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外国城市建设史札记

1.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和影响:1。选址要注意因地制宜。2.功能分区的原则首先被使用。3.棋盘式路网首次应用。4.早期规划的死亡之城,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都进行了优秀的建筑群和城市景观设计。

2.两河流域信仰多神教,但君主神化国王。崇王与天体合而为一,故宫博物院常与山台相邻。波斯信奉祆教,露天祭祀,没有寺庙,世俗建筑占主导地位。

3.梅西尼:主要的城市建筑是城市核心的卫城。墨西拿的蒂龙卫城是希腊建筑的雏形。

4.圣地建筑和卫城:特尔斐的阿波罗圣地和奥林匹亚圣地就是这类圣地的代表。

5.希波达姆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理念:探索几何与数的和谐,获得秩序与美。模式:呈几何形状,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进行规划。典型平面:两条垂直的街道穿过市中心;中心街一侧设有中心广场;将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和私人住宅。特点:布局规整,模式统一,逻辑清晰,广泛应用于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中。代表:弥勒首都和浦南市。

6.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特点:1。城市建设多以河马规划的形式进行,布局规整,模式统一。2.城市广场统一,城市功能区划、道路系统、邻里居住区的划分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3.卫城和神庙被市中心的广场所取代。4.城市广场一般设置开放式廊道,注重气势和透视效果。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良好。代表城市:浦南市和亚历山大市。

7.* * *和时期罗马广场的位置:钯的北面。自然:公共集会场所。特点:雕像装饰丰富。建筑物在形式上不协调。反映政治和军事力量的逐渐增长,即每个建筑群体比以前更大。

8.罗马帝国广场位置:从广场中轴线中段向西北方向延伸。自然:成为帝王设立个人纪念碑的纪念场所。布局特点:实体与空间;空间转换;帝国成就的展示。设计技术:轴线对准;柱廊特色:整体上,广场形式由开放到封闭,由自由到严格,形成了一个立体的艺术群体。巨大的建筑构成了巨大的空间,辉煌而开阔,清晰而有序。

9.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的社会特征:封建领主世袭领地的分封和教会的田园化。阶段:中世纪早期:以城市衰落为特征。西欧文化正处于极度衰落的状态。西欧城市兴起于9-10世纪,始于意大利。11-12世纪,城市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建立了行会,获得了自治权。市议会是主要机构之一。12-13世纪,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城市成为商业活动的中心。

规划建设特点:1。西欧城市在中世纪自发发展起来。这些城市主要是在三种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一种是堡垒型,第二种是城堡型,第三种是商业交通型。2.大部分是环形和放射状的。3.教堂往往占据城市的中心,教堂广场是城市的主要中心。4.中世纪的城市化分为几个教区。5.有一个美丽的城市环境景观。6.建筑有一种连续、丰富和生动的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7.通过明确划分建筑之间的异同,获得环境的视觉秩序。8.弯曲的街道既能阻挡冬天的寒风,又能防止夏天的暴晒,视觉效果丰富多样。

10,巴黎:888年法国封建国家以巴黎为首都,在罗马要塞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1.拜占庭的城市建设活动在首都君士坦丁堡最为活跃。

12,首都君士坦丁堡特点:居高临下,防区为仿古罗马七丘,建在高丘上。

13,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也是拜占庭帝国全盛时期的纪念碑。

14.俄罗斯的大部分城市规划结构以市中心的克里姆林宫为中心呈放射状。形成一个放射状的环形规划系统。

15.从公元894年开始,日本逐渐摆脱了对中国文化的模仿,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平城景:城市完全模仿隋唐长安。

16、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阶段:1、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早期(15世纪),特点: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自由,风格简约,空间多为封闭,雕像多在广场一侧。代表人物:佛罗伦萨的Signer Norja广场和Annonzia广场。2.以罗马为代表的文艺复兴全盛时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3。以威尼斯和巴比伦为代表的文艺复兴后期(16世纪中期至末期)。中后期特点:严谨,有柱廊,物理环境和谐,空间相对开阔,雕像多放在中央。代表:罗马市政广场(Cabido Square),威尼斯圣凯尔广场。4.17世纪以后的巴洛克时期的特征:动感、宏伟;在强化设计意图方面技巧娴熟,风格强烈;强调建筑的体量构成。代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罗马纳沃纳广场(已关闭)。

17,阿尔贝提:文艺复兴时期用理想主义原则考虑城市建设的先驱。继承了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思想和理论。命题:1。首先要从城市的环境因素来考虑城市的选址和选择。2.街道布局与军事防御相结合。3.提出一个“理想城市”模型。4.它体现了理性原则。5.建设一个城市需要方便和美观。

