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文章怎么写?
经过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历程,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的象征,是青铜工艺。历史学家称奴隶制时代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发达的铸造技术充分反映了我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其丰富多彩的造型和图案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
1.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紫铜(纯铜)熔点高(1083C),硬度低。添加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 ℃)和增加硬度,因此在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人们使用铁之前,青铜被广泛用于铸造各种器皿。
2.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因为作为祭祀和仪式的陈设品而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丁、魏、尊等。
(2)乐器:到了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仪式中更是不可或缺。所谓“钟鸣”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钟鼓等。
(3)兵器:出土兵器最多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有戈、岳、矛、剑、箭头。
(4)工具和车马:如犁、锄、镰、铲、斧等。
此外,青铜器皿的主要类别有:食器、酒器、水器和家用杂器。其中以食品容器和酒容器为主。
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上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图案,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为代表,比如所谓的青铜礼器——鼎。鼎是一种古代炊具,其造型特征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肚子可以装东西,足以生火,耳朵可以带着东西穿过栅栏。鼎是青铜礼器中最重要的一种。其实际意义是盛放或烹饪食物,但其价值体现在礼仪的维护上。一般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仪式和宴会,具有区分尊卑的作用,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文献记载“帝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有成语“言而有信,问鼎中原,三足鼎立”)
比如司母戊方鼎厚重华丽,充满神秘感和威慑力。司母戊方鼎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鼎,它有着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此鼎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昱瑶家的农田中出土。因为鼎太重太大,很难移动,所以人们想把它锯下来,然后抬出去,但是只锯了一只脚,它就一直锯,于是他们就悄悄地把它埋了。后来消息泄露出去,日本人搜寻未果,于是出70万元买假币,当地人又巧妙地送了一个鼎,算是留下了。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再次发掘,但已丢失一只耳朵(后补),先存安阳县政府。同年10月底,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60大寿,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生日礼物,用专车运到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后来国民党政府想把这个鼎运到台湾省,但是太难了,放弃了这个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鼎保存于南京博物院,于1959移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在它成了镇馆之宝。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于简约,追求古朴典雅之美。如“孟定”,造型雄伟凝重,装饰古朴。
