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菜系中徽菜的饮食文化及其历史渊源
徽菜是指徽菜,起源于黄山脚下的歙县(古徽州)。后来因为新安江附近的屯溪镇成为“祁宏”、“屯禄”等名茶和徽墨、佘艳等土特产的集散地,商业兴起,餐饮业发达,徽菜传到屯溪,进一步发展。徽菜以烹饪美食和野味而闻名。
徽商,历史上称为“新安大家”,东晋起步,唐宋逐渐发展。明末至清末是徽商的黄金时代。当时徽州的商人数量、活动范围和雄厚的资本都领先于当时的商业集团。宋代著名数学家朱的祖父朱雀是当时徽商的典型代表。他经营的商栈、洋房(酒店)、酒楼,一度在漳州占了半壁江山,人称“朱半城”。明代嘉靖至清乾隆年间,扬州名商约80家,其中徽商占60%。十大盐商中,徽商占了一半以上。徽商富甲天下,生活奢侈,偏爱家乡风味。他们丰富的饮料和豪华的宴会为徽菜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哪里有徽商,哪里就有徽菜馆。明清时期,徽商在扬州、上海、武汉等地兴盛。一度,上海有500多家徽菜餐馆。到抗战时,上海还有130多家徽菜馆,武汉有40多家。有意思的是,据老上海说,1925左右,上海最开始只有徽菜、苏州菜馆,后来还有金陵、扬州、镇江菜馆。所谓“苏州”,也就是指徽商太王智、太嘉烈最初在苏州建立并迁至上海的天府园、九华园、顶板园。可见徽菜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根据曾觉生《解放前武汉的徽商与徽帮》一文介绍。直到解放前,武汉的徽菜馆仍然占据着餐饮市场的首要地位:“可以说是武汉酒食行业的最大集团...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光顾。"
徽州向来人文荟萃,文风繁盛。在学而优则仕、写而天下的指导思想下,“连科三堂写、十里四翰林”、“父子宰相”、“兄弟翰林”、“四世一品”都出现在徽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惠州有句话叫“娇儿不在意书,在意书如养猪”。要做考官,就得走出徽州,而徽商就是行商,通过各种水路到江浙、华北、西南,甚至漂洋过海。十大商帮中,徽商排名第一。于是,一批外地人,三代、四代都是“祖籍徽州”。徽州人,“城内十三”保家,“城外十七”闯天下。在这种形势下,徽菜作为一个菜系出现在了全国。
古徽州还是明清时期统治中国商界300多年的徽商的发祥地。曾有“徽商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由徽商、徽剧、徽菜、徽雕、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与敦煌学、藏学有着同等的影响力。
惠州旅游资源独特,密度大,品位高。除了两项世界遗产外,还有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世界地质公园、两处国家地质公园、三处国家森林公园、10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处国家级历史保护街区。国宝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和冬雪闻名于世。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黄山具有“上有奇观,下有奇观”的全方位立体之美。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和宏村是徽州物质文明的历史遗存。牌坊代表着徽州人的精神家园。更多的古村落和古建筑,体现了徽州的古代繁荣和昌盛。牯牛降的原始自然,传递着徽州古老、古朴、原生态的瑰宝,横跨黄山南北的新安江、太平湖,更增添了黄山水的美丽。
据《明史》;当时“徽商、晋商是大商人中最突出的”,“新安是江南首推的”。从唐代开始就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可见古代江南的徽州商业发达,商人众多。随着徽商外出经商,徽菜也传遍了全国。江浙、武汉、洛阳、广州、山东、北京、陕西等地都有徽菜馆,尤其是上海,更是进入上海的第一站。
据《徽州府志》记载,早在南宋时期,用皖南山区的特产“沙中马蹄龟,雪中牛尾狸”烹饪,便闻名全国。长江沿岸菜以芜湖、安庆为代表,后传至合肥。擅长烹饪鲜河鲜、禽肉,烟熏工艺独特。沿淮菜以蚌埠、苏仙、阜阳地方风味为主。
徽菜起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时期继续发展,建国后进一步发展。徽菜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惠州地处山区,少有战乱。唐宋以来,大量中原移民南迁徽州,共同居住,建庙修谱,形成了严密的宗族制度。各个民族,各个派别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为了供奉佛陀,人们制作了自己独特的食物祭品,其中最典型的是供奉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汪华的“赛琼碗”活动。这项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不仅展示了王家精心烹制的数百碗供品,还创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间厨师。
明朝末年至清朝乾隆末年,徽商达到顶峰,在全国10个最大的商帮中,实力和影响力均居第一,足迹遍布世界各地。随着徽商的发展,徽菜逐渐出名。哪里有徽商,哪里就有徽菜。徽州人在全国各地开设了上千家徽馆,仅上海就有140多家,可见其覆盖面之广,影响之大。
在漫长的历史中,徽菜经过历代徽菜厨师的辛勤耕耘,刻苦钻研,兼收并蓄,不断总结创新。以就地取材、选料严格、用火巧妙、功夫独特、擅长炖煮、浓淡适宜、注重食补、讲究文化、底蕴深厚为特色,成为雅俗共赏、南北皆宜、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