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颜之推和王统是如何统一佛、道、儒的?
隋代儒学是在统治者极力宣传儒学的良好氛围中发展起来的,这与统治者的推行是分不开的。隋朝国运虽短,但隋朝统治者前有温蒂,后有杨迪,他们都崇尚儒学,为儒学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文帝称帝后,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法宝。他把“礼”视为治国的法宝。文帝在强调“礼”的同时,也宣扬仁义。他也非常重视孝道,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同时,他崇尚礼乐,移风易俗,充分体现了他的儒家思想。
除了理论上的肯定,文帝大兴儒学还做了许多实际工作:
◎设立教授儒学的学校,号召全国学习儒家经典:建国之初,文帝大力组织教育事业,教授和学习儒家经典。国家设置国学、国子监和四学,地方上从州县到乡镇、社团也有学校。文帝经常视察学校,亲自听讲座,并实施一些奖励政策。黄凯九年,他告诉世人,他要在全国营造一种学习儒家经典的氛围。可见,学习和教授儒家经典已经蔚然成风。
◎整理儒家经典:
《隋书经籍志》记载,汉武帝在位第三年,曾派遣使者去寻找现存的儒家经典。为了保存这些经典,收集零散的儒家经典对于儒学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重用四面八方的儒生:
隋朝统一后,文帝曾向天下发布诏书,召集四面八方的儒生,并给予高度重视。许多儒生去北京朝圣。文帝特别重视有儒家思想的官员。统治集团的大量官员都是儒家,可见文帝复兴儒家的意图。
◎统治者对佛道也采取了积极扶持和利用的政策,使得儒释道有了一定的交融:杨帝试图复兴儒学,但同时也不忘兼顾佛道。隋朝统治者在意识形态上一直持一种兼容并包的态度。儒释道都是统治者提倡的,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
颜之推、王通思想——儒释道一体化趋势的先行者:文帝、杨帝时期举行儒释道之争,三教冲突以儒道合反佛为主,缓和了儒道冲突。因为儒道两家都是中国本土文化,有着相同的文化基础,在中原存在了几千年,而佛教是外来文化,它的盛行让儒道两家的传统心理难以承受。再加上当时的僧人执着,不妥协儒家伦理,仍然坚定不移地遵守佛教不拜亲属的规矩,使得儒家以不忠孝、叛亲为由抨击佛教。但是,为了建立统一稳定的封建政权,必须妥善处理好三教之间的关系。此时,颜之推、王通挺身而出,为佛教辩护,辅佐佛教入儒,提出了儒释道合一的主张。
◎颜之推的援佛入儒思想?
颜之推战后多次被俘,后被文帝封为学士。隋代,他完成了《颜氏家训》,为儒家伦理的重建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颜氏家训》全书七卷二十篇。儒家思想是其核心思想。除了教育严家后代,按照古代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言,整理家族关系主要是与儒家伦理和玄学作斗争。主基调是对玄学的批判,但不可能排斥佛道的影响,不自觉地吸收佛道的思想。
颜之推赞赏儒学普及众生、教人向善的作用,也看到儒学不像佛教那样全面分析人的思想感情。颜之推虽然不相信道家的神仙学说,但也没有全盘否定。他认为“神仙之术不能完全证伪”。他虽然没有把儒道两家完美地结合起来,但按照自己的思维结构,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创造了一种把佛道两家可用的思想加入儒家的学习方法,为后世学派树立了榜样。
◎王通的“三教可以合一”思想?
王通和统治者一样,认为只有儒家才能肩负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他出身于儒家家庭,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一直在精研儒家思想。但鉴于佛道学说的诸多可取之处,他坦言佛道有各自独立的存在价值。他一方面承认三教独立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又坚持儒家的立场,为儒家真正融合吸收佛道思想,重振雄风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
与当时一些儒家灭佛灭道、兴儒的主张不同,王通强烈反对一些废佛废道的主张,认为三教兴盛、国家灭亡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具体来说,在对待佛教时,由于是“西方之教”,基本思想不符合中国儒家的礼乐体系,需要修改后才能实施。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太贪婪,不能成为整个国家的指导思想,只能在克制人欲的基础上取其所长,为儒家服务。用佛道之长补儒家之短。在儒学的基础上统一三教,除其弊,构成统一的思想体系,并把严的三教合一思想概括为“三教可以统一”的命题,说明儒释道三家可以取长补短。
颜之推和王通在当时确实有着广阔的视野,他们的理论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隋朝虽然短暂,未能及时完成统一儒学的使命,但为最终统一南北经学,最终融合儒释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