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现代文学的先驱?

龚自珍(1792~1841),又名龚佐,字色,浙江仁和(杭州)定安号人。他是19世纪初中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作家。

龚自珍(1792 ~ 1841)是中国晚清时期的思想家、史学家、诗人。阿公左,字色人,名丁。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二十七岁是举人。道光元年(1821),官至内阁书,任国史馆校对员。成为一名学者花了九年时间。这位官员掌管礼部。十九年,他弃官归南。21年,猝死于江苏云阳书院。龚自珍首先继承了家学的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然后逐渐涉足金石学、目录学,涵盖诗词、地理、典籍。深受当时兴起的春秋分支学的影响。面对贾岛统治时期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他放弃了考据学和训诂学,专注于天下大事,一生致力于改革。他在青年时代就写了《论明与梁》、《乙与丙之际》,揭露和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积弊。他的思想是康有为等人倡导公羊学、改革公羊学制度的先声。中年以后,虽然转而学佛,但他“济世”的志向并未消沉。他支持林则徐禁绝鸦片,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龚自珍一生追求的“多法”,直到去世也没有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在社会观上,他指出社会不安定的根源在于贫富悬殊,呼吁改革科举制度,以吸引“有知识、有实用”的人才。哲学上阐述了佛教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了人性“无善无恶”、“善恶皆升”的观点。在史学上,他呼吁“尊史”,致力于西北史地的讨论。在文学上,提出“尊情”论,主张诗与人合一。他一生诗文丰富,后人编有《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的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

20岁之前,在家学习儒家经典和文学。他从小受到母亲的教育,喜欢读诗。从8岁开始,他学习经典和历史,上小学。12岁时,师从段玉裁学习《说文》。他搜寻姓氏和轶事;用经典说文字,用文字说经典;考古今官制;用于参考书目、金石学等。同时,在文学上,也显示了创作的天赋。13岁时,他写了《知觉辨析》,是“集之始”;15岁,编年诗;19岁,靠声音填词;到21岁,怀仁阁词3卷,洪禅词2卷。段玉裁自序说,他“作诗文,偶作经学史,已飘云烟,傲视群雄。”。游Xi是一个长短句”,“创作思想和文字,犹如李翰之于一篇文章”,他认为“惜自己以弱冠之,才情独异,性情可期”(《怀仁阁序》)。这可以说是龚自珍20岁前学习的总结。

(2) 20至28周岁,经省考,应录取到正式岗位。嘉庆十五年(1810),龚自珍19岁,她被胜排在中国式副榜第28位。二十三年(1818)再次参加浙江省考,考官是著名汉学家高邮王。第二年,他没有通过考试。嘉庆二十五年(1820)开始做官,成为内阁官员。这一时期,他逐渐接触到社会政治现实,从科举考试的挫折中体验到政治腐败,产生了改革的要求和思想,并向刘学习了《公羊传》。写过《论明与梁》、《乙与丙之际》、《尊隐与平均》等政论论文。嘉庆二十二年,向“吴中尊肃”王茂孙请教,著有《随笔集》、《诗集》。王认为其“诗谤时,骂坐,蔽目”(《定边年谱》)。同年,他开始辞掉诗歌。今有这一时期的诗,如《反题壁主,下周原韵》、《杂诗,自春夏起写于京师,十有四首》。

③从29岁到去世。嘉庆二十四年中考失利后,又参加了五次考试。道光九年(1829),考中六科,38岁开始做学问。在此期间,他仍然是内阁中的一本书。道光十五年(1835),迁宗仁府。取而代之的是礼部正殿的司祭们走着。两年后,他加了主客。这种官位很卑微,也很难。48岁辞官南归(道光十九年1839)。50岁在丹阳云阳书院猝死(道光二十一年1841),是鸦片战争的第二年。这一时期,他对政治现实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提出了许多改革建议,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评论,如《论西域》、《论东南》、《阮尚书年谱第一序》、《钦差侯冠霖序》和《论古史》等历史哲学论文。也有许多著名的文学散文文章,如《捉枪》、《书金陵》、《纪海六月超越扬州》、《病梅馆》等。他的许多著名的诗歌,如《一个年轻人的公爵之旅》、《历史颂》、《西郊落花之歌》和《纪海杂诗》也是这一时期的作品。龚自珍墨政学术思想龚自珍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面临衰落和崩溃,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新的历史阶段。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加深。

