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名称的最早由来
福建省福州市是其所辖的一个县,素有“千岛礁县”之称,是著名的渔业基地。位于省东部海域,由128个岛屿组成,主要是海坛岛。面积3.6975平方公里,人口32.46万。县府驻郯城镇。唐代为牧场,清代设平潭堂。平潭县成立于1912年。海坛岛面积323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一大岛,也是中国第五大岛。因远看似祭坛,故名“海坛”,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所在地。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江湖游侠的隐居之地。唐朝是马场,宋朝末代皇帝逃到这里。明清抗日战争和抗日解放战争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留下了丰富的古今战例。它的形成属于陆连岛的性质。地形以花岗岩丘陵为主,分布在北部、南部和西部,中间是一大片海洋平原。东海岸悬崖曲折,海湾和暗礁众多;西海岸泥沙丰富,有利于围垦。中国中南部的三十六窖湖,一个古老的泻湖,现在有利于灌溉。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是福建省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之一。全年≥8级大风达107天,是全省大风区之一。附近海域风浪极大,夏秋季节经常遭受台风袭击。20世纪50年代以前,全岛沙尘暴灾害严重。自从防风林带建成后,沙尘暴灾害被制止了。耕地以旱地为主,种植红薯、花生等旱作。盛产大黄鱼、带鱼、鱿鱼、凤尾鱼、凤尾鱼、虾、梭子蟹等。,产量居全省第二。主要渔场在牛山岛附近。水产养殖以贻贝和鲈鱼闻名。水产品加工是最发达的产业。工艺品贝雕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平潭盛产优质玻璃砂,主要供福州玻璃工业需要。竹峪口是国家标准检验的唯一砂产地。该县利用潮汐水资源建成了福建省1潮汐电站。平潭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海域,福州市东南部海域,东临台湾省海峡,西濒海坛海峡,南接日南岛,北邻百泉群岛。由126个岛屿和近千个礁石组成,主岛海坛岛是中国第五大岛。地理坐标为北纬25° 16′-25° 44′,东经119° 32′-120° 10′。陆地面积371.1 km2,海域面积2164 km2。2003年末,户籍人口386654.38+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200人。说闽东福州话。县人民政府驻郯城镇,全县辖7镇8乡:郯城镇、苏澳镇、刘水镇、澳前镇、北厝镇、平原镇、澳东镇、柏青乡、屿头乡、大连乡、芦洋乡、重楼乡、东洞乡、兰城乡、南海乡。* * *有200个居委会和行政村。平潭县简称兰。因主岛海坛岛有一块平坦的巨石,俗称“平潭”,故古称海坛。唐代为马场,宋初设牧马监,属福清县。清康熙十九年(1680),福清县海口东城援建镇改为海坛镇;二十二年(1683),镇迁至平潭(今郯城);雍正八年(1730),设立县丞;嘉庆三年(1798),平潭堂成立。民国元年(1912)平潭县所在地,其后为东东路、闽海路。1949年5月5日,平潭游击队解放县城,成立县人民政府。他们于7月撤离,配合解放军于65438年9月6日收复平潭。1950属于闽侯区,1956属于晋江区,1959属于闽侯区(闽侯区于1971更名为莆田区)。从1983开始就归福州管辖。民国25年(1936),分三区。民国33年,撤销地区部,设乡镇。民国35年,分为郯城、苏澳镇和中正、龙泉、中新、郯南、复兴镇。1958实行人民公社,1961实行12,1983实行14。1984,真正的行政机构分离,公社分别改为乡(镇)。* * *原3个镇12个乡,后2个乡相继改镇,设5个镇10个乡:潭城镇、苏澳镇、刘水镇、澳前镇、北厝镇、屿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