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兴盛于哪个朝代?

芋头兴盛于清代。

1.芋头流行于清代,不仅成为皇室和文人墨客的最爱,也丰富了民间的饮食文化。至今,芋头仍是中国各地餐桌上的常见食物,深受人们喜爱。清代作为芋头盛行的时期,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2.芋头原产于中国、印度、马来半岛等热带地区。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南北栽培。埃及、菲律宾、印尼爪哇岛等热带地区也流行种植,被视为主食。因为芋头最喜欢高温高湿,栽培习性越往南越旺。生长发育需要温和湿润的环境。

3.芋头可以做汤,作为谷物或淀粉的替代品,自古以来就被视为重要的粮食补贴或救荒作物。芋头是台湾省雅美族的主要食物。叶柄可以去皮烹饪或晒干保存。全株是常用的猪饲料。

清朝时,芋头的吃法多种多样,有煎、炖、煮、蒸、炸。芋头不仅可以作为主食,还可以作为各种美味的菜肴和小吃。如清代《调定集》收录的“香酥芋头饼”、“糖芋头苗”等佳肴,都是当时颇具特色的芋头制品。

4.芋头又名芋头、观音头,是一种常见的根菜。据考证,芋头在中国的食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然而真正盛行于世的时期是清朝。芋头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深受皇室和人民的喜爱。

芋头的生长习性

当芋头在合适的温度下种植时,它生根发芽,形成新的植株,在植株的基部形成新的短茎。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渐膨胀形成新的鳞茎,称为母芋(芋头)。母芋头有许多茎节,每个节上都有棕色多毛的叶鞘残余。母芋头每延伸1个节,就长出1片叶子。

据中国奉化农科所观测,3月下旬至10年末期间的积温影响着各年生长的叶片数。积温高则叶片数多,反之则少,一般为15-20片,平均每10天1片。

母芋下部腋芽长出的鳞茎为“子芋”,子芋会长成“孙芋”。芋头根是肉质纤维根,根系发达、旺盛,根毛少。在热带地区,芋头往往能从叶子上长出黄绿色的穗状花序,但在当地很少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