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信息

太仓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太仓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南岸。位于北纬31° 20′~ 31° 45′,东经120° 58′~ 121° 20′。东临长江,南与上海市崇明岛、宝山区、嘉定区隔江相望,西与昆山市接壤,北与常熟市接壤。总面积822.9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85.9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水域面积173.9平方公里,陆地面积537平方公里。内陆陆地面积6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6万公顷。

地形太仓属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全境地势平坦,自东北向西南略有倾斜。东部是沿江平原,西部是低洼圩区。地面标高:东面3.5m ~ 5.8m(基准面:吴淞零),西面2.4m ~ 3.8m。

太仓港是一个水运港口,位于长江口以南,太仓市东部。港口位于长江白猫南水道,从白猫河口至六黑坞,中心在七垭口,即北纬31 37' 00 ",东经121 14' 00 "。港口岸线38.8公里,其中深水岸线25公里,距离吴淞口仅13海里,是距离长江口最近的港口。港区海岸线基本平直,沙滩稳定,常年不冻不淤,深水区开阔稳定,可满足5万吨级船舶的转水要求。它是长江下游最好的港口之一。

太仓的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南部的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季受北方冷高压控制,少雨,天气寒冷;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炎热;春秋是季风交替的时期,天气多变,干湿交替。年平均气温15.5℃,降水量1078.1mm,日照1960.9小时,无霜期226天。2004年平均气温17.1℃,比常年偏高1.6℃。全年降水量1148.9毫米,较常年偏多70.8毫米。全年阴雨日105,6月14和7月15的梅雨日数为32天,梅雨量为411.5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2255.8小时,比常年偏多294.9小时。

区域化人口

太仓市隶属江苏省苏州市,市人民政府驻地为程响镇。截至2004年底,全市辖7个镇,126个行政村,2846个村民小组,65个居民委员会。太仓港经济开发区位于境内。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5.46万人,出生率6.61‰,死亡率8.02‰,自然增长率-1.41 ‰。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5.82万人,非农业人口19.64万人。暂住人口654.38+09.49万人,比上年增长26.3%。

民族太仓是汉族聚居区,少数少数民族散居。截至年底,全市共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佤族、苗族、侗族、傣族、彝族、羌族、布依族、土家族、纳西族、赫哲族、哈尼族等24个少数民族,347人(不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其中回族和满族居多,主要分布在程响、沙溪和刘流。

国民经济

主要经济指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8.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438+03.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4815元(折合6623美元),比上年增加8172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7亿元,比上年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5017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83.48亿元,增长14.4%。全市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6.6:58.5:34.9调整为5.9:60.5:33.6。

财政收入增长强劲。全年财政收入365438+7600万元,比上年增长46.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13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2%提高到4.9%,提高了0.7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397亿元,比上年增长34.5%。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创历史新高。固定资产投资138.63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工业投资10482亿元,增长23.2%;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加快。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91亿元,比上年增长214%。

农业和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快,农业经济稳步上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74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农业产值654.38+0.227亿元,比上年增长2.9%;畜牧业产值5.94亿元,增长16.5%;渔业产值5.69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全年粮棉油种植面积分别为2.98万公顷、0.99万公顷和0.47万公顷,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为5.8:4.2。全年粮食产量20.47万吨,比上年增长7.0%;棉花总产量0.1.1万吨,比上年增长3.6%;石油产量654.38+0.04万吨,比上年增长565.438+0.6%。农副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扩大生产。全年水产品产量38654.38+万吨,比上年略有下降;生猪出栏22.89万头,比上年增长7.8%。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66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724辆,小型手扶拖拉机617辆,农用运输车722辆。农村用电量654.38+0.90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0%。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农业综合防洪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水稻机械化播种和种植面积达到4000公顷,3种小麦和水稻机械收获率分别达到98%和80%以上。

土地资源利用和农业生态保护受到广泛重视。有效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全年增加耕地面积39.07公顷,年末耕地面积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3.77%。

工业经济增长强劲。该市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542.62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6.52亿元,增长32.0%,占全部工业比重由上年的58.5%提高到63.9%,提高5.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和市场营销联系紧密。全年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506.94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41.1.8亿元,比上年增长33.0%。产品销售率达到98.1%。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2.6%。2001年实现利税总额49.96亿元和27.08亿元,分别增长32.6%和3.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30.82亿元和19.26亿元,分别增长15.4%和15。

金融保险服务进一步加强,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27.66亿元,比年初增加4654.38+009亿元,增长22.0%。人民币贷款余额6543.8+096.43亿元,比年初增加49.22亿元,增长32.5%。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737.46亿元,比上年增长40.5%,现金支出758.47亿元,比上年增长39%,现金净投入超过收支2654.38+0.2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1494亿元,比年初增加175亿元,增长18.0%。外汇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54.38+0.34亿美元和0.9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654.38+0.4%和654.38+0.4%。保险业收入稳步增长。全年保费收入5.99亿元,比上年增长65,438+03.7%,各类保险赔付支出65,438+048万元,比上年增长22.3%。

国内商业企业不断加快布局结构和商业业态调整,集聚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消费品市场销售稳步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居民消费升级趋势越来越明显,汽车、家居用品消费进一步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城市零售额1.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农村零售额2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各类商品销售额全面增长,其中,批发和零售业3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7%,餐饮业7.37亿元,比上年增长16.3%。

交通、邮电、运输、仓储、邮电通信加快发展,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沿江高速公路、太彭公路建成通车,苏昆太高速复线工程、太一级公路、339省道如期推进。城市机动车数量猛增,社会运输能力大幅提升。年末汽车保有量2.57万辆,其中客车65438辆,货车7600辆,分别比上年增长26.6%和65438辆,增长6.0%。私家车1.72万辆,增加4603辆,比上年增长36.7%。

