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狙击步枪的历史
中国利用前苏联的贷款购买了相当数量的苏制轻武器,其中大部分是普通的莫辛纳甘步枪。同时进口少量狙击步枪供教学使用,当时称为“狙击步枪”。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一直没有研制出自己的狙击步枪。
在对德拉古诺夫自卫反击战开始时,我军缴获了少量前苏联制造的7.62mm狙击步枪(SVD),这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狙击武器。越军使用这种狙击枪对我军构成相当大的威胁,前线急需同样的武器压制敌人。国内相关厂家立即仿制缴获的样品,试制样品枪,完成工装准备,即生产出第一批面向前线的产品,也就是79式狙击步枪。
79式狙击步枪开始批量生产并正式定型,也就是85式狙击步枪开始装备部队。79型和85型本质上都是SVD的仿制品,只是生产工艺和一些细微差别。随后的10年,该枪大量装备我军和国内武警、公安特警部队,并对外出口。
79/85狙击步枪采用苏联轻武器常用的空气传导、枪机旋转锁紧原理,以半自动方式发射。炮口装有花瓣形长槽阻火器,可防止跳跃,同时减少后坐力。握把和枪托是一体的,枪托是中空的,有可拆卸的颊垫。
79/85型全部采用抄袭前苏联PSO-1白光瞄准镜的79式四倍光学瞄准镜。有效距离1300m,目标距离可以粗略测量。镜子配有红外感应屏,用于夜间拍摄。
在和平时期,79/85狙击步枪经过多次突发事件的检验,证明它确实是一种威力相当大、精度相当高的可靠武器,深受武警官兵和公安人员的信赖。但毕竟是多年前设计的武器,与作战环境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种枪发射的53式7.62毫米子弹一般作为机炮子弹使用,在3000米的距离上还是有杀伤力的。
在100米的狙击距离内,弹头的阻止作用太小,往往难以杀伤非要害部位,在应对劫持人质等特种作战时容易造成“过突”问题。同时配合瞄准镜,全枪重量超过4.4公斤,枪身较长,需要一个支架来保证射击时的精度,枪身较长不利于隐蔽。
此外,由于缺少专用狙击子弹,该枪的精度与美国M21、德国PSG等先进狙击步枪相比有一定差距,也不如苏联制造的SVD步枪。击中500米外远距离目标的概率较小,往往需要先试射才能修正弹体偏差,这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满足。
就79式瞄准镜而言,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由于加工工艺等原因,瞄准镜中的分划板容易松动,射击震动有时会关闭分划板的照明;二是瞄准镜的红外敏感屏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激发,耗时较长且容易丢失战机,有时受外界条件影响根本无法使用;第三,瞄准镜的定位可靠性不好。
校正后会拆下瞄准镜重新安装,射击精度会大大降低。为此,有时需要用镜子来保存校正后的武器。而且枪的实际射击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射手自身的经验和测距纠偏能力。
和国内外大多数同口径狙击步枪一样,79/85有射程远、威力大的优点,但也有后坐力大、噪音大、弹药少、机动性差的缺点。特别是全炮长度超过1200mm,不适合巷战环境,进入工事和车辆,紧急情况下不方便进入现场。另一方面,全枪重量大,增加了单兵装载量,不便于远距离携带,不适合山地和丛林地区作战。
不过,79/85狙击步枪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却填补了我国轻武器发展很长一段时间的一项空白。它们是我军装备的第一代国产狙击步枪,为88式等新型狙击步枪的研制、生产和装备积累了宝贵经验。
作为世界上第一款特种小口径狙击步枪,88式以其现代化的外观和优异的性能赢得了陆军官兵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