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姓的历史发展

起源一

源于姓氏,源于于霞的后代,属于国名。

据史书记载,于霞的后裔居住在党项,因此姓党史。党族中的大多数人都把于霞当作他们的祖先,这个党族的正确发音是d m 4 ng。

刘源2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的封地,属于封地名称。

据史书《贵族宗族言行录》记载,春秋时期有一个晋国大夫,给上党(今山西上党)封了一个封号,所以他的后代以党为氏,党名的正确读音是dǎng。

刘源3

源于任氏,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夷阙党,以封建姓命名。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大夫党史,相传是黄帝幼子禹阳的后代,名任,被鲁国国君封在缺党邑。

阙荡,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城市名称,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内阙里。后人以祖先的封建城名为氏,称其为阙当氏、芦当氏。后来省文简化,分为党史、礐史、吕氏。这个党的姓的正确发音是zh m 뤵 ng。代代相传,这里也分为两个姓氏家族,张氏家族和童氏家族。

起源四

源于羌族,来源于秦汉时期西羌的一支党项。它属于氏族和部落。

党项是古代中国西北的一个少数民族。据古籍《广韵》记载,党项原是中国西北羌族的一个分支部落群,后以汉化的氏族部落称谓称党项氏。后来省文献简化,分为当氏和石翔,当氏的正确读音为d m 4 ng。

这个党家的代表人物是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君主姚昌的部下大将党乃虎和姚兴的部下大将党之龙。党之龙后隶属于狐夏政权为东乡,曾被狐夏创始人赫连勃勃封爵。

起源五

源于鲜卑族,北魏元天目后,属地名。

北魏孝庄年间,其族叔安南将军、并州刺史袁天穆为太尉公,任党王,驻军壶关,世代食之。

在袁天沐的后代中,有以祖先封地命名的,称为党史,但没有进入北魏的史籍,成为鲜卑人的姓氏之一。后来逐渐融入汉族,代代相传。他的党名的正确发音是d m 4 ng。

刘源

起源于藏族,源于秦汉时期的党项族,属于族名汉化。

在藏语中,dōng的发音是d not ng。

回族的党姓起源于中国西夏的党项。公元1038年,党项元昊建立西夏王国后,历时190年,部分党项人逐渐并入回族,故延续此姓。党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等地。

起源七

起源于回族,出自西夏党项,属于汉氏族名。

回族党项族起源于西夏时期的党项族。

公元1038年,党项人元昊建立西夏王朝。190年后,部分党项人随着历史上“蒙古再入关”的进程而并入回族,于是其氏族称谓被延续到党项家族,代代相传。

党会人主要分布在豫鲁等地,党会人的正确发音是d m 4 ng。

元柳坝

源于满族,属汉文化,改姓为氏。

据《清朝通志·宗室策·满族八旗姓氏》记载:

满族锡克泰里,又名锡克泰里、锡克泰里、锡德胡立,满语为锡克泰里哈拉,属瓜尔察女真族,曾居住在内阴(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乌拉(今吉林永吉)、瓜勒察、伦(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松花江及黑龙江沿海地区,后来多有冠汉姓被当。当家祖上叫斯可力当阿来,满洲里红旗人,居挂勒查,官至左御史。在他的后代中,有以祖姓为氏的,称为党氏,党氏的正确读音是d m 4 ng。

刘源9

源于鄂温克族,属汉文化,改姓为氏。

据《清朝通志·宗室策·满族八旗姓氏》记载:

鄂温克族的麦勒迪氏族生活在呼伦贝尔(今内蒙古海拉尔南部)、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兴安岭)等地。后以满语、锡伯语、达斡尔语为姓氏,满语为莫尔德勒哈拉语,居住在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枣津(今黑龙江上游)、碧湛(今俄罗斯黑龙江支流碧湛河)及黑龙江两岸。清朝中期以后,多管的汉姓有党史、孟氏等。,党史的祖先是居住在黑龙江(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汇处)额旗村的满洲里黄征旗索伦部人梅雷迪思·阿克岛。清朝康熙年间,他率领多人加入满清,授了四个官职,编了半个首领,却被他的儿子梅雷迪思当希所领导。

原点十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孤儿院的孤儿也被起了党姓,以纪念中国* * *生产党的养育。但需要注意的是,“党”和“党”在繁体字中的含义是不同的。繁体字中,党只能被党用,而党只能被党用,只有把汉字简化了,党才被简化为党。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党姓不在前100名之列。

党姓出自姬姓。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些博士被封为上党,他们的后代有一部分以地名为姓,这是今天党姓的一个由来。

还有一个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党姓。之后,鲁国有一位大夫被任命为党,他的后代也以封地为姓,成为党姓的另一个来源。古代西北地区的羌族,有一部分人姓党项,后来与汉族通婚,学习了汉族的文化,接受了汉族单姓的习惯,所以改为党项姓。

又说古代北方有鲜卑人,有的以党为姓,后来成为汉族党姓的一个来源。明末,党姓从山西曲沃县迁移到北流。现在大约有2000人分散在20世纪。新丰建南风寺,中和村建新安寺,里东建太堂寺,路楠建南山寺。光绪年间,陕西闹饥荒,南山后人帮助金铎县梁祝藻用剩余祭品为惠普灾区题词。

当代党姓分布在全国各地,特别是陕西、山东、山西、云南。其中,陕西韩城党家村在秦陕大地的一隅熠熠生辉,人们在这里建堂造府,筑堡造塔,坚守自己的香火富贵;如今,他们的后代修复了城墙,接纳了游客,依然坚守着祖先留下的房屋和将会淡漠的古老习俗。元二年(1331),党姓始祖党叔宣逃离陕西朝邑县,定居谋生。100多年后,明朝洪武年间,贾的祖先贾从山西洪洞县迁居韩城经商,第五代嫁入党姓。他的儿子于明嘉靖四年(1525)定居党家村,成为党家村第二姓。到现在,党家村还是由党家两个姓氏组成,外姓很少。党家过去以务农为生,而贾有经商的传统。乾隆年间,贾创办“和兴发”商号,经营日用百货、木材、瓷器、茶叶、药材等。,并在豫鄂交界地区发家致富,成为巨商。在贾姓的带动下,党姓也加入了经商的行列。

道光至咸丰时期(1796-1861)是党家村管理的黄金时期。据说当时运送白银到家乡的骡马络绎不绝,被称为“每日一千两白银”。同时,党家村大力建房,进入持续百年的建房高潮。全盛时期,党家村修建了数百座四合院,以及泌阳堡和数十座岗哨、祠堂和寺庙。清末民初,战乱不断,反应好的村民停止经商,回到家乡,守着祖上的财富,耕田读书。之后,党家村衰落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相当数量的大厅、岗哨门、舞台被拆除。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日本建筑学会青木昌雄先生的推动下,中日双方组团对党家村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阻断了拆除老房子的进程,这些民间瑰宝才得以保存。

党家村被命名为“历史文化保护村”,列入“国际传统民居研究项目”。2001年6月,党家村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民得以坚守旧居。党家村至今有320户1.400多人,建村67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