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几百个男人扮成寡妇好女人。

本文载《寻根》2009年第3期,作者:陶艺,原题:《古代“男扮女装”。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和传说中,“女扮男装”的传奇故事是众所周知的:花木兰代替她的父亲参军,谢小娥报仇,写诗辞职,韩的女儿和李在战场上驰骋,和获得冠军。而且我们回头看历代的文学,也可以发现很多“男扮女装”的现象。但两者对比后发现,在“女扮男装”的故事中,主角大多是动机单纯、行为真诚的女性。但在“男扮女装”的案件中,除了戏曲表演中的“男旦”之外,大部分涉案人员都是动机不良、行为怪诞、心理扭曲的卑鄙可怜虫。我们不妨从历代文献中对照一些例子,考察这种现象的不同类型及其背后反映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

在中国古代男权社会,女扮男装的行为是对男尊女卑的世俗观念的挑战,是不得已而为之。在一般人眼里,做人是一种幸运和骄傲。在田瑞提到的辉煌时期的“人生三大乐趣”中,做人是第二大乐趣。那么,在以男人为重的古代社会,一个男人就不得不放弃自己高贵的性别身份,女扮男装,风骚女人。如果他没有什么好隐瞒的,或者他沉迷于衣服,那他一定是别有用心。

考察古代男扮女装的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lt!-广告位:文章页面上的画中画-& gt;第一类属于宫廷里的龌龊活动。古代一些作风腐败、心理怪异的君主,往往爱男色,有“龙阳”之瘾。文学中的知名人物有齐桓公的夷雅、晋献公的尤氏、战国的侯伟的龙阳君、汉高祖的姬儒、惠帝的鸿儒、文帝的邓通和武帝的闫涵。但这些男宠人就是好看撒娇,基本都是男装;董贤,汉哀帝时,不要脸的献上女装。汉书?《福乐传》中记载,董贤是圣人,美而自得。他爱他的外表,也很爱他。出门时参与乘车,进入皇家左右。“贤者也,温良自足。”有一次艾迪和董贤睡觉,董贤的身体压住了艾迪的袖子。爱迪起床后,怕吵醒熟睡的董贤,就用刀割断了他的袍袖。从此,“断袖”成了古代同性恋的代名词。据王甲《集注》卷六说:“丧帝犹奢谄。情场幸臣竞饰妖,口若悬河。董贤飞逝如雾中蝉。皇帝进宴室,命燕青(今按齐志平注:毛派称“盛青”,即近)易服小袖轻装,不必穿奢服,易转身。宫人皆断袖。”钱钟书先生在《管嘴编》第二卷(太平广记第160号)中解释董贤穿着“轻衣小袖”:“亦称妇服。”的确,“雾霭独孤,浮如蝉翼”,但女人的衣服呢?

在古代宫廷里,不仅有很多后宫妃子,还有男人的妃子,她们的生活都毁了。连后妃、公主都深受* * *之风的影响,各种丑闻都有据可查。众所周知,刘宋时期的殷珊公主有30人作为其“面头”,武则天也有后宫。据《西京杂记》卷二记载,汉武帝时,赵因无子女,以祈福为名,在宫中开房,闲人不得入内。她偷偷利用一个Z车轻佻的少年带着帘子,穿着女装进入后宫的密室与赵通奸。每天都有十几个男青年穿上女装,变得有钱。他们轮流替换,没有休息。然而,最后,赵还是没能生下太子。根据晋书?据《后妃传》记载,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身材矮小丑陋,为人残忍,嫉妒心强,生活放荡。她经常让老宫女出去寻找年轻男子,用帘子把他们装进宫里,与他们通奸。这些人后来大多被处死,只有一个对皇太后特别宠爱的洛阳小吏能够完整的活着。只是这些男人进宫的时候,往往会放在箱子里。是否穿女装掩人耳目在《晋书》中并不清楚。以赵和晋朝为例来决定哥,应该如此。

晋海陵王是历史上有名的荒淫之王。他经常抢他的副手的妻子和女儿为妾,他的妾丁格是吴岱的妻子,我们的特使,他强行带走。后来海陵王越来越得宠,丁哥再次受到冷遇,于是不甘寂寞的丁哥偷偷领着旧情人燕丐入宫。她先是在一个大竹盒里用猥亵的衣服骗过了宫主,然后把乞丐偷入宫中,让他穿上女装,假扮成宫女,十几天来每天黄昏出门。最后因为控告而落败,丁哥和乞丐都被杀了。这就是黄金历史?《后妃传》记载的后宫丑闻之一。

