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教育”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请具体一点!)
(一)西方教育家对教育意义的理解
夸美纽斯认为,每个人都有知识、美德和虔诚的种子,但这些种子不可能自发生长,人需要教育的力量。只有接受了适当的教育,他们才能成为一个人。他没有直接给教育下定义,但显然,上面的话是对教育的一种解释。这里的面包受宗教影响。他认为人的天赋是上帝创造的。知识、美德、虔诚这三颗种子自然存在于我们身上,教育让这些种子发芽成长。他的理论可以称为“增长理论”。
英国教育家洛克主张人心无才的原理。人心是一张白纸,孩子可以通过教育掌握知识和美德。意思是“白板”。
法国教育家卢梭倡导自然教育。教育的任务是让孩子摆脱社会习俗的束缚,回归自然,培养自然人和自由人。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理论体系。他说: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基础是实践哲学和心理学。前者解释了教育的目的;后者解释了教育的方式、手段和障碍。他教育的目的是“德”,同时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所以他认为,不存在“教而不教”和“教而不教”。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将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上,学校、教育者和教师都是教育者;广义的教育是无意识的教育,自然、家庭、社会、人及其宗教、语言都是教育者。他认为“完美的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体力、智力和道德力量”。
美国教育家杜威从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出发,主张“教育即成长”。他给教育下了一个定义:教育是经验的转化或重组。这种转化或重组不仅可以增加经验的意义,还可以提高指导后期经验过程的能力。杜威的教育观也是“成长论”,但与夸美纽斯的“成长论”不同杜威把教育建立在儿童经验的基础上。虽然他认为儿童的经验是基于他的原始本能,但他也认为经验是人类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1]
(二)中国古代对教育的认识。
1.在先秦古籍中,教与育并不一起使用,教常被用来表述教育现象和活动。
2.春秋战国末期,薛基说:“教者善,救者失。”
3.中国古代儒家四大经典之一的《中庸》说:“修之谓教。”
4.战国时期的荀子说:“善祖者谓之教。”
5.战国时期,孟子首次将教育一词作为新词使用。他说,“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三乐也。”
6.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教,上面施什么,下面教什么。”“教育,领养一个儿子让你做好事。”
(三)现代社会教育的定义
1,列举教科书式的权威定义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中国教育大百科)
(2)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能力。一般认为,广义的教育是指影响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教育词典)
(3)广义来说,所有影响身心的影响,都是受云教育的影响。只看结果,不管方法;从狭义上讲,只有那些有目的,有一定计划的人,才能开始云教育。也有两类:目标和期限是固定的,可以明确表示疗效;相反,前者指的是学校教育,后者指的是社会教育。(教育词典)
(3)广义的教育是指提高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和形成或改变人的思想意识的一切活动。(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编)
(4)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对人的培养。(《高等教育》,潘懋元主编)
(5)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
(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本质。(《教育学》,王道军、王汉兰主编)
(7)以吴为首的“主客体关系”课题组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试图用主客体关系理论来讨论教育。他们认为,人和其他生物一样,总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奋斗。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趋利避害。因此,“教育属于人的趋利避害的活动”,“人的教育,或者狭义的教育,应该定义为“智力的积累和传承”,这是人的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的教育的“本质”。笔者认为,在今天的教育中,由于思维-智力的机制和规律还没有像基因遗传那样被揭示和掌握,认知教育只能停留在人们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外在行为教育(教学)层面。作者断言“今天人的教育本质上是动物教育”;传统教育是“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而新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开发智力—培养创新”。
(8)在《教育:人类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一书中,路捷对教育作了一个定义性的表述:“教育实践的产生,表明人们决心按照自己的目的——人的理想存在来改造人的现实存在,在自然的、自发的状态中改变人的发展成果。因此,教育过程中人的发展是一个在人的有目的参与和干预下发生的运动过程。路捷的文章强调教育是人类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使人在已有规定的基础上不断创造自己的新规定”,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2]
2.对高认可度教育定义的分析与理解。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密切相关。
广义地说,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教育这个词有时被用作思想道德教育的同义词。"[3]
在上述描述性定义中,教育有三层含义,即广义、狭义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义词,这是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
(2)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直接目标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4] [5]
在这个定义中:(1)“人”是指各个年龄段的受教育者;(2)强调“有意识”,是为了将教育与其他非故意但可能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活动区分开来;(3)在“目标”前加“直接”二字,有两层含义:不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不属于特殊教育活动;教育不仅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还具有间接目标,如促进社会发展。
“教育”作为一个名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上是广义教育的含义,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
作为动词,“教育”是指教育活动进入一种行为状态。
(3)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体化的实践活动。[6]
这个角度的定义很明确:首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而不是一种偶然的、自发的活动。其次,教育是有背景条件的:它是在一定的人类社会背景下,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制约,而不是在自然状态下。第三,教育包含规范、引导、约束等语义。
教育等同于个人学习或发展的过程。朗特里将教育定义为成功学习知识、技能和正确态度的过程。单纯从社会角度定义教育,把教育曲解为一种外在的强制过程,忽略了个体的需求。而且太宽泛,几乎是生活的代名词。单纯从个体角度定义,会忽略社会要求对教育的巨大影响。
要从这个角度理解教育的定义,就必须理解两个耦合过程:一方面,根据社会要求,把个人培养成具有一定态度、技能、知识和情感的社会人;另一方面,将各种社会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内化为不同品质、需求、兴趣的个体,形成具有个性的独立的人。
顾明远。关于教育定义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1999(1).
[2]叶静,王健。教育定义的文献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3]《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版。
[4]叶澜主编:《教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6页。
[5]王守盛,查小虎,周国兴主编:《教育学新论》,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6]教育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由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制。20648.66438606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