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日常用品。青铜器的造型趋于轻巧灵动,装饰技法写实,纹饰通俗易懂。比如莲花鹤方壶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此外,曾侯乙编钟是最重要的出土文物,有56个编钟,分为上、中、下三层。经测试,每个编钟不仅能发音,还能发出两种不同的音,能演奏各种现代音乐,音质纯净优美。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套超大型固定音古乐器,也是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乐器,有12个半音。(视频:曾侯乙编钟)
秦汉时期,由于铁器和漆器比青铜器方便,逐渐取代青铜器,青铜器向轻便、精致、实用的生活器皿和观赏器皿方向发展,往往以实用性和美观性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视频:青铜工艺)
这是一篇关于鉴别青铜器真伪的论文。
锻造青铜器主要是为了牟利,而仿制青铜器则是出于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或者是出于复古弘扬传统伦理的目的。所以古董和赝品的目的和性质是不同的,在器物上也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所以有必要加以区分。自唐代以来,各个时期的造假情况大致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唐宋仿,元明变,清代变,民国骗。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古代青铜器的仿制品
仿制先秦青铜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金石学兴起,公私都以收藏商周青铜器为乐。宋朝廷曾经大量抄袭皇宫的商周青铜礼器,以为是作为郊庙使用。特别是在郑和时期,惠宗酷爱古玩,他经常命令好的工人仿制新获得的古玩,所以他制作了很多(见翟建年《刘桦史》)。但南宋以后,青铜器常被毁铸,宋代古器仿制品流传至今的很少。但宋代仿古之风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朝时,各州县都建有寺庙,用于春秋祭祀。为此,元成宗设立了一个蜡像局(元史祭祀记录)来模仿古代的祭祀器皿。明代的仿制量很大,流传下来的人也很多。明朝宣德年间,玄宗朱瞻基因为看到郊外祠堂和皇宫里陈列的丁仪不古,产生了复古的想法。于是宣德三年,他命工部模仿宋代考古图、博古图等书上记载的商周青铜器,铸造仿古青铜器,此外,又命模仿皇宫四大名窑典雅风格的人铸造青铜器。
。当时铸造了上述两种仿古青铜器3300多件。这些仿古青铜器不仅为朝廷所留存,而且还分发给各诸侯家,因此流传于全国(《宣德易器图册》)。明末崇祯年间,鲁王朱常班(号“精艺大师”)也大量仿制古代青铜器。
古董青铜器有以下特点:
第一,常铸铭文以示仿品,宫廷仿品常铸当年款。如宣德三年工部仿制的商周青铜器,往往铸有篆书“宣德”二字。明末,王陆制作的仿制品上有“鲁国制”字样和实物数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乾隆年间宫廷仿商周青铜器上也有“清代乾隆年制”的铭文。历代地方官的仿制品除了标明年份型号外,还标明官名。
第二,仿品在造型和神韵上与原作不同。这是因为既然仿制不像伪造,就没有必要追求写实,往往只求形似,不严格遵循古制,甚至变化,反映时代的各种风格。宋代的古玩多以商周的原始器物为蓝本,所以形制相似。但与原器相比,器型略显呆板笨拙,器型普遍较大,尤以鼎、爵、韵等器为甚。此外,仔细比较古董器皿和商周器皿的装饰图案,发现它们不够准确,它们的图像有许多变化。比如北京故宫的宋代仿《尚书》,形制颇为相似,但其颈、圈足上装饰的奎文形象和地纹却比商代扭曲粗糙。元代的仿古青铜器往往是自己改造的,并不局限于古代的造型。比如元代的铜簪,收藏于1981湖南常德慈利。双环耳和波带的形制都是随机变换的表现,口下有直壁,春秋早期以后定型,但纹饰多以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的重环纹装饰,也与实器不符。明朝的仿制品是根据宋朝写的书铸造的,宋朝写的绘本也不严谨,所以明朝的仿制品更是走样。虽然其中一些在外观上与商周时期的真器相似,但纹饰非常畸形。这种情况,从上述宣德三年抄的商简就可以看出来。再如:明代宣德三年工部铸的“周公文王”鼎,引自《宣德彝器图册》。虽然也有早期青铜器的大概形象,但无论是平足和刃形,还是纹饰和铭文,都不是周初的,尤其是纹饰比较随意。《好斋》中记载的永保鼎是立耳立蹄用的,但其颈腹的形制、纹饰和铭文字体与先秦时期的古器不同。容庚先生指出:“这是阿明王朝的物件。1987 12云南石屏干阳山玉皇阁修复过程中,在石墙内发现一件仿古青铜鼎。可能是明代的仿铸。虽然一般仿照商周鼎,但蹄足造型相差甚远,颈下饕餮纹变形十分明显。鼎腹悬叶的三角形图案颇为古旧。铭文字体取自宋代“历代”,最初被发现者定为西周青铜鼎。因为判断明显错误,所以很快纠正过来。
清朝乾隆年间以前,很多宋代到明代的古董青铜器都是存清代的。乾隆年间编纂的《西清四书》等书中记载了一些青铜器。
