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历史和文化
?首先,秦晋秦晋文化中的宗法制度相对薄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关中地区。关中原本是周宗文化的发祥地,却被戎狄入侵所毁。从地理上看,秦晋的条件相对较差,只有渭河平原和汾河平原等狭窄地区适合农业生产。这些山谷周围是沟壑纵横的高原山脉。从民族分布来看,河谷地区主要是秦人和金人,周边则是北地、西戎等游牧民族。
两国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周宗文化。秦地处故里,这里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秦人虽然不是人,但无疑会长期受到文化的影响。晋国是周朝一个名叫姬的封建国家,也是周文化在山西高原长期的传播者。但两国的男权观念相对较弱。秦人原是东夷人,迁居关中后与戎狄长期杂居,并没有像周人那样形成严格的宗法制度。晋国是由于公长期内乱,最终导致“晋无公”。如果没有宗法贵族的约束,秦晋地区在后来的社会变迁中可能会更早、更彻底。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改革首先发生在秦晋。如废除封建制度,推行县制;废除公社土地制度,提倡土地私有制;颁布成文法等。到了战国时期,变法的目的进一步发展到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魏有李悝,南有申不害,秦有商鞅。改革的实施进一步瓦解了宗法贵族势力,试图改革的法家思想也随之兴起。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悝、申不害、商鞅、沈导、韩非子都是三晋人。
两个国家所处的民族环境也是它们发生更激烈变化的原因。秦晋地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过渡地带,北方少数民族有北地、钟山、娄烦等,秦国周边也有西戎、夷曲等游牧民族。历史上两国与这些游牧民族长期交战,民风彪悍,尚武好斗,鲜有浪漫情怀。为了适应与游牧民族的战争,金人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金的“耕田”、“作州兵”,打破了国家田制,扩大了人民的范围,增加了军队的数量,同时也促进了公社土地制度的解体。金代中期也建立了步兵,战国时的赵武灵王推行“胡夫骑射”,建立了骑兵。这些都是为了战争需要的改变。
?三、包容的山东文化,黄淮地区,是古代东夷人生活的地区,也是受殷商影响最深的地区。商朝灭亡后,殷商旧势力没有被彻底消灭,于是爆发了“三狱乱”。周公东征后,为了进一步控制殷商故里,作出了两大决策:一是在洛阳建立东都,作为宗室势力的东扩,远程控制东方;二是大规模分封,在殷商故土建立燕、鲁、齐、魏等国,在宋国分封殷商王室。这样,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大量的诸侯国,它们必将把周宗文化带到东夷、殷商一带,使两种文化交融,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鲁文化(鲁山以东的文化)。
山东的文化特色是由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民族分布决定的。从自然条件来说,山东省地处黄海怀平原,地势平坦,河流众多,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农业发展。由于靠近海边,交通便利,工商业繁荣。齐国有渔盐优势,是春秋战国时期最繁荣的地区。宋国处于中原陆路交通的咽喉,有陶朱公、自贡、大甲等富商。山东的经济繁荣决定了这一地区的一大文化特征是重视经济利益。在此基础上,道家和黄老学派都主张“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
华北平原
周公分封后,周人、殷商、东夷三个民族共同生活在山东,三种文化也相互交融。然而,在不同的地区,文化融合的程度是不同的。郑、魏地处商代腹地,使其保留了大量“尊鬼神”、崇巫、乐舞发达、放荡之风盛行等殷商色彩。《诗经》中涉及这一领域的有四个部分:泰丰、冯伟、郑丰和冯岩。这些诗多以“正威之声”为题,被后人视为淫乱亡国之风。
淮北是古代国家后裔集中的地区。比如齐是夏朝后裔,陈是右玉后裔,宋是殷商后裔,邹是颛顼后裔。这里的文化传承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陈宋之地地处豫东十字路口,地势平坦,河流众多,植被茂盛,农业发达。这一代人满足于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向往回归自然的生活。这里是老庄道家的发源地。
东夷地区,鲁深处,土地稀缺,民有六商。但建国后,鲁对东夷文化的吸收并不多,而是全面移植文化。春秋时期,地区被戎狄所灭,鲁成为最初的持有者。周文桦的特点是“礼,尊德,尊民,尊君”。鲁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是一个大国,但却受到各国的尊重,正是因为它保留了宗的文化。儒家思想之所以在鲁产生,也与鲁的文化基础有关。但是,鲁的保留思想越根深蒂固,传统保守势力就越大,改革就越困难。
山东齐国是周文化、殷商文化和东夷文化融合的典范。姜太公主张入乡随俗,按照东夷人的风俗习惯进行治理。所谓“因其俗而朴质”。这使得东夷文化能够更好地与周文桦融合。也就是说,齐国的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善于包容、兼容并蓄的大国。春秋时期,随着齐国不断吞并东夷小国,东夷文化基本融入齐国。
百家争鸣
当陈氏子孙入齐,田氏代齐时,陈氏道教色彩文化传入齐,逐渐成为齐的主流思想。战国时期,齐国吸收了邹鲁文化、三晋文化和陈松文化,成为齐国新的文化高地。齐威王创办稷下学宫,百家争鸣,最终汇成黄老学派。
?三、壮丽的楚越文化楚、吴、越地处长江中下游。这些地方地广人稀,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很多地区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局面。在中原文化传入之前,楚越地主要是苗蛮文化和百越文化。春秋时期,楚、吴、越国开始大规模吸收中原地区的中华文化。楚国的不断扩张,导致大量姬姓诸侯被兼并,从而导致疆域内汉民族的增多,汉文化不断传入楚国。吴越在吸收汉文化的基础上,更加强大,走向汉文化。战国时期,楚国和越国的文化特征已与中原其他国家相似,但仍保持着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
楚越的地理环境是一样的。三国地处长江中下游,山川相连,河网纵横,森林茂密,后来成为所谓的“江南水乡”。住在楚岳的人并不十分富裕,但也免于饥寒交迫。人们徜徉在如画的山水中,沉醉在歌舞升平的空灵生活中,难免产生浪漫情怀。《诗经》几乎没有记载楚越地的歌,但其他古代文献记载了楚辞出现之前的渔父歌、越人歌、任旭歌、沧浪歌、解语歌,却能形成鲜明的“楚风”或“越风”,是孔子南巡时遇到的,如楚旷相遇、相恋、溺水、荷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