& lt!-翻页键begin-& gt;

第二类属于民间诈骗,即男青年冒充* * *,打着教女工的幌子,出入人家闺房,借机诈骗良家妇女。明朝的史料中记载了很多这样的案例,可能与当时的社会习俗有关。如谢昭J《五杂记》卷八记载:“国朝成化年间,太原府石州人桑(于中)小脚,学作女工,扮作寡妇,在平阳、真定、顺德、济南等四十五郡。凡有良家妇女,即以教女工为名,暗中诱奸一剧,与她通奸。不跟的,就是往身上喷* * *,念个咒语,让他们一动不动。如果他们连续几个晚上都这样,他们就必须转移到其他地方,这样他们就不会在很长时间内被打败,他们听到男人的声音就会逃跑。如果已经十几年了,妓女有几百个。”后来桑(榆中)被揭发,他被抓获,送官。他放弃了十几个同伴,都是同一个师傅教的。最终,这个作案分散、流动性强的犯罪团伙全部归案,但此案反映出的骗术却是惊人的,闻所未闻,后世罕见。一方面反映了明朝社会治安隐患严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明朝百姓的奢侈。后来,冯梦龙在他的小说《刘小官的兄弟姐妹》中把这个案件改写为进入部分,可见这是一则在明代非常轰动、影响深远的社会新闻。

在陆荣所著的《园杂记》第七卷中,有与桑(榆中)案类似的情况,当时的骗婚现象也有很多种:有人以丑女交换美色,有人以结婚为名,带着男人的财物私奔,还有人对女人不忠,敷粉缠足,这是现实的。过了门就出其不意,逃之夭夭。其中,“强占男子财物”仍然是一种诈骗现象。明代“打孩子”在今天叫“站鸽子”,但新娘都是女骗子(有的是人贩子逼的)。至于男扮女装骗婚的情况,今天基本已经不存在了。

第三类可以算是古代男人之风。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社会上出现了某一批身着女装的男性,这其实是他们不正常的生活状态或病态审美心理的反映,比如荀子?非相章指出,“今世俗之乱,子之乡歌,乃美夭夜,奇服妇饰,血性之态,意为妇女。”这种妖娆的服饰虽然一度受到女性的追捧,但最终还是遭到了大众的鄙视和刑法的制裁。再加上古代君主重男轻女,多储蓄、提倡优秀的风气在后世逐渐蔓延到民间。据宋《归心杂识》深思熟虑的《禁止男性卖淫》一文记载:“文东都(作者:此指北宋)兴盛时,流氓男子亦以此为衣食之所。政与政,先立法逮捕此人,此人是妓女,杖100,赏(疑似“刑”)50元。此风尤在吴俗,其巢在新门外。他们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善于指指点点,他们就像女人,讨饭吃...当政府对男性提起诉讼时,他们会被叫来调查。没有比这更腐败的了。”虽然这种不道德的现象从古至今一直被舆论所诟病,或者被政府所禁止,但是一直禁止到明清。在当时的文学和小说中,经常出现青衣、拐子等人物。虽然她们可能不穿女装,但这既是古代男性陋习的流毒,也是末世腐朽封建世界的反映。

与上述情况类似的,还有魏晋时期的男女装。那时候,世家子弟往往追求一种女性美。她们不仅化妆、香包,还会照顾自己,有些人还爱穿女装。今天称之为“异装癖”,是一种性心理障碍,但在魏晋时期被一些人视为时尚。比如《世说新语》中常用“玉人”、“玉山”、“临风玉树”等词来形容男性的美。还有言和,一个著名的名人。他“漂亮优雅,脸白”。平日里“动不动就变白”(三国志裴引《魏略》),还“好适合女人”(宋书?五行之志一》)。这种病态畸形的柔弱之美,自然反映了一种缺乏阳刚之气的时代潮流。

第四类属于中国戏曲表演中的“男旦”艺术。中国戏曲史上早期演员多为男性,如先秦时期的尤蒙、尤芳,汉代的百家争鸣,唐代宫廷的黄赞初、张野虎等。但到了唐代,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盛行歌舞剧和军参剧。这时候的演员有男有女,可以男扮女装。但是,由于心理因素,人们仍然对男演员假装成女人的表现有很多批评。比如《词唱法》中,韩愈先是称赞女演员的唱功婀娜多姿,然后又嘲讽男演员的唱功:“直男无所不有,喉中有女声。你的内心是* * *?你是女儿吗?”这里所批评的,显然是演员假扮女性的表现。元明时期,戏曲舞台上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昆旦,但男旦艺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到了清代,男演员逐渐占据了丹星的主流。阿清李斗在《扬州画谱》中记载了大量的男旦演员,其表演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书卷九也说:“扬州花鼓,装昭君,装渔翁,都是男人。”后来发展到现代戏剧阶段,无论是昆曲社还是花剧院,都有很多男旦的演出。特别是经过几代京剧艺术家的努力,男演员表演已逐渐升华为一门高雅的“男旦”艺术,众多著名女演员辈出,为国粹增光添彩,流传佳话。需要注意的是,历代男歌手的女装表演属于一种舞台艺术,与其他类型的男扮女装是绝对不同的。而且男丹的女装仅限于舞台或者艺术照,日常生活中还是男性服饰。