即使从不准确的造型和纹饰上也能看出是对这一阶段的模仿,如所谓的周盘龙尊(其实是壶形)和周奎凤鼎。后者为错金银器,最初制作于商周早期,但饰有错金银纹。显然,这是一种灵活多变的古老技术。容庚先生提出的“十九件金银错商周器皆为赝品”显然是正确的,但这些器大多属于古玩,应视为艺术品
清廷继续铸造仿古青铜器,与明代青铜器风格相似,即外观与商周青铜器相似,但有些部分往往经过多方面的改造。如上述清代仿古方鼎,其饕餮纹为蝴蝶形,奎文的口及其口颈下的形体均为虚像,但底纹不变,平足形及其上部纹饰不符合古制,典型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仿古青铜器的风格和水平。
明清时期的仿古青铜器有几种常见和特殊类型,如百环像、戟像等。另外,明代的古董器可以通过耳朵看出来,清代可以看到方口。
总之,历代仿古青铜器最重要的共性是,大多采取商周青铜器的造型,但在某些部位(如某些结构和纹饰,尤其是纹饰)往往是随意变形的。所以,即使没有铭文标注为仿,只要对商周青铜器的形制、纹饰、铭文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就不难看出仿与商周真品的区别。所以总体来说,模仿者很容易识别。
青铜器的伪造与鉴定
1.青铜器伪造史概述。
青铜器的伪造品在宋代以前就存在,但大量伪造品的出现始于宋代,金石学兴起。虽然促进了对古代青铜器和青铜器铭文的研究,但公私收藏的繁荣也使青铜器的买卖成为古董商谋取利润的手段,铁匠铺应运而生。今天研究青铜器的学者认为,宋代宫廷不仅仿制铸造了大量的古代青铜器,而且自然培养了一批制造赝品的专家。
宋代胡《洞藏》中有一段关于古中鼎彝器之辩,其中提到了假古青铜器的假色、假锈方法。可见青铜器的伪造在宋代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技术。元明时期也有假青铜器。曹昭在《阿明人葛古要论》卷六中有“伪青铜器”一节,集中论述了伪青铜器伪锈色的方法和鉴别要点。显然,在当时,制作假青铜器和辨别真伪已经有了相当的经验。此外,阿明学者郜琏在《新铸赝品论》(尊圣八桂14: 28)中记载,杭州的蒋娘子、平江(今苏州)的王绩是元代当时著名的铸造艺术家,他们“方法古,风格可观”。部分产品已作为古代青铜器,进入市场。更为精美的宋代至明代伪作,甚至在清代充斥了内廷,于是乾隆编著的专著记载了内廷四部,即《西青古镜》、《宁寿古镜》、《西青续镜丛书A》和《丛书B》(原名《西青四镜》)。碑文1176篇,其中容庚先生认为有近42%是赝品和可疑的,虽然有一部分因为没有亲眼所见,估计得不恰当,但这个估计并不过分。
清乾隆年间以前,元明及清初的锻造技术较低,器皿的形制和纹饰多仿照宋人青铜器所写书籍中的形象,铭文多为杜撰,因此赝品较易鉴别。乾隆年间,金石学复兴。这时候的情况就像徐中书先生描述的那样:“一般青铜器的概念都是当地学者推广的。他们想用这些铭文来解释文字,证明经典和经典。当他们购买一件古董时,他们应该总是注意它是否有文字。当然中间价位差得远。”有铭文的青铜器比没有铭文的青铜器值钱得多,这进一步刺激了一些古董商和造假者的兴趣,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在实物上刻下假铭文。一般都是根据实物上的铭文临摹、临摹,有时还会进行改造、拼凑。与此同时,伪造品的整体铸造也逐渐在山东威县和陕西Xi安形成了中心。
民国以后,大量古代青铜器出土,提供了大量的真品样本。再加上历代的造假技术不断积累,此时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是青铜器海外市场的开拓,所以造假的水平和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此外,区域制假中心的数量也有所增加。上海和北京集中了一批打假高手。除了在真品上加假铭文外,整品伪造也比较常见。今天国内外公私文物收藏者收藏的赝品青铜器,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民国以后制造的。
2.本世纪青铜器鉴定的主要成就。
由于伪造青铜器的历史如此悠久,特别是近代以来赝品的大量生产,鉴别伪造青铜器的问题成为民国时期青铜器研究的重要内容。1936年,徐中书先生写了《论古代青铜器的鉴定》(考古学会学报,第4期,1936),第一句话就说:“如果我们要把古代青铜器当作一门科学,那么我们首先做的不是鉴定真伪。”可以看出,此时学者们已经非常重视对赝品的鉴别。在此之前,著名学者、收藏家陈介祺是近代唯一一位以其丰富的经验对辨伪提出具体意见的学者(《沙斋敕语》)。此外,在1914年,王国维撰写了《国朝金文著录表》(1915,
上虞罗氏唐雪集群雕刻),在每个类别下,列出了伪造设备和可疑伪造设备。王因为没有看到原始器物,仅凭铭文判断,可能不全对,但确有可掘之处。1941年容庚《商周彝器通考》的出版,不仅在详细总结历代鉴伪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重要的鉴伪原则,而且首次对赝品进行了科学的分期(书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在1958年出版的《殷周青铜器通论》中得到进一步丰富),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此之前,容先生对辨伪也做过很多具体的研究。在1925到1927期间,因为工作原因,他接触过清代的旧藏品。于是,他开列了一份《西清金文真伪表》(燕京学刊第五期,1929),并对所谓“西清四书”作了评论。在荣研究的同时,也有学者撰文辨伪,如尚承祚的《古彝器伪字研究》(金陵学刊第三卷第二期,1938),后又作了补充(考古学报民国时期重要的、有价值的辨伪著作大致如上。
