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的发源地在哪里?

唢呐的发源地是波斯和阿拉伯。甚至唢呐的名字也是古波斯Surnā的音译。

唢呐在3世纪出现在中国,演奏唢呐的形象见于新疆拜城基齐尔石窟第38窟的艺妓音乐壁画中。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期,就传到了中国的中原地区。

唢呐被翻译成唢呐、平纳、苏尔奈、唢呐、唢呐等名称。

扩展数据:

唢呐,木锥管上有八个孔(前七个,后一个)。管的上端装有一根细铜管,铜管上套有一个双弹簧的簧片哨,木管的上端装有一个铜制的碗状扬声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声与鼓声的过响相同,第八孔声与第一孔声的过响相同。

唢呐史料在明代开始出现。明代后期,唢呐在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于伴奏唱腔和演奏切牌。在以传统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乐器。清代,唢呐被称为“苏尔奈”,被编入宫廷的《归部曲》。如今,唢呐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广泛使用的乐器之一。

中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网-唢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