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简历
1988年6月获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导师为著名徽学专家张海鹏教授。
65438+1996年6月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导师为著名教育史专家李教授。
1999年6月至2006年6月5438+0日在南京大学从事历史学博士后研究。
1996被评为副教授,
1999晋升为教授。历史学硕士,教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
研究领域和方向
明清史;徽学;中国古代教育史
主持并参与科研项目。
1.徽州文化研究徽州教育,1999国家社科基金子项目,安徽省社科重大项目子项目,项目批准号:99BZS028;
2.明清徽州区域教育发展研究,1999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第26批;
3.明清时期商业经济发展与教育变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计划第一批研究项目2001,项目批准号01ja 880026;;
4.明清徽商与徽州区域教育发展研究,2001—2002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ahsk 01-02d 024;
5.2002年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计划《明清徽州区域教育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FAB 011457;
6.明清商人书院研究:聚焦徽商,2002年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2002jw067zd。
7.明清时期的商业经济发展与教育变迁,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3CZS003;
8.明清徽州家庭教育研究,2005年省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2005sk067zd。
9.安徽通史与明代卷,安徽省2003-200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AHSK03-04D067。
10.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005年,项目编号:NCET-05-0561。
11.明清徽商侨居子女教育研究,2005-2006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号AHSK05-06D031。(主要参与者)
(1)徽商与市场整合,2001,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
(2)徽州文化系列光盘版,十五重点电子出版物;
(3)国家教育九五重点项目《中国区域教育发展史研究》;
④教育部九五项目《徽商与徽州文化》;
⑤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国家社科“九五”项目;
⑥“十五”重点图书《徽商发展史》;
⑦清代徽商系列资料,国家清史编纂项目,项目编号:200510121003003。1.1991获安徽师范大学“三育原理”称号;
2.1996获安徽省“95教皮奖”优秀教师称号;
3.1997获得华东师范大学首届“华为”优秀博士生称号;
4.2000年被授予“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研究员”称号;
5.1999 2003年入选安徽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名单,200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6.2004年获安徽省模范教师称号;
7.2007年获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8.合著《徽商研究》获1998第四届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全国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1999第一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等奖;
9.独著《传统文化与徽商心理变迁》获安徽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
10.合著《徽商与商业文化》(第二作者)获安徽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
11.独立著作《明清徽商与徽州教育》2003年获安徽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2.合著《区域教育历史研究》,2004年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3.合作的《中国古代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获2005年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4.个人专著《明代中后期心学在徽州的传播及其原因分析》2005年获安徽省第七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论文和论著1。朱元璋与明初国子监,社会学家1986,第2期。
2.研究封建社会史必须重视对帝王人格心理的分析,《社会科学家》第5期,1988。
3.《论徽商对土地的资金流动特点及规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1988。
4.《论明清封建政治势力对徽商的压制和打击》,《徽州社会科学》第2期,1988。
5.关于徽商资本流向故土问题,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1989号。10.
6.《论朱元璋的刑罚思想》,《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1991。
7.《论朱元璋的立法思想》,《江西社会科学》第5期,1990。
8.论朱元璋的立法、普法与执法,《学术圈》第3期,1991。
9.《清代科举制度探析》,《社会科学家》第3期,1993。
10.《明清徽州粮商论》,《江准论坛》(人大明清史复印),第4期,1993。
11.熊廷弼,明末边防专家,军事史第4期1994。
12.徽商的奢侈消费与心理分析,《历史档案》第4期,1995。
13.明清徽商与木材贸易,《清史研究》第2期,1996。
14.明清徽州书院的官学化与科举化,《北京历史研究》,第6期,2001。
15.《清代汉口徽商与紫阳书院》,载《清史研究》第2期,北京,2002年。
16.《儒学与伽师的融合》,上海学术月刊,第6期,2001。
16.《明清徽州的书屋、文会及其教育功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7.传统文化与徽商心理变迁,上海学术月刊1999号。10.
18.《论徽州书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2期,上海。
19.清代徽州书院的教学与管理特色,《北京清史研究》1999,第3期..
20.从族谱和商籍看明清徽州的商科教育,北京《中国文化研究》第3期,1998。
21.明清徽商与儒家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3期,上海1997。
22.新发现的《制茶节录》,北京历史档案馆3号,1999。
23.《论徽商对家乡士人科举的支持与资助》,北京历史档案馆第2期,2001。
24.《徽商的路线观》,北京历史档案馆2号,1997。
25.徽商的店铺文化、柜台艺术与广告促销活动,(台北)《孔孟月刊》第36卷第9期(1998年5月)。
26.徽商的商业人才观,(台北)《孔孟月刊》第36卷第65438期+02期(第65438期+0998年8月)。
27.徽商消费行为与心理分析,(台北)《中国文化月刊》,7月1998。
28.《徽州书院与徽州学术思想的演变》,安徽省学会,第6期,1998。
30.“激进”言论与“保守”行为,《广西社会科学家》,第6+0998期。
31.论徽商的竞争策略,(台北)《孔孟月刊》第37卷第13期(1998,11)。
32.《明清徽州的养成教育》,《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33.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原因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20065438。
34.《论宋元时期的徽州教育》,《安徽史》第1期,2001。
35.心学在明代中后期徽州的传播及其原因,《学术月刊》2004年第5期。
36.《徽商与徽州学术思想》,《历史档案》2005年第2期。
37.郑玉教育思想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2005;
38.《明清徽商妻女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05年第3期;
39.《明代安徽书院的数量、分布特点及原因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06年第4期。
作品类别
1.中国十大商业集团(参评),黄山书店,1993版;
2.《徽商研究》(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65438+2月版;(获安徽省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优秀成果三等奖)
3.徽商与商业文化(第二作者),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11版;
4.《明清徽商与徽州教育》(单行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版;
5.《徽州文化全集——徽州教育》(单行本),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6.《谈徽商》(主编),中国工商业联合会出版社,2006年6月。
7.《中国考试史资料选编》(合编),黄山书店,8月1992(元明清,获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8.《中国考试制度史》(合著),黄山书店,2月版1995(明清部分,获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9.《中国历史事件经典》(编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