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臊子面是哪里的?

岐山臊子面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肉末面以做工精细,用料讲究,色、香、形俱佳而闻名。肉末面的味道可以用炸、薄、软、淡、酸、辣、香九个字来概括。这种小吃始于西周早期,据说是周文王的母亲制作的一种面食,用来招待周文王的亲戚朋友和邻居。它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岐山臊子面省内外飘香,臊子面的制作更是一绝。先把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成肉丁,然后用文火烂。不能炒,更不能煮。

这方面有“锅紧肉慢”的说法。就是蒸馒头的时候要用紧火,但是腐肉要用温火,要慢慢搅拌,不能心急。这样才能让肉“油”起来,去腥生香的效果不油腻。当肉烂至八九成时,加入花椒、桂皮、姜、八角等调料并加入醋,这样一锅又酸又香的肉就做好了。此外,胡萝卜、蒜苗、豆腐、黄花菜、黑木耳都是汤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岐山臊子面的历史典故

相传周朝时,文王姬昌带人外出打猎,在渭河边遇到一条从水中飞出的龙,张牙舞爪,滥杀无辜。周文王让士兵们一起射箭,这时候箭在空中响起。一瞬间,这条五英尺长,一千磅重的龙瞎了,喉咙破了,从空中掉了下来。因为龙肉有延年益寿、驱邪避邪的作用,文王就让厨师把龙剁成一平方厘米的肉丁,加上调料烂(音“兰”)把煮好的面做成碗,把汤和龙蝎子一起倒进去。

只吃面条,不喝汤,然后把汤倒进汤锅里。这样,不仅战士们吃到了龙面,当地的乡亲们也得到了光明,尝到了美味的龙面。此后,西岐人模仿这种吃法,将猪肉烂成肉末,浇汤食用。这就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肉末面。还有一个传说,岐山一户人家娶了一个贤惠能干的媳妇,她做的面条吃了之后都被夸爽滑可口。后来她姐夫当了地方官,请同事到他家做客。人家吃小姨子擀的面,赞不绝口。从此,“嫂子的脸”就出名了。因为“嫂子”和“臊子”谐音,嫂子面就叫臊子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