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浮雕砖在古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汉画像石是丰富而有特色的秦汉史料。艺术家用刀而不是笔在坚硬的石头表面创造出许多美丽的图像,这些图像被用作建筑构件来建造和装饰坟墓和石墓。在中国发现了成千上万的汉画像石。据记载,画像石萌芽于西汉赵、宣时期,发展于时期,东汉时期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在鲁豫陕川及其周边地区。

人像砖,顾名思义,就是描绘或印有人像图案的砖。一般认为它始于战国末期,盛于汉代,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它是起源于战国晚期出现的“雕壁”壁画艺术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从秦汉到西汉初期,多用于装饰宫殿、厅堂的台阶。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壁。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风格特征

西汉晚期的画像石以山东沂水宝寨山的凤凰石刻和山东汶上的鲁公饭堂画像为代表。辛莽时期,以河南唐河冯君如石墓为代表,墓中雕刻了30多幅画像,描绘了现实生活和奇怪的动物。东汉初年画像石的代表作品有山东长清小棠石庙和南舞阳石阙画像石。东汉末年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乌石寺最为著名。汉代盛行的画像石是一种特殊的浮雕形式:以刀代笔,或男刻,或女刻,或两者兼而有之,还有一种浮雕形式,或浮雕与雕刻相结合,可谓雕中有画,画中有雕。画像石通常用作建筑装饰,镶嵌在祠堂、墓葬中,更重要的是墓中门侧的砖房。画像石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反映庄园、车商、聚会、宴饮、战争、乐舞、杂剧、作坊、狩猎和体力劳动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现实生活场景,也有描绘鸟、兽、鱼、虫、日、月、星、花、山、植被和各种建筑等自然景物的图形和装饰图案。风格简约厚重,苍劲秀丽。汉代画像石对研究汉代建筑、雕塑和绘画具有重要价值。作为一种雕塑艺术形式,它们继承了先秦的青铜艺术,开创了晋南北朝雕塑艺术的先河。

画像石发展了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术,成为一种雕刻作品。这种雕刻和绘制的浮雕比用墨水画的壁画更持久,给人以立体感。画像石是研究汉代建筑、生活、风俗和观念的高价值艺术品。

人像砖主要是用木模冲压后烧制而成,有的是在砖上雕刻装饰图案。外形分为大空心砖和实心砖两大类。画面的形式有浅浮雕、凹雕线和凸雕线。其中一些被涂上了红色、绿色和白色,但大多数在出土时已经剥落。大部分人像砖都是一砖一图,有的是上下两图。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砻谷、酿酒、盐井、桑葚放牧等。,那些描绘社会风俗的,比如灯红酒绿,杂技,舞蹈,童话,比如西王母,月宫,还有那些表现统治阶级旅行的。雕塑家之美,在于创作者在各种活动中,准确地抓住了物体最有特点、最生动、最美好的瞬间,把复杂的切掉,简化了,以表象为精神。在一幅粗糙的整体图像中,运用了各种造型手法,如负线雕刻、正线雕刻、浮雕平面雕刻、浅浮雕等,对湍流的瞬态进行了精彩的集中表现。飞扬流动的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和蓬勃的力量与速度,难得的萎靡或呆滞。个别小砖的精致程度虽不及大型方砖,但却给人一种深沉的英气,让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后人在赞叹的同时也很难真正超越。画像石和画像砖虽然笨重笨拙,却体现了秦汉艺术的豁达和瑰丽,那种蓬勃的生命力,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世所不能及的。

全国各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画像石和画像砖,它们都是在秦汉重葬的氛围下产生的。发现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域、鲁南西部、河南南阳、四川岷江流域,以及河北、安徽、江苏北部,都是当时的富庶城镇。出土画像砖最多的是东汉时期,盛行于中原、西南、江南的广大地区,尤其是河南、四川两省。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历史性质不仅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研究汉代经济生活、法律法规、风俗习惯、艺术思想等不可多得的图像资料。因此,发掘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的历史价值是一项重要内容。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研究中国画的学者,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专门的中国画学。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对汉画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