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贝壳
火炮是指口径不小于20毫米(0.78英寸)的筒射武器,利用机械能、化学能(火药)、电磁能等能源弹射弹丸,射程超过单兵武器。
根据目前的史料记载,早在1163年,中国南宋军队就发明了最早的火炮——火石炮(霹雳炮),但至今仍有争议。黑龙江出土的袁大德二年火炮是目前最早的火炮文物。
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使用了一种抛射武器——火。最迟在10世纪火药用于军事后,用于弹射火药包和炮弹。至迟在元朝,中国已经制造出最古老的火器。13世纪火药和火器从中国传到西方后,火炮开始在欧洲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发射石子弹的火炮。为了提高火炮火力的适应性,现代火炮除了普通手榴弹、穿甲弹、穿甲弹、照明弹、烟幕弹外,还配备了各种远程手榴弹、反坦克地雷、反坦克子弹药、炮射制导炮弹、化学炮弹、定时核弹(见核武器),使火炮可以压制和摧毁几百米到上万米的各种目标。
孔明振云《兵部尚书节上元恭墓志铭》,明朝高级大臣:“公(袁可立)奉命埋伏,乘风放火烧草,五谷尽烧。奴才很生气,到了秋天,就带着大炮,兵分两路来报仇。”
在火药武器真正派上用场之前,已经进行了几个世纪的实验。火药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点火快,质量均匀,威力大。另外,设计一把合适的枪也不容易。如果不立即设计,就不能发射。由于早期的制造技术,炮手面临的危险程度其实和炮击目标差不多。例如,在1460000年,苏格兰国王约翰二世在一次枪击中丧生。
到15世纪中期,火炮和火药技术达到了顶峰,成为重要的武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城墙被攻城炮发射的大石头炮弹摧毁。虽然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看似是因为小城门被炸开造成的,但实际上可以归结为炮击使突击成为可能的因素。
中世纪的火炮用于攻城时炮击城墙,在战场上向大量敌军开火。它们可以精确地摧毁城堡中建筑物的垂直外墙,因此人们开发了倾斜的低矮外墙来代替高耸的垂直外墙。这一时期火炮在战场上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当时的火炮还很重,很难移动到新的阵地上进行战斗射击。
炮兵是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的火力突击力量。火力强、射程远、精度好、机动性高,可对地面和水面目标进行集中、突然、连续的火力突击。主要用于支援和掩护步兵、装甲兵的作战行动,与其他军兵种协同作战,或独立进行火力打击。火炮在历史上有“战神”的称号。
火炮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用途各异的多种火炮体系,成为战争中重要的火力手段,并在世界范围内大量装备陆、海、空三军。
在现代立体战争中,火力仍然是战斗力的核心。炮兵作为战场上火力的中坚力量,以其强大的火力、灵活、可靠、经济、多用等优势,成为作战行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战场态势的重要因素。火炮可以摧毁地面的各种目标,也可以摧毁空中的飞机和海上的船只。因此,火炮作为提供攻防生命力的基本手段,在常规武器中占有坚实的地位。
火炮的发展受社会经济能力和科技水平的制约,也受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的支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光电子和新材料的发展,使火炮的设计、制造和使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大大加快了火炮更新换代的步伐。现代火炮不再是简单的机械装置,而是集先进的侦察、指挥、通信、运载工具和高性能弹药于一体的完整武器系统。
因此,综合性能,包括持续发展战略、威力、反应速度和机动性,是火炮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高新科技在武器领域的应用引起了火炮技术的巨大变革。液体推进剂炮、机器人炮、电磁炮、电热炮、激光炮等新概念、新理论的出现,将开启世界火炮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