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从什么时候开始?
简介
中国封建王朝在京杭大运河把从田赋中征收的一部分粮食运到首都或其他指定的地方。运输粮食的目的是供朝廷食用,官员的薪水,支付军饷,调剂百姓的伙食。这种粮食叫曹亮,曹亮的运输叫曹云。有三种方式:河运、水陆运、海运。狭义的水运,仅指通过运河,与自然河流相通,运输水和粮食的河运。
漕运的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将山东沿海的军粮运到北河(今内蒙古吴家河)。汉朝都城长安(今陕西Xi),每年都要把黄河流域采集的粮食运到关中。连接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形成了南北水运的新通道,为后世的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唐、宋、元、明、清都重视漕运,于是疏通了南水北调所需的网络渠道,建立了漕运仓储体系。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运河变浅,河运日益困难。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水运已不再必要。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下令停止。
历代运粮保证了首都和北方军民所需的粮食,有利于民族团结,又由于运粮还带来了商品,有利于南北经济的沟通和商品流通;但也是百姓的沉重负担,运费成本过高,尤其是水运的徭役,征费多,服役时间长,甚至在农时也会出错,所以也有很多弊端。
水运起源很早。
西汉定都长安后,每年都要从关东运来大量粮食,以满足关中地区贵族、官员和军队的需要。
曹过境关期间,花费巨大,耗时长,调动大量人力,尤其是曹船要经过黄河无锡古运河,使三门峡成为支柱。
隋朝初年,除了从东向西运输,还从长江流域向北移动。杨迪动员大量人力开凿通济渠,连接了江、淮、蒋三大水系,形成了南北水运的新通道,为后来的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唐、宋、元、明、清都重视漕运,于是疏通了南水北调所需的网络渠道,建立了漕运仓储体系。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运河变浅,河运日益困难。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水运已不再必要。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下令停止。历代运粮保证了首都和北方军民所需的粮食,有利于民族团结,又由于运粮还带来了商品,有利于南北经济的沟通和商品流通;但也是百姓的沉重负担,运费成本过高,尤其是水运的徭役,征费多,服役时间长,甚至在农时也会出错,所以也有很多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