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阁的历史意义
青川阁的历史典故:青川阁,又名青川楼,是明代嘉靖二十六至二十八年汉阳知府范雎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而建,其名取自唐代大诗人崔豪的诗“汉阳一草一木皆清于水”之意。
整个亭子分上下两层,沿檐回廊,真实再现了楚人在山上建台,在台上建亭的宏伟风貌。晴川阁的历史虽然不如黄鹤楼、岳阳楼悠久,但却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独特优美的造型和众多文人名士的赞誉而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
所以“楚地青川第一楼”在青川阁很有名气。
重建后的晴川阁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它有一个花岗岩基座,红墙和竹柱,以及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阁楼为重檐、山顶歇息式,屋顶前仍有水拱廊,木板上镌刻“晴川阁”四个字。其规制略扩,整个亭子分上下两层,沿檐回廊。它的底面有五间房宽,总长20.8米;四间进深,宽度16米。
泰明从檐柱中心延伸0.7米,平台面积386.28平方米。晴川阁真实再现了楚人在山上筑台,在台上建亭的宏伟风貌,富有楚文化底蕴。
二层飞檐四角铜铃,微风正响;脊两端的龙形摆件在空中卷曲飞舞;素净粉墙,灰管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全身彩绘;对联匾,金字字。
总体来说,晴川阁的装饰构件以木、石为主,门窗上使用玻璃和少量金属件。
晴川阁占地约10000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它由晴川阁、虞姬宫、铁门关三座主体建筑和虞北阁、朝宗阁、楚波阁、荆楚熊峰碑、虞北、敦本堂碑、牌坊、河畔驳岸、回廊等十几座附属建筑组成。
晴川阁景区整体建设始于1984,分两期(1984-1986;1990-1993),历时五年多完成。
重建后的晴川阁,以南方建筑风格为主,集南北建筑风格之长,集亭台楼阁之雄伟、宫室之古朴、园林之秀丽于一体,成为武汉著名的文物旅游景观。
扩展数据
晴川阁最早是明朝嘉靖年间汉阳知府范志珍在修缮虞姬宫(原王宇庙)时所建,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它得名于崔豪黄鹤楼中“汉阳每棵树都变得清澈见底”的含义。现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晴川阁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其名取自唐代诗人崔豪的诗句“汉阳一树皆清于水”,有“楚四大名楼”之誉。因与黄鹤楼隔江相望,故称“三楚胜景”。
历经多次破坏,现亭于1985年按清光绪年间风格重建,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它的底面宽5间,深4间;顶层有3个房间宽,2个房间深。砖石桥台,红墙朱柱,山顶重檐黑瓦顶,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门窗栏杆木质,刷朱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