18,阿尔贝提:1450关于建筑。

19,费拉里特的理想城市。斯卡莫兹有一个理想的城市规划。

20.城市重建: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突破了中世纪城市宗教内容的束缚,教堂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世俗建筑构成了这座城市的主要景观。巴洛克时期的城市重建强调运动感和景深。

21,安农齐亚广场:文艺复兴早期最完整的广场。

22.1655年,法国在法兰西学院的基础上建立了皇家绘画雕塑学院。1671,建筑学院成立。

23.古典主义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是资产阶级理性主义的审美反映。它认为不依赖感性经验的理性是万能的。古典主义在艺术作品中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协调。

24.最伟大的君主专制纪念碑是建在宫对面的一条又大又远的中轴线,将李花园的轴线向西略北延伸,在1724处以其轴线到达星光广场,长3公里,中间有一个小的圆形广场。

25.凡尔赛宫的建造:在路易十四时期,为王权服务的最重要的纪念碑是凡尔赛宫。

26.巴黎协和广场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开放性。花园广场的做法也用在城市广场上。协和广场在从杜勒里花园到爱丽舍宫田园大道的过渡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成为了从卢浮宫宫到星光广场的巴黎主轴线上的重要枢纽。

27.伦敦:城市中心、港口及其交通的功能布局,体现了资本主义城市重视经济功能的新特点。

28.英国旧城改造的起因:1666年伦敦的一场大火。规划者用园林思想打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模式。整个规划重视城市的经济功能,但无法协调城市现状与地形,无法协调英国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29.英国园林——20世纪30年代,传统的欧洲园林设计手法被抛弃。此时,中国模仿自然景观的传统造园方法与英国兴起的浪漫主义造园思想相一致,英国出现了“英中园林”。

30、1853——1870拿破仑第三统治时期奥斯曼巴黎的重建:主要内容:骨架——巴黎的“大十字”主干道和两条环路。市中心——分散在几个区中心;帝王风格。卢浮宫、皇宫广场、协和广场,北至军庙,西至狮子凯旋门。市容-道路宽度和建筑高度控制;重视绿化(滨河绿地,林荫大道。评价:促进城市现代化;贫民窟问题还没有解决。

31,花园城市:霍华德:“明天——通向改革的和平之路”也被称为“明天的花园城市”

32.20世纪二战前城市规划建设的两种思路:1,去中心化:电的使用;工地自由;城市的分散布局;交通运输的进步;铁路和汽车四通八达。2.集中:立体交通连接摩天大楼。

33.花园城市:乐池华斯花园城市,林炜花园城市,汉普斯特德郊区住宅区。

34.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为了缓解城市技能过度集中带来的弊端,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内容: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与生命体的内部秩序是一致的,不应该让它自然凝结成一个大块,而应该把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远离中心的地区,进行合理的发展。重工业不要设在中心城区,轻工业也要疏散。

35.1918年,沙里宁根据有机疏散原则制定了大赫尔辛基现象,计划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独立的城镇,以控制城市的进一步扩张。

36.雅典宪章:CIAM于1928年在瑞士成立。1933年雅典会议上指出,现代城市要解决居住、工作、出行、交通四大功能。提出了城市规划大纲,即著名的《雅典宪章》。

37.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心地理论:德国地理学家沃尔特和克里斯塔勒在1933年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38.增长极核的概念是法国经济学家F·佩罗在1955年提出的。

39.第十届国际现代建筑师大会(CIAM)于2005年6月38日至9月55日在阿尔及尔举行。基本出发点是:对人的关心,对社会的关心。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形态——集群城市。

40.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建设:英国区域规划:著名的英国“东南研究计划”和苏格兰的区域发展规划都是根据增长极核心理论进行规划的。

41.联邦德国的伯恩是“中心地”理论产生的地区。

42.英国第二代新城比第一代更大,功能分区不那么严格,密度更高。第三代新城主张建设一些大型的有吸引力的“反磁”城市。

43.二代新城,朗科恩:1。一个街坊单元由8000人组成,每个单元的中心由城市公交主干道串联。2.规划布局要与城市交通组织紧密结合,做到限制小汽车,鼓励公共汽车。用8字形道路骨架组织公共交通是经济有效的。3.除了围绕居住区的外围,还将在邻里单位安排一定的工业用地。4、注意利用地形和自然条件,形成完善的绿化体系,注意保护历史遗迹。

44.米尔顿,第三代新城?凯恩斯新城:1。土地利用和交通紧密结合。2.活动中心位于环境区的边缘。3.运输系统的高效率和经济性。4.突出景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