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世界永存,人永生不忘?

世界永存,人心不古——读刘新著《世界与人心》

中国人所说的“天下”,一般是指大多数人的社会行为,是集体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发展变化影响的结果;“人心”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某一事件的普遍心理或既定行为或思维。基于这种认识,世界人民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社会心理学”。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就不能不了解这个世界和人心。在这本书中,刘先生阐释和分析的是世界和人心,但不是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世界和人心,而是中国文人的世界和人心。是中国文人在“学而优则仕”的主导思想下,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以个人道德伦理为代价的蜕变过程。当我们习惯于评论历史人物和事件时,几乎无一例外地轻率地与早已逝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类比,这不仅失去了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更糟糕的是,我们很容易将它们等同起来,以主观臆断形成结论。在这一点上,刘先生对显然是难能可贵的。他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分析,不是建立在读者基于传统的对历史的认知之上,而是建立在历史事实之上,道出了很多被掩盖的历史常识。这显然是非主流,也是所谓研究历史的大师们所排斥的“野路子”。作家李拓在北岛主编的《70年代》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与其他国家的知识分子相比,中国的知识分子(或学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形成于70年代,或成长于70年代。他们在青少年时期成长的环境如此特殊,以当代经验来说,他们有特殊的品质是很自然的。基于此,在我看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很少有人致力于学习,大家都是打着学术的幌子卖狗肉,为了钱,为了权,为了官。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生活的时代,在大多数人看来,已经是一个“不在乎昨天”的时代。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历史——日益扭曲的“世界”和“人心”在思想上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现象在所谓的文人身上尤为明显。他们早已失去了“立天地,为民而生,学古而和天下”的志向和勇气,他们更热衷于个人名利。正如刘先生所说,哺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正逐渐离我们而去,因为圣人不再是圣人,他们治理世界的方式也不再为人所乐见。那么,历史是否只发出了“嘶嘶声”?我不这么认为。只是很少有人能理解来自历史的“嘶嘶声”,俗话说“世界永存,人心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