的人民路、大学路办事处、中山路办事处、东风办事处、辛颖办事处部分区域划入赛罕区(原郊区),将原属于呼和浩特市郊区(赛罕区)的浩钦营、包河哨、小井三个乡全部划入,以及乔堡乡、罗家英乡。至此,新城* * *辖7个办事处和3个乡镇人民政府。

2001年4月,机构改革,新城区延续新的三农划分,将郝秦营乡更名为郝秦营镇;撤销小井乡,划归包河邵翔管辖。自此,新城区形成了城区7个街道办事处,农区1乡1镇的行政组织新格局。2002年,新市政府迁至呼伦北路成吉思汗大街9号。2003年。新城区将设1乡、1镇7个街道办事处30个村委会,60个社区居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