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杨秀芝的死是不是冤枉的?告诉我原因
在《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是一个有争议的事件:是因为曹操嫉妒贤良才可以杀忠良,还是因为杨修参与了曹丕和曹植之争,所以曹操不得不杀他?或者,两个因素都有?
不管什么原因,死了都是非常错误的。
最后一种可能性是最近流行的说法。曹操恨杨修比自己聪明,更忌讳他卷入继承人之争,于是杀了他。看来杨修是个凡人。其实在历史上,曹操是一个很细腻的人。虽然他杀人如麻,但和每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打交道,是综合考虑的。至少,他会找到一个主要的理由去做这件事。
对杨修来说,造成曹操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是:曹植把杨修作为自己的挡箭牌和牺牲品。此外,杨修“知道得太多”,这也伤害了他。
曹操杀杨修真的是“禁忌”吗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很多关键情节的背后,应该总结出一些教训和智慧。在杨修问题上,罗贯中的观点是,曹操本就是一个讨厌被“理解”的人,而杨修不懂得像老虎一样陪君子,而且毫无顾忌地冒着极大的风险,只为找到自己的路。
在《演义》中,罗贯中是这样刻画曹操阴郁的性格的:他杀了吕伯奢全家,当着陈宫的面说:“我宁愿让天下人负我,也不愿教天下人负我!”当时的陈宫被他吓走了:不跑的话,早晚会死,因为他的内心世界有一瞥。曹操邀刘备煮酒谈英雄,用龙比喻其英雄品质:“龙可大可小,可升可藏:大则吐雾吐云,翻江搅海;小的话会把头埋在爪子里躲起来。提升在宇宙中翱翔,隐蔽在眼中潜伏。这个龙的东西也是随时在变的。”(据贾静本)
曹操心目中的英雄不是顶天立地的正直之人,而是足智多谋、变幻莫测的神秘人物。他希望自己不被伪装,永远猜不到他的想法。《演义》里的杨修自以为聪明,总喜欢跟在老曹的后面,剥去他的面纱,就像社戏里反派或邪公子背后的二丑,时不时指着主人的脊梁扭脸,把“那家伙”的坏心暴露给观众。当然,曹不会放过这样的恶奴。
浪漫故事中的杨修不知道真正的英雄是谁。他眼中的伟人,都是像曹植、孔融、米芾这些卖弄聪明的“鬼马”。罗贯中认为曹操和杨修都不可取,但相比之下,曹操还是能成大事的人,杨修不行,所以曹操比杨修强——这是罗贯中落笔的认识。
但浪漫是个笑话,不是历史本身的面目。浪漫故事中的杨修想自杀,而现实历史中的杨修却死得很冤。他是为了曹植而被冤杀的,更与“鸡肋”的故事无关。
杨修的家庭背景和才华。
首先看看杨修的家庭背景。杨家世是汉代名门望族,有曾祖父杨震、曾祖父宾洋、曾祖父杨慈、父亲杨彪。四世为、司徒、太尉,与袁家族并驾齐驱。杨修本人就是个神童,早熟又早熟。他年纪轻轻就出来做事,很快被曹操接掌为相府仓曹的属下兼主簿,相当于曹操身边的机要秘书,后来又被提拔为刺史主任。
总理府的官职不大,但很重要。他负责处理曹操身边大大小小的秘密,一切都要妥善处理。关于主簿的分量,这里举个例子:吕布在徐州被曹操抓住,被带上台阶时,被绳子绑得太紧。他让曹操松一松,曹操说:“老虎还得绑得紧紧的。”吕布说:“你放心,让我死之前说几句话!”曹正要答应,旁边站着的主簿王弼急忙走近说:“吕布是行家,他的部队就在附近,我们不能松口。”曹操无奈地对吕布说:“本来可以给你稍微放宽一点,可是主簿不同意。”这个细节显示了曹操对主簿的信任。
至于那些个人能力不如曹操的人,更多的是靠主簿办事。举几个《演义》中熟悉的人物:陈琳是何进的主簿,项燕是袁术的主簿,尹冠是刘备的主簿,司马朗、司马懿、贾充之父贾逵都曾是曹操的主簿。无一例外,这些人文笔好,精通业务,年轻成熟,深得信任。除了中途被杀或者换了主人的,后来都成了大官。
《杨修》是曹操的主要著作,解释了两个问题。首先,曹操认可杨修的能力和人品。同时,杨修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后备干部。有人说,杨修与袁绍、袁术有亲戚关系,所以曹操想杀他,但杨修死的时候,他的父亲杨彪还健在,的儿子杨韬没有受到牵连。曹操的媳妇也是袁绍的媳妇。与袁家关系密切并不构成曹操杀的理由,否则全家都会幸免。
杨修的工作情况如何?“恰逢其时,军中事多,修总知外而知内,一切尽说。”他的表演非常出色。
这就说明了另一个问题:杨修是一个知进退的人,他懂得看眼神,绝不是言情小说里那种轻浮、花架子的丑女形象。杨修本人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和出众的个人能力。所以在曹丕和曹植的继承人之争中,他不一定要向任何一方靠拢,将来也能保证做大官。所以他永远也不会是曹丕或者曹植的追随者。
曹操会因为杨修聪明而杀了他吗?一点也不。如果说反应迟钝,曹还用不上他。曹操的身边并不孤独,身边走来走去的也不只有一个杨修。曹操身边有很多能人,几乎都比曹操聪明。他们比曹操更擅长写文章,写对联。没有人因为比他优秀而被杀。且不说《演义》中提到的“太宽泛”“一酥”“妙言”都是野史。即使有影子,曹操也只会因为能理解领袖的意图而更喜欢杨修,因为这些东西是典型的弄臣。
至于曹操的杀人梦和杨修的丧,就更不合逻辑了。毛本《三国志》中,杨修说:“丞相不在梦中,君子在梦中!”这分明是揭发曹操,挑衅领导。以杨修的级别和地位,他绝不敢说出这样的话。“鸡肋”的故事更离谱:杨修是主簿,他比曹操更熟悉军事法规。他难道不知道扰乱军心是死罪吗?