第五种情况,作为军事行动的掩护,伪装成女人用来麻痹敌人,属于一种策略。比如《旧唐书》?《史弥传》记载,史弥反叛唐高祖时,王伯当对史弥忠心耿耿。“当时有几十个剑,穿着女装,戴着黑帽子(一种四周有帘子的帽子,也称为“帘帽”,可以遮脸挡风,北朝和唐朝的妇女出门时经常戴)。藏刀裙下,骗入桃林县府。一会儿,衣服的变化是突出的,因为根据县。”再比如《旧唐书》?《仇和传》记载隋末战争中,汉王杨亮调兵造反,仇和奉命守当时的周浦(今山西永济)。杨亮深知秋的善良,弓马而得人心。他只能智取周浦,所以他让他所有的士兵穿上女装和权力的枷锁,并出人意料地攻击城市和占领周浦。由于女性向来疏离战斗和杀戮,不容易引起敌人的注意,又往往能起到奇袭的效果,所以被王伯当、杨亮等人反复利用。

另外,古代也有一些男扮女装的例子,或是为了避祸,或是因为屈辱。总之多是被动行为,不得不做。比如《旧唐书》?《李忠传》中,皇帝高宗的长子,最初被任命为皇太子。后来由于武则天的宠信,李忠被废为梁王,武侯之子李弘被封为太子。“我从小在忠义中长大,常常害怕自己没有安全感,或者私自拿女人的衣服,以防刺客。”虽然他小心翼翼,忧心忡忡,但也难逃被流放和死亡的命运。

自古以来,男女各有制服,不能互相混淆。如果一个英俊的男人打扮得像个女人,举止像个女儿,会引起大家的鄙视,甚至被视为“人妖”和不祥之兆。比如宋叔?说到言和对女性的善役,《五行志义》引用傅玄的话说:“此役亦恶。”穿男装的女人和穿男装的女人也受到谴责:“最后一出戏(夏杰之后,好衣服和男装)是男人的王冠,世界毁了;言和的衣服被一个女人拿走了,他的家人都死了。也是尴尬。”正是基于这种观念,古人常以女装来嘲讽、羞辱懦弱的男人。比如根据晋书?据《宣帝纪》记载,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五丈原对峙时,诸葛亮想速战速决,司马懿却奉命观望。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征,诸葛亮就命人给司马懿送去女装,以此来羞辱他的懦弱。如果魏帝没有命令诸葛亮不要打仗,他的刺激早就成功了。在北七书?《袁绍传》还记载了文琪宣帝高阳灭元魏宗室的暴行。袁绍,魏氏后裔,因其温顺而辞职。高杨剃了胡子,化了妆,穿上女人的衣服,跟在他后面,说:“这是我的妾。”羞辱嘲讽袁绍为女。一个被征服的诸侯被新王朝的暴君谋生,个人尊严被别人践踏,真是可悲。

一般来说,古人多是互送女装或让对方穿女装以示羞辱。但也有恶作剧者,穿着女装,装腔作势地戏弄别人。比如《唐人语录》第三卷就记载了这样一出闹剧:晚唐四年(877年),养子的文定屡试不爽,对世事沧桑忧心忡忡。第一个人举行庆典的时候,戴着金饰,穿着女装,用毛巾蒙着头,坐着小轿子,带领一群打扮得和自己一样的宫女来到长安城的东南方。新进士们乘船游玩时,突然看到岸边的柳荫下有许多美女在游荡,便将船移向岸边,注意挑逗。正当方情绪高涨的时候,文鼎命人掀开轿子的帘子,自己掀起裙裾,露出毛茸茸的小腿。大家看完后都用袖子遮住了脸,觉得很失望,赶紧把弓转过来。这真的像一个爆笑的喜剧小品。通过它反映了晚唐的世态人情。

责任编辑:郭伟

& lt!-翻页键begin-&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