龚自珍从小就深刻意识到封建国家的严重危机,她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秋不惊堂燕,夕阳犹爱路边啼。”梁启超说:“天下太平,太平无事,另一代(指龚自珍、魏源)若被忧患所压倒,总会指天画地,规划天下。”早在嘉庆二十五年,他就曾指出“自建都之初,几乎遍地皆是,富户成贫户,贫户成饥户”,“各省大局月不能支”(《西域建省议》)。道光三年,他深刻认识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造成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指出“亲英、亲洋,实在是巨大的欺诈。不从则叩关,不从则辱国”(《阮尚书年谱》第一序)。他不仅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危机,而且积极建议拯救它;他肯定了未来时代不可避免的变化,并发出了热情的幻想和希望。龚自珍正处于过渡时期的开端。他的思想发展有一个艰难、复杂、曲折的过程。他初步接受了以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为代表的正统考据学。但他突破了考证的藩篱,不受家学和时代学风的束缚。受到真实的社会运动,主要是农民起义的启发,他以独特敏锐的眼光观察和研究现实。在他的散文《论梁明》和《公元前之际》中,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腐朽黑暗的现实政治和社会。平均章指出了贫富不平等导致的社会腐败现象及其危险后果:“小者不和,则渐失和,大者不和,则失天下”;提出“均田制”的改革主张,要求“控其本,随其时而调,更贵其利”,“重其利”,平均贫富。在《尊崇隐居》中,他以含蓄曲折的方式表现了对农民起义的大胆想象和热情歌颂,对未来时代巨变的憧憬。但他的政治思想和理想是不完整的。后来他看到均田制是不可能的,就写了《农宗篇》。主张按宗法分田:大宗100亩,小宗、团宗25亩,其余为佃农。其目的是建立以中小地主为基础的封建统治。由于未能突破封建阶级的根本地位,他在“农民答先”、“农民答四”中肯定了大地主的地位。

龚自珍手迹龚自珍的学术思想在他30岁前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严厉批判正统考据学要坚决摒弃考据学,接受了《春秋》学学派的影响,向刘学习,“向你学习,愿为东京卖饼人”(《杂诗·春夏以来都在京师,十有四首》)。但他肯定了考证的有用部分;同时也批判了现代文学中儒家经典的“陋习”,主张“经世致用”,学术要为现实政治服务。此后,他更加自觉地将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和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研究课题也更加广泛。他研究地理“为天、地、东、西、北、南之学”,尤其致力于当代法规制度和边疆民族地理,著有《蒙古地图集》,10部完成56部;他还对现实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包括撰写《关于建立西域的讨论》和《关于在东南禁船的讨论》,主张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巩固西北边疆。随着人生阅历和历史知识的增长,以及政治和学术思想的逐渐成熟,他深入探讨了宇宙和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把经学、史学、学派、小学、地理和当代法规的研究完全统一起来,形成了相当完整的历史观。他说:“周朝的天下,就是官员的历史。历史之外没有语言;历史之外无文字;历史之外没有人。史为周存,史亡而周亡。”(《古史论(下))它受章学诚六经皆史观点的影响,但比张所说的更广泛、更通达、更完整、更科学、更有战斗性。他把古代历史文化的功过都归于史家,以当代史家为己任。他认为,历史学家之所以值得尊敬,是因为他们能够站得高,从全面的角度对现实政治社会进行客观公正的批判。这实际上是将历史与现实政治社会问题即“时事”联系起来,运用《春秋》杨公学派的变化发展观点,在“尊重历史”的口号下,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社会进行全面批判。这就是他所推崇的“隐天地”在尊隐中的体现。同时,他继续关心现实政治社会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提出批评和建议,从不与庸俗官僚勾结。在道光九年(1829)的《科举对策》中,他肯定了经学和史学的作用,甚至指出经学和史学的运用必须立足于实际问题。“与天下之事无关,不知孰慢孰急,孰可行孰不可行”;关于实际问题,他特别重视西北边疆和东南海防,要求皇帝“造福南方人民”,“造福西部将军”。同年12月,有一本关于上大学的书,建议改革内阁制。他讨厌腐朽的官僚和庸俗的官僚。道光十二年(1832)夏,“当前八大急务”,其一是“除冗”。道光十八年(1838),林则徐奉命前往广东海口禁绝鸦片。他为钦差大臣侯冠霖作序,向林则徐提出“三定义、三边义、三难答、一归市”。倡导禁止鸦片,忠诚反对英国侵略者;提倡对外互利贸易,严禁奢侈品进口;也驳斥了官僚、屏客、游客、商人、绅士等各种投降主义者的有害论调。中英鸦片战争后,江苏巡抚梁章钜驻沪。他在暴毙前几天,曾写信给梁“论时事,约好今日访馆助筹一笔”(《梁章钜师友集》卷六,仁和大师、龚定屯),表示希望参加幕府,并* * *表明了抵抗英国侵略者的决心。

中年以后,龚自珍仕途失意,思想深陷矛盾、烦恼、痛苦之中。“坐而思之,皆基于琐碎之计”(《羽林馆写砚墨书,终写十字》)。有时候想通过“收集文献”来自慰,“狂文学消耗中年,也是今生的大器晚成”(孟毅);我甚至想“发大心”,把自己的幻想送给佛教,以求解脱尘世。但是,他热爱祖国,关心现实。他不能排除“外缘”,最后不能成佛。龚自珍的思想占主导地位。虽然他的批评不彻底,改进的目标不明确,但他的政治思想和态度始终是积极的。他看到清朝的现实统治“日薄西山”“日薄西山”,对未来时代的巨变深信不疑,并发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希望。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变革前夕,主张改革腐朽现状,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启蒙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