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是哪个朝代传入中国的?

稻米起源于中国,然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自宋代从越南引进优质品种占城稻以来,水稻真正担负起了承载中华文明的重任。

据史书记载,大禹时期广泛种植水稻,而在《夏本纪》中则记载水稻对万民有益,可以低湿种植。命后稷以普通珍馐为食。少吃,多调给,以平衡诸侯。

大禹命令伯夷把稻种分发给每个人,种在稻田里。他还命令后稷(周的祖先)给每个人分发食物。在没有食物的地方,他命令要有多余的地方,把它们给那些食物少的人。

扩展数据

自隋唐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到了宋代,中国南方的人口超过了北方,这是由于南方水稻生产的成就。《宋史·食记》说:“渡南后,水田之利,中原之富,故兴修水利。”

在北宋陆游的文章中,已经有了“苏常熟天下第一”的说法。说明到北宋末年,苏州、常州(大致相当于苏州、常州、无锡和上海西北地区)生产的粮食不仅能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而且还有大量盈余,可以保证中央政府对其他地方的调拨和供应。

这种新的经济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水稻生产在起作用。中国南方水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潜力远远好于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生态系统。土壤肥力得天独厚,打到平原上游的天然养分在这里被冲刷,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天然养分。

水热条件也非常适合水稻生产。水稻种植不仅可以提供比北方旱地多一倍的产量,而且可以覆盖水田水面,防止土壤流失,稳定土壤中氮和有机质的含量。太湖地区水稻土的含氮量是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旱田的两倍。

此外,华南农业继承了汉代以来种植水稻的传统,水稻的产量明显高于小麦。从社会制度来看,宋代以后,南方地区人口大幅度增加,在此基础上,政治制度保持相对稳定。

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土地减少,后期封建地租达到较高水平,剥削程度远超北方。有一种说法是江南赋重,但一直到清末都没有大规模的动乱,充分体现了南方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对社会制度的支撑作用。

何炳棣指出,只要封建统治者保持社会稳定,抵抗北方入侵者,就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统治,这与封建社会1000年前的政治动荡形成鲜明对比。

水稻产区人口规模普遍较大,这与水稻产量高有关,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另一方面,可能与大米本身的营养价值密切相关。虽然大米营养丰富,但大多数吃大米的人并不肥胖,似乎更健康,所以大米产区的人口密度更高。

关于中国古代的人口增长,一般认为迅速的情况只出现在清朝,主要原因与美洲作物的传入及其在旱地的广泛种植有关,次要原因是清朝初期将历代有往来的丁银纳入田赋征收的一种税制。此后,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客观上放松了底层农民的个人管制。

将人口税改为田赋是正确的解释,但一直没有被特别重视的大米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为江南地区旱地数量不多,人口密度又是江南大米产区最高的,所以大米的功劳是关键。

水稻生产也让素有天府之国的苏杭被视为人间“天堂”,其中水稻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到了明代,水稻生产向纵深发展,江汉平原周边修建了大量湖泊,再加上当地土地的长期影响。

接受来自上游的土壤有机质,非常肥沃,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湖阔熟,天下满”开始流传,其作用无一例外是大米。

百度百科-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