这样普通人就知道要避免的罪,只能说是为了剧情的需要。但如果你当真,这是对杨修智商的侮辱。杨修的真实寿命是44岁。浪漫故意说他死于34岁,表明作者应该强调杨修年轻不懂事。
曹操是怎么对待不懂事的有才之人的?比如对徐淼。徐淼很能干,也很老实,但也太有个性了。他喜欢边工作边喝酒。曹操把他送到很远的地方工作,眼不见心不烦。
曹氏兄弟与杨修的关系
杨修长期在曹操身边做机密工作,力求滴水不漏。如果曹植没有连累他,他就不会死。
曹丕、曹植争夺太子的位置,都首先想到了拉拢杨修。曹植是个张扬的人,凡事主动。他对杨修的做法是写一封公开信,在文学圈造势,让杨修成为笔友,试图打动所有人。杨修离他很近。如果曹曹真认为杨修和曹植走得这么近,他就不会让杨修做主簿了,会不会让他越闹越大,越陷越深?
事实上,杨修、曹丕和曹植兄弟俩都是虚与委蛇,尽量不得罪任何一方。
杨修和曹丕也有书信往来。甚至还有一个细节:杨修曾经送给曹丕一把宝剑,是著名工匠王特美亲手打造的。曹丕很喜欢,做太子的时候经常戴。曹丕禅定后称帝,想起杨修,心情十分难过,认为他的死毫无价值,便召来王髦,赏赐他——如果杨修为了曹植的胜利,与曹丕激烈交战,但失败了,曹丕还会这样做吗?
曹丕是个睚眦必报的人,他不在乎世人怎么说。曹丕少年时曾向曹洪借钱,但曹洪很吝啬。曹丕称帝后,迅速找机会把曹洪关起来处死。幸而宗族纷纷说情,曹救了他一命。曹丕对曹植、曹彰、曹雄的攻击也很残忍。
但是,杨修真的是因为曹植而死的。
在言情中是如何表达的?书中记载,杨修为曹植准备了一些材料,称之为“答教”,有各种治国安民之道。每次曹操问曹植一些问题,曹植都会回答,曹操很惊讶。后来曹丕重金贿赂,买了曹植的《答教》给曹操看,曹操很生气。这件事很可疑。因为,当时有权势的人手头都有这种东西,是秘书做的,相当于现在给领导看的材料。就算曹植需要“答教”,也不值得他去写。即使是杨修写的,他也不会蠢到把它送给曹植。所以,即使这些事情真的发生了,也可能只是被陷害。而且,就算曹丕真的把曹植的答案带给了曹操,曹操也不可能这么生气,因为大家的知识和水平都是通过学习掌握的。有没有深谋远虑的?
历史上的曹植是一个诗文俱佳,但政治品格不佳的人。陷害杨修的人最有可能是曹植本人。曹植为了争得一席之地,与杨修交好,并设法阻止了杨修的退路。怎么屏蔽?是故意泄露杨修和他的私人交往。在曹操因其傲慢无礼而消灭曹操后,曹操继续主动与杨修交往,杨修无法拒绝他。曹植的所作所为,就像一个患了恶性传染病的病人,故意把病传给别人。曹植被冷落后,继续用这些非常没有男子汉气概的动作把很多人拖下水。正是通过这种报复,曹植从曹丕身上剥离了很多智者,让所有人都认为曹丕无能,不宽容。
历史上,杨修被杀的真实时间是建安二十四年。当时曹植已经靠边站了,被赶去临淄封地住下。此外,杨修并没有像《演义》中那样与刘备争夺汉中而死,而是在曹操率军救援樊城的途中被处死。关于曹操杀死杨修的直接原因,曹操后来给杨彪写了一封信表示哀悼。信中的意思是:杨修违反了军纪,不服从我的行军规则,军队执法如山,必须杀了他。
在部队借口杀人很方便,可以绕过司法程序。
杨修死后一百天,曹操也死了。可见,曹操杀杨修的一个原因是,杨修被世人认为与曹植有联系,曹操想帮助曹丕消除可能的隐患;还有一个原因是,杨修有很多关于曹石的秘密,可能会影响到日后曹丕星的“周武王之事”,所以被曹操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