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妹的处女史
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毛泽东的父亲对他非常严格,但在严格的背后是深深的爱。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出生于1870。当时他的父亲毛恩普希望他的家业在儿子手里兴旺发达,于是给他取名“宜昌”。他也希望孩子顺利成长,一切顺利,所以把“顺生”作为儿子的字。
毛恩普原本有15亩地,他越借越多,但土地一点也没增加。反而家里的地被典当出去了,家里越来越困难。
因此,毛恩普希望毛顺生能尽快执掌大权。他65,438+00岁时,娶了一个比他大三岁的童养媳文。15岁时,他和妻子正式“圆房”。在毛顺生17岁的时候,毛恩普把所有的财产都给了他,让他成家立业。
毛顺生掌权后,每天早上都在地里干活。除了种地,他还喂猪喂牛,上山砍柴,撒网打鱼。但即使他每天努力工作,家里的情况也没有改善。
1893和1896年,文先后为毛顺生生下儿子和毛泽民。他觉得这已经不可能了。他遇到从家里出去当兵的人,回来后都过得不错。他也决定去当兵,于是把妻儿送回娘家,自己出去参加湘军。
1901左右,在外当兵多年的毛顺生回到了韶山冲,然后接回了寄养在父母家的妻儿。这些年在国外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也锻炼了他的勇敢精神。他还还清了债务,用当兵攒下的钱赎回了土地。
到1904左右,毛顺生已经拥有15亩土地,每年可以收60吨粮食。除了在家里消耗的35吨,他还有25吨。他把多余的米磨成亮晶晶的米,然后拿起来在市场上卖。磨碎的米糠被用来喂养架子猪。架子猪长大了,就赶到市场上去卖,他家的生意很快就越做越大。
生意做起来后,毛顺生也开始发行自己的股票“毛顺义堂”,收取邻居的余钱,以求增值;如果是发给用人单位使用,可以作为工资,可以临时代替白银;发给生意上的同事,就变成了存款,或者说物有所值。
随着家族企业的日益壮大,毛顺生经常要雇佣长工或短工,但他也没让儿子闲着。毛泽东曾经回忆说,他6岁的时候被要求去地里干活。但年轻的毛泽东非常喜欢读书,毛顺生认为读书会影响工作,因此父子俩经常发生矛盾。
有一天中午毛泽东没有回去吃午饭。毛顺生出去找他,发现他在一座古墓旁看书。他很生气,对儿子说:“你真的被这本破书附身了吗?你就这么无视你爸爸的话吗?”
然而,毛泽东说他已经挑了十五担肥肉,他直到完成工作才开始阅读。毛顺生去实地看了,发现是真的,就不再说他了。
毛泽东9岁时,毛顺生终于决定送他去私立学校学习。据说他为了一片山林和人发生了纠纷,明明有权利,却说不出来。对方读了很多书,引用经典。结果,不合理的被说成是对的。结果山林最后都判给了别人,于是经济情况好转后送儿子上学,希望他以后能自己打拼。
1904年,毛顺生利用表弟毛菊生生活困难,低价买下了他的7亩水田。文和极力反对,他却说:“自然是我用钱买田,他卖我买。这跟兄弟不兄弟没关系。”这让毛泽东非常反感。他觉得父亲只关心赚钱,不管兄弟情。
毛泽东13岁的时候,父子之间再次爆发了一场大冲突。有一次,毛顺生家里有许多客人,但他在客人面前骂毛泽东懒惰和无用,这使毛泽东非常生气。他骂了父亲一顿,然后跑出了房子。毛顺生一边追一边继续骂。毛泽东根本不听,跑向池塘。
面对咄咄逼人的父亲,毛泽东说,如果他再靠近一步,他就跳进池塘。这吓倒了毛顺生,但他坚持要毛泽东磕头道歉。毛泽东说,如果他保证不打自己,他可以单腿磕头,战争就结束了。
然而,毛顺生继续让毛泽东去私立学校。虽然花了很多钱,但他仍然坚持,作为一个父亲,他仍然深爱着他的儿子,尽管他的出发点与毛泽东不同。
但随着毛泽东年龄越来越大,越来越叛逆,毛顺生觉得早点结婚会好很多,于是在14岁的时候,毛顺生决定替他嫁给罗氏。他的意图很明确,那就是要拴住毛泽东的心。
但是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从来没有。我觉得她不是我老婆,那时候我几乎没想过她。”罗氏20岁嫁入毛家后病死。