近二十年来,在鉴别青铜器真伪的问题上,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著作,在科学性和精细性上都有了新的进展。部分作者在文物领域从事青铜器保护修复工作多年,因此讨论更具经验性。20世纪70年代最重要的事情是
理论著作是张广玉的《先秦彝器铭文》
简介(博士论文,国立台湾省立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6月1974)本书首先详细考察了历史上古代青铜器仿制伪造的史实,并对不同朝代的制假技术、工艺特点和认识水平进行了说明;然后详细论述了伪造的方法和种类,特别是对铭文伪造的研究。本书还详细论述了青铜器鉴定的态度和方法,并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已有成果进行了科学的评价和总结。还有这本书的下篇,题为《60余字先秦文书简证》,引用了55件伪文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许多关于青铜器鉴别的著作问世,其中重要的有:
陈佩芬的《鉴伪青铜器》(上海博物馆藏第3号,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上海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标本为基础,从铸造技术的角度指出了赝品的破绽,说明了赝品比真品更重要的事实(过去很少澄清)。本文所讨论的赝品铭文和纹饰,多为赝品中的精品,分析其漏洞和弊端,对提高鉴别赝品的水平很有帮助。
程长新、王文昌、程瑞秀的《青铜器辨伪(上、中、下)》(文物第1989号、第8号、第11号、第12号),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赝品标本为例,本文还列举和分析了现代造假大师的作品。在讨论造假的方法时,文章还结合实物标本,详细分析了造假的方法。这些都对打假的实际工作极为有利。
《乾隆四镜综表》(中华书局,1989)在研究西清金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乾隆“四镜”进行了分析整理,验证了容辨伪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在书的最后,有一个“假冒和疑似假冒设备清单”,为科学使用“四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除上述著作外,还有罗的《商周秦汉青铜器铭文辨伪录》(《古文字研究》第十一辑,1985),集中对清代和民国时期青铜器伪造进行了深入研究;王文昌《故宫博物院藏部分青铜器辨伪》(故宫博物院学报,第1989期,第1期)《青铜器辨伪》(故宫博物院李,第1983期,第2期);王荣达从修复角度谈商周青铜器的真伪鉴定(考古与文物,第2期,1987);杜乃松《宋元明清青铜器鉴定概论》(故宫博物院院刊,第4期,1990)。杜文对宋代至清代仿青铜器的详细描述是独一无二的。
近年来,对青铜器的鉴定已经从对表面各方面的考察转变为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青铜器内部结构的考察,如用高强度X射线透视观察商周青铜器内部的垫圈来确定真伪。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张世贤《毛真伪考》等,具体如下。
以下对青铜器鉴定的概述,参考了上述学者的意见。
3.伪造青铜器的主要类型及其鉴别。
伪造的青铜器主要有四种类型,以下是这四种类型的伪造技术和鉴别要点:
(一)真正的转变
也就是把实物加工转化成不符合规则的奇怪形状。属于这一类的人有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在真乐器主体上加零件。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殷末或西周初年器皿为真品,内底刻有“父乙”二字。现在这个器皿的口是一流的,颈上加了竹子。流光和竹皮的颜色与器身不同,明显是后配。此外,还有西周早期的30件左右,盖缺,梁翘。现在这个器的双半环耳加了一个衔环,是西周晚期有意改造成壶形的,但造型和纹饰还是和这个壶不一样。
第二种手法是把几篇正版文章拼凑起来,大部分不符合正版文章体系,或者把一些不符合正版文章体系的部分随意投连。这种技术制作的物品形状也很容易被看穿,因为它不是牛或马。明代郜琏《新铸伪钞》(尊圣八叠14: 28)中称之为“换铲”。
不爱。“可是太难了,没有规则,明明很容易识别。用这种方法伪造的器物见于清代故宫博物院藏,如《西清六古镜》;十一《盘魁文定》,为了取贞部上半部,下半部突然遇上三鼎脚,颇为奇怪。就像书10: 40《周兽环尊》一样,是在车上加兽饰,铺上第一环为耳,下面连三个半环的不伦不类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