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的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原阳、泥丘的辛、临泉的卧房等以太和为原墙的县市。由此,地域的概念逐渐形成。秦时设汝阴郡,汉朝属汝南郡。三国魏设汝阴县。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28年),设立颍州,隋设汝阴县,唐设颍州,宋设顺昌府,隶属元代汝宁府,明代凤阳府。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郢、伯首次统一。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博县复为州,分封。
清雍正二年(1724),瀛州升为直隶。雍正十三年(1735),颍州升为颍州府,郭县新隶属颍州管辖,乾隆皇帝赐名阜阳县。颍州府不仅包括今天阜阳市、亳州市全境,还包括今天六安市霍邱县的大部分陆地边界。
民国三十八年(1949),撤销亳州市,并入亳县。同年3月,阜阳市撤销,并入阜阳县。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阜阳有界首市、博县、太和县、阜阳县、涡阳县、蒙城县、颍上县、阜南县、临泉县和凤台县。县、市以下的区(镇)。区分为乡(镇)。乡(镇)以下是行政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了富阳专员公署,在八个县设有行政公署。
1998年2月,亳州市从阜阳市划出,直属于省管辖。
2000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亳州市、杨过、蒙城、利辛三个地级县,划归亳州市管辖。目前,阜阳下辖界首市和太和、临泉、颍上、阜南4个县,颍州、颍泉、颍东3个区。
1953年9月,界首市撤销,第一县成立。富阳地区其他县的划分没有变化。
1958 11年6月,界首县与太和县合并,组成头台县。阜阳其他县区不变,但撤销县以下所有区(镇)、乡(镇),建立人民公社。公社下面分生产队,大队下面分生产队。
1959年5月,寿台县撤销,分为界首县和太和县。
从1961到1962,富阳地区各县被划分为小公社,公社之上建区。公社以下还是生产队,公社以下还是生产队。
1964 10月,利辛县成立。其辖区包括阜阳县划的4个区、蒙城县划的1区、涡阳县划的3个区、凤台县划的2个区。
1965,富阳县城关镇改制为富阳镇,县级直属富阳派出机构,辖区为原富阳县四个人民公社。
1969年,县撤区并市。
1975 65438+2月,阜阳市成立。除了原附城镇所属的四个人民公社外,其管辖范围还包括富阳县的水公社和富阳县新华区的三个大队。
1977 1月,凤台县从阜阳地区划出,隶属淮南市。
1979年,县市再次设置小公社,并在其上建区。
1983全区各县市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人民公社改为乡(镇)政府,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1985年,阜阳下辖阜阳市、博县、阜阳县、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太和县、颍上县、阜南县、临泉县、界首县,共10个县。全区有125个区,11个区镇,658个乡,33个乡镇,15个办事处,6647个村民委员会,139个城镇居民委员会,40941个村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