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盖古镇的历史

清光绪《永川县志·土地山川》记载:“松子灌溉,镇也英雄。出差多,汛期有池塘查处小偷。又称东岳坨,深数十尺,石刻‘澄江’四字(郡守陈之书)。陀北岸,有一条小溪注入其中。东岳坨以前叫哑灌,水最险恶,船民不敢出声,故名。河边矗立着巨大的石头,形状像青蛙。涨潮到青蛙口,没有船敢上,不敢下。过了此处,便是大吉滩滩,河水流到那里,便入了江津。”松滋灌溉因我国松滋山和灌溉水而得名。

松盖镇始建,无史料记载可考。据《清嘉庆四川志》记载,南宋(本名绍南,与苏东坡、张并称为当代注释“三杰”)因遭陷害而遭贬谪,其妻在此设馆任教。据了解,当时松水有一个镇。清乾隆《永川县志》中描述的“向家九里”中的“松子里”指的就是这个地方。明万历年间知县徐登德的碑文中记载的松盖玉帝观知县曾迁此。《清光绪永川县志》记载,清顺治十八年(1661),知县赵也在此设县治理,邀其流亡。康熙四年(1665),县衙迁回县城;清乾隆十二年(1747),这里有将军衙门,有像县城一样的城隍庙。清光绪十八年(1892)设总经理。民国初年,这里被命名为松水厂。22年(1933)命名为松灌乡。民国24年,定名为松水连宝。民国27年,新生活运动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在此设立纺织实验区,命名为松水实验乡,厂乡一体,厂长兼乡长。29年命名为松水镇,直至永川县解放。解放初,镇人民政府成立。1951年,镇内农村部分划出,建立松江乡。1953,松江乡分为松江乡和新华乡。1956年,两乡合并成为松江乡。1958,乡镇合并,建镇江公社。1963镇和社区分开了。1978并入松灌公社。1980分为松水镇和松水公社。1983松灌公社改为乡镇。从1986开始,乡镇合并建松灌镇,从1992开始,都归何埂区。1992 10“撤区并乡建镇”,松水镇与聚美乡合并,组成松水镇,隶属永川市。1994 65438+10月恢复聚美乡。2003年6月,聚美镇撤销,聚美镇的宝生、玉岭、渔三个行政村划归松水镇。

历史上,松水是永川、荣昌、隆昌、泸州、铜梁、大足、内江等地商人来重庆交通、经商的枢纽。水路上有上、中、下三个码头,河上来往船只络绎不绝。陆路交通的主要方式是商队。每天有近千匹马和骡子从各县运到这里,在老街上熙熙攘攘,一望无际。马房这种为商队服务的行业也应运而生,兴盛时达到20多家。随着高速公路的建成,马棚逐渐下降,直到1978,最后一个马棚关闭。松水人口超过50,000,水路繁忙,商业众多,市场繁荣。所以有“白天千人牵手,晚上万家灯火”的说法。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总会”所属的新生活妇女指导委员会,曾将松水定为实验乡——纺织实验区,设立“新运动纺织厂”和农场。新生活女性指导委员会主席宋美龄亲临松水。镇上有十里青石板路,松水老街曲折。漫步其间,依然能感受到淳朴的浓郁魅力。它的老街总长度约十里,居重庆古镇之首。这里有一批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四合院、雕花楼、吊脚楼、古县衙、皇家皇帝祠堂——罗家祠堂、大师墓、陈共炎等。龙舟赛、龙灯、腰鼓、金钱枪等民俗表演也独具特色。

目前,松水古镇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景区,但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古朴建筑,部分建筑根据考证和仿古进行了修缮或修建。除了古镇古朴的民风,古镇内的罗家祠堂、陈嘉大院、永川县衙都是值得一看的单位。

骆家祠堂和宗祠按原貌进行了部分修缮,外面的戏台和观众席都是近代重建的。祠堂现在由罗家的孙子们管理。据说每年清明节,骆家都会在这里举行骆氏宗亲会,祭奠祖先。在祠堂里,有从罗氏始祖到十六世的祖先的英灵。据介绍,罗家祠堂还在完善中。

陈嘉庭院是一个原始的四合院。据了解,这里是著名影星陈冲的祖居,院子里有一个陈列室供游客观赏。

永川县衙是近代建筑群,因为考证出古代永川县衙就在这里,近代人模仿古代建筑,修建了古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