邮政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邮政收入5096万元。邮政服务数量增加,投递速度加快。全年发送信件252万封,快件195万件,报纸155万份,杂志54万份。通信行业发展迅速。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2.8万门。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258654户、38+0万户和38.58万户。

历史和文化

太仓的建立和演变在古代是一个沿海村落,人少,不足百户。春秋属武帝,秦属会稽郡,汉属武县楼县惠安乡。三国的吴在这里建仓库收粮,逐渐发展起来。元朝在刘家岗开始海运粮食后,日益繁荣,成为千家万户的城市。太仓城建于元末。太仓卫建于吴元年,建于明初,并有驻军。明朝弘治十年(1497),在昆山、常熟、嘉定三县建太仓府。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江苏直隶州,设在向真县。民国元年(1912),太仓府与镇阳县合并,定名为太仓县。建国后隶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后隶属江苏省苏州地区专员公署。1983年3月转苏州。1993年3月,太仓城从郡建。

文化与名人太仓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之乡,人文浓郁,特色独特,积淀厚重,底蕴丰厚,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娄东文化,为今天留下了悠久而优秀的文化财富。早在晋代,著名学者瞿颖等活动就在中国传播知识和文化。在这一时期前后,中国建造了许多古寺古塔,反映了当时的建筑艺术和佛道文化水平。双峰山歌开始流行,随后民间舞蹈、高跷、龙灯、滚花灯在农村流传。牛郎织女生于皇姑(今南郊)的神话很早就流传开来,唐宋时期还专门修建了神龛供奉祭品。元代,水运开通,刘佳港发展成为“天下第一码头”。“水运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娄东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元代的桥梁建筑风格独特,至今保存着国内罕见的元代桥群。明初,郑和七下西洋,起航于刘家港,沟通太仓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留下了碑刻、实物、作品等历史重要文物。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以及秀美秀丽的江南丝竹都发源于太仓地区。明清园林的繁荣,被誉为“太仓园林的东南”。太仓建国后,学校和书院蓬勃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张謇、王世贞、吴、和“四王”(王世民、王俭、王逸、王)全面发展了太仓文化,民间阅读蔚然成风。如今太仓的文化更加开放,有各种特色文化,如桥牌之乡、武术、龙狮、民乐等。文学、舞蹈、戏曲、音乐、摄影、书法等文化艺术取得丰硕成果。

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无数文化名人。仅宋、元、明、清四个朝代,考上进士的就多达314人。其中最著名的作家是称霸文坛20年的王世贞。文学家、史学家张浦领导复社震惊朝野,撰写了《五人墓碑》,流传后世。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开创了娄东诗派,是江左三大家(钱、龚定聂、吴)之一。哲学家陆诗怡写了60多种书,被誉为“江南大学者”。继司马光的《子同治鉴》之后,史家毕沅撰写并校订了《徐子同治鉴》。仇英是一位书画大家,被称为“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以王世民、王鉴、王为代表的“娄东画派”成为正统画派。朱屺瞻是近代著名的生日画家,是一位风格古板、自成体系的“绘画大师”。著名山水画家宋文治借鉴前人技法,创新发展了中国现代山水画。在艺术界,有一位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家魏良辅,他创造了融合南北方言的昆曲。由音乐家张创作的吴中新乐“弦绳”流传于江浙一带,演变为江南竹丝。古琴大师徐尚英对古琴理论研究颇深,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电影艺术家朱士林,编导、拍摄、执导了100多部电影,成为“香港电影先锋”。舞蹈艺术家吴晓邦60多年来一直在探索舞蹈创作实践,被称为中国新舞蹈的创始人。教育领域的教育家卢宝忠主张改革科举,兴办学校,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唐文志,教育家,40余载,实践教育救国,桃李满天下;成人教育先驱于庆堂推动民众教育,指导创办了100多所民众教育机构。在报刊方面,著名记者余松华和瞿秋白是十月革命后最早采访苏联的,主编了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的许多报刊。他们被称为“新闻界的释迦牟尼”。科技界有水利专家,他们撰写了《吴中水利书》,成为管理吴中水利的重要文献。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一生从事实验物理研究,被世界各国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物理学皇后”、“中国之光”、“核物理首席女物理学家”。著名物理学家褚迪文因激光冷却囚禁原子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国人的又一骄傲。中国科学院院士唐、邹世昌、黄圣年、、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各自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显著

太仓著名科学家<按笔顺>

唐盛年邹世昌朱吴健雄

对青年专家的杰出贡献

刘金红

太仓优秀科技专家

蔡、谢、曹全南、、、任鸿基都以你的马为荣。

丁钰琪

古代人

李吴江白吴徐蒲王世民

秋英卢子刚朱庆一

现代人物

卢宝忠倪德宏奚凡于庆恩向任瑶蒋汝芳李玉华田文

吕品生杨祁展俞松华俞庆堂。

钱虚仓唐文志朱增元朱士林傅焕光朱传明蒲太福吴晓邦

名优特产

总的来说有:中华绒螯蟹、兴隆茄子、太仓芋头、太仓“三豆”、异域麦秸(杆)画、工艺鞋、红木雕刻、太仓韭菜、太仓全羊宴、太仓板桥西瓜、太仓油、太仓肉松、黄春牌扒鸡、长江丝鲜、太仓白蒜、太仓珍。

名胜古迹

有:玉皇阁、南广寺、海天寺、谯周、尹乐园、吴晓邦美术馆、天妃宫、南园、七园、张浦故居、王希爵故居、高仁奇油画馆、吴健雄陵园、港口码头、梅花草堂、郑和纪念馆、太仓博物馆等。、宋文治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