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旗的历史沿革
喀喇沁旗历史悠久,有距今8000年至7500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距今6500年至63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赵堡沟文化,距今6000年至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红山文化,距今42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北方青铜时代早期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发现,石器和骨骼的考古发掘。
自夏朝以来,喀喇沁旗的土地一直是山戎、东湖、匈奴、乌桓、鲜卑、Xi、契丹、汉、女真、蒙古的领土。战国晚期,东胡族对燕国北境构成军事威胁。燕化秦为南沙,打败东湖,修筑长城,沿线设五郡。现喀喇沁旗属右北平县管辖。魏晋以后,贤宇文部在《子梦传》中创造了牙帐。唐朝贞观年间,有绕东都督府和墨工都督府,喀喇沁旗境内分属两府。
916年,阿宝统一契丹,建立契丹国,后改名辽。辽帝吸收汉文化,扩大疆域,创建大小契丹,兴办农牧业,成为北方强大的政权。金灭辽后,战乱频仍,经济衰落。班纳石泉沟古战场,讲述了金戈铁马、血染青山的历史。元朝建立后,喀喇沁旗属上都道管辖。成吉思汗的大臣勒米(吉拉玛)是后来迁居喀喇沁地区的乌梁哈部的祖先。
第六年(1462)明天,博罗特率领胡骑65438+10万余人东行,回到无梁哈。从此出现了乌梁哈三味的喀喇沁部。
天聪二年(1629),喀喇沁大臣扎尔·太初的十四子孙苏伯地和他的叔父色楞严举手降金。封喀喇沁左翼和右翼的土地。天聪九年,苏布迪之子古鲁斯其布被任命为喀喇沁右翼旗札克,掌管建平、喀喇沁,色楞格被任命为喀左左翼旗札克,掌管今天的喀左、凌源地区。喀喇沁左翼右旗和土默特左中右旗隶属内蒙古卓索图盟。
清朝(1644-1912)大部分蒙古地区实行旗制,每三年结盟一次旗,各旗萨克旗独立执政,直属清廷管辖。清代蒙古各旗王公贵族封爵,第一代喀喇沁右翼旗齐萨克古鲁西齐为贝勒,第三代齐萨克班达莱金莎郡王,第八代齐萨克拉特纳西提被清朝册封为亲王。
辛亥革命成功后(1912),喀喇沁右旗齐萨克贡桑诺布,成立蒙古诸王联合会,发表拥护共和国的声明,共同建立中华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