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栖祥笔下人物的一生
1926,毕业于秀洲中学,1926 —1932,进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1927,转入上海暨南大学中文系;第二年,他转到了外语系和旋转历史系。
上海大学在1927四·一二事件后被封,只好转到暨南大学。调到历史系后,他的才华得到了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的赏识。在潘光旦的影响下,他对中国历史时期的移民产生了兴趣。大学毕业时,他写了一篇6万多字的论文《中国移民史》。
1930,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历史系。同年入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从顾颉刚先生。
1932,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同年春,在北平任图书管理员,辅仁大学讲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任讲师。
1932年,谭栖祥与清华、北大部分历史系一起,发起组织北平历史学会。成立大会在中山公园举行,邀请了顾先生(解刚)、陈垣、、萧一山等历史名人出席,加上100多名会员,影响很大。会议由谭启祥主持,潘,朱记录。拟聘请陈垣、陈、陈寿彝、顾颉刚、、、红叶、胡适等18人组成编辑委员会,杂志于1933年元旦出版。
1932年春,研究生毕业前半年,谭启祥已写好论文,经其叔辛嘉先生介绍,成为北平图书馆的馆员。当年在辅仁大学兼任讲师,次年起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兼任讲师。同时在《历史年鉴》、《燕京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见解深刻的论文,在学术界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1934年,顾先生、陈垣、、萧一山等著名历史学家应邀在北京中山公园出席,与百余名会员一起宣布成立大会。同年,谭启祥、顾颉刚发起成立龚宇学会,并任理事。同年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任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
1934年,协助顾颉刚创办《龚宇》双月刊,筹备成立龚宇学会。
1935后从图书馆辞职去大学教书。从1998年秋至次年夏,我在广州雪海学院当家庭教师。1936年秋,回到北平,在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兼职讲师。
从65438年到0935年,他在广州的雪海公学当家庭教师,第二年回到北平,先后在燕京和清华大学任教。
1940年初成为贵州浙江大学历史地理系副教授、教授。
1940年春在贵州浙江大学历史地理系任副教授,1942任教授。
1946年随浙江大学回到杭州,在上海暨南大学兼职授课。
1950年,浙大关闭历史系,他转学到上海复旦大学当教授。
从1954,成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1957-1982任系主任,兼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
1955,经吴晗推荐,赴北京主持《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工作;从1982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直至1986。
1959年3月,郭沫若的《论曹操》在《文汇报》发表。后来,谭启祥发表了一篇讨论文章。在讨论文章中,谭栖祥列举了古人对曹操的评价,甚至司马光《资同治鉴》中的评价也几乎接受了曹魏的臣子王诜的话。至于小说戏曲,都说曹操不好,不是好。那是历史小说和历史剧要不要符合史实的问题,也不是翻案的问题。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谭栖祥明确指出历史地理学的组成部分和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完全一致。但是,由于这些现象发生在过去,我们在研究中不得不使用历史的方法,我们必须注意文献和前人的成就。
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地质学部委员(后为院士),是唯一的文科学部委员。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其为历史地理学博士生导师。
1981—198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估组成员。历任中国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组成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地方志协会顾问,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编委会顾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主编,《历史辞典》编辑委员会主任,《历史地理》主编。
从1982到去世,他主持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PRC),这将是一部包括10余幅历史、人文、自然专题地图的巨型地图集,并将于近年出版。
1982—1986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他当选为第三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3年加入中国。
198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长水集》(第一、二卷),收录了他在1982年之前的主要论文,199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长水集》。谭栖祥的弟子葛著有《游游长水——谭栖祥年谱》和《游游长水——谭栖祥年谱》,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0,连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2年8月28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