毛顺生不顾毛泽东的意愿为其包办婚姻是错误的,但其父为儿子选择一个合适、强势、以家务为重的儿媳妇,以期家业兴旺,天伦之乐,仍是难能可贵的。
在16岁的时候,毛顺生和哥哥毛怀林达成协议,让儿子在离韶山70多里的湘潭市一家米店当学徒。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因为他是靠自己做生意发家的,这样他的儿子就可以去米店学习如何做生意,他回来也可以保住这个家业。
但是毛泽东想继续他的研究。他找到他的叔叔文、文、堂弟王、毛鲁忠和他的母亲文帮他说话。毛顺创造了“一个人的军队”,他不得不同意儿子的要求。
1910年,毛泽东终于如愿以偿。他想离开韶山,去湘乡的东山学校。为了显示自己的抱负,他改写了日本改革家西乡隆盛为父亲写的一首诗:
临走时,毛顺生带着家人来为毛泽东送行。他的母亲文对他说:“三伢子,你带包装好的辣椒来了吗?这是你第一次出城。不要在外面吃冷食,注意添衣!”
毛顺生还对儿子说:“石三,你应该在外面吃一顿饱饭。钱用完了就写信给我,我会寄过去的。”
毛泽东感慨地说,“爸,妈,墨元把我送走了。我要走了。”
就在几步远的地方,帮毛泽东收拾行李的毛泽民拉着他的裙子对他说:“哥哥,爸爸哭了!”
毛泽东慢慢转过身来,发现父亲的脸上滴着泪水,眼睛湿润了。他跑回来,给父亲跪下,又磕头三次,说:“爸爸放心,我一定不负众望……”
从那以后,毛泽东长期在外,很少回家,不仅回避与父亲的矛盾,也思念父母和家乡。他经常写信给他的父亲,当他刚开始工作时,他经常寄钱和药回家。
10月5日,的母亲文在韶山逝世,享年53岁。他母亲去世时,毛泽东不在他身边。他带着弟弟毛泽覃回家时,母亲已经在棺材里躺了两天了。
妻子的去世对毛顺生打击很大。他年纪大了,所以毛泽东带他父亲去长沙住了一段时间。紧张的父子关系早已烟消云散,毛顺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为了驱逐湖南军阀张,毛泽东率领请愿团进京。但他走后不久,毛顺生患急性伤寒,于1920年6月23日去世,享年50岁。
毛泽东在京从事革命活动,无法脱身回去吊唁父亲。他直到七月才回到长沙,那时他的父亲已经下葬半年了。他祭拜了父亲的灵柩,为没能讨回自己的孝心而深感愧疚。
他对弟弟毛泽民和弟媳王淑兰说:“你们照顾父母的一切事务,尤其是我父亲去世后。后来才知道他老人家死于伤寒,棺材是从唐家借来的。你要操心,我却没有尽到责任!”
韶山有一座“韶路桥”,建于1919年上半年,韶山嘴石崖上立着一座长1 m、宽0.6 m的“韶路桥碑”,记载了当时捐资修桥的7个集体和8个个人,其中毛顺生捐了4块银洋,是个人的。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带着对故乡和长眠于酒泉的父母的怀念,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第二天早上,他来到父母合葬的坟前祭祀。他深情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父亲得了伤寒,我母亲脖子上挂着包,戴着眼睛。没有一个是不治之症,但都过早死亡。如果是现在,他们就不会死。”
然后他恭恭敬敬地在父母的坟前放上一个用柏树和松枝编成的花圈,深情地说:“前辈辛苦了,后人幸福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回来的路上,毛泽东对随行的罗瑞卿说:“我们* * *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鬼神,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是我们的父母生了我们,教育了我们的党、同志、朋友。我下次再来,看看他们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