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叛军有什么?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乡村破产,压迫剥削加剧,陕西干旱,百姓无法生活。崇祯元年七月,王佳音、刘洋、无染泥在陕西府谷等地高举第一面义旗,全陕西响应。崇祯元年至三年,、张、李自成先后起兵,陕西起义军100余人。数千名官军边兵因军饷不足而哗变,也加入了叛军,成为中坚力量。此时叛军自发盲目作战。明朝廷命令三边都督杨鹤采取“抑抚并举,以抚为主”的策略。但明朝朝廷无力养活大量饥民,那些已经安慰过他们的人又开始起来了。杨鹤为此锒铛入狱,洪承畴跟随陕西巡抚,改用“先抑后抚,先抚后抚”的方针,集中兵力进攻陕西义军。各部义军相继东移,四六年间,活动中心移至山西。战斗也从极度分散,各自为战发展为相对集中,相互应对。、张、李自成、罗汝才等部二十余万人,自称三十六营,一度攻破大宁、西州、泽州、寿阳等城。六年冬,高迎祥等二十四个营六千五百四十三万八千余人,突破官军重围,转战豫西、楚北,以云阳为中心,师团穿插于豫、楚、川、陕之间,利用官军分兵死守地盘,互不配合的弱点,进行游击机动作战。为了改变“异军突起,互相观望”的被动局面,明廷在七年间改为“集中兵力,全面围剿”的方针,以陈奇瑜为五省总督,统一指挥陕、晋、豫、川、湖广官军,从四面八方进行合击,企图一举歼灭全部叛军。叛军纷纷转入汉中,围剿失败。明思宗朱由检退出陈奇瑜,接替洪承畴出任五省总督。当它动员忠臣进入陕西,重新组织攻城时,除了李自成仍坚持从陕西转战甘肃外,其他各部再次转向河南。洪承畴带领主力追到关外。八月初,起义军分三路进入:一路西返陕西,一路北入山西,一路东进凤阳(见凤阳之战),烧皇陵。洪承畴军三月到河南时,起义军大部分集中在陕西。洪承畴匆匆赶回山海关。李自成在宁州、镇宁歼灭官军,兵败咸阳,直逼Xi安。、张、等被官军牵制,三进河南。明廷意识到在义军机动作战的形势下,全面围剿不可能成功,转而采取分区负责,重点进攻的方针。以卢象升为五省总督,专司中原;洪承畴专攻西北,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当年冬、九年春,、张在豫接连失败,部队损失过半,残部退回陕西。此时,李自成在兴平等地也多次失利。明朝廷为加强在陕西的攻势,令孙传庭攻汉中高、张诸部,令洪承畴攻陕北李自成等部。七月,高迎祥被俘,杀于全镇(今陕西周至),余归李自成。至此,清军入关,破昌平等16城。朱由检派遣卢象升率军前往帮助,从而减轻了中原的压力。张乘机收复,联合罗汝才等部二十余万人,沿江东移,分散活动于、霍山一带。10年后,朱由检任命熊文灿为五省宰相,加派1200皇军,组织新一轮围剿。李自成进军四川,一度攻破十余城,但十一年回陕时,在洮河遭到洪承畴、孙传庭军队袭击,大败周敏。与此同时,张在宛被的第五军击败,负伤退守故城。熊文灿于是改围剿为招抚。刘国能、、张、罗汝才,先后降明或定明。李自成率领残部在川陕交界山区活动,农民起义陷入低潮。九月,清军兵分两路进边疆,京城戒严,洪承畴、孙传庭领兵入驻,西北官军减少。十二年,张、、罗汝才、等。一次又一次崛起,打败房县、保康,歼灭罗后山左良玉军。朱由检杀了熊文灿,派兵部尚书杨嗣昌去镇压军阀。十三年年初,罗汝才在湘攸坪大败官军,但不久又与张先后被玛瑙山、夔州击败,被迫转战四川。杨嗣昌率主力追击入川。李自成于11月乘机进入河南,迅速发展到数万人。从农民军开始到此时,上级官军一直处于战略进攻地位,而农民军则处于反围剿求生存的地位。各部互相配合,寻找空隙和薄弱点进行攻击,以调动疲惫的敌人,在有利时机形成战役和战斗的局部优势,出其不意地削弱敌人,在战斗中保存和发展自己。经过13年的游击机动作战,逐渐集中,到13年底,合并成以李自成、张、罗汝才为首的几支农民军。在战争实践的反复沉浮中,逐渐走向成熟。尤其是李自成,吸收了知识分子的意见,开始实施“行义得民心”和“据河洛取天下”的策略。政治上实行“白粮”、“保民”、“买卖平”政策,大力开展瓦解敌军的宣传工作,形成“全民附贼不附兵”的局面,军事上实行机动作战,开始对盲军的战略要点进行机动攻击。十四年初,洛阳被攻陷。张、罗联军在四川开县黄陵大败官军,以一夜三百里的速度摆脱官军追击。二月,他们回到楚国,攻打襄阳(见襄阳之战),杨嗣昌自杀。罗汝才因为意见不合离开了李百成。张军在信阳战败,转往安徽。十四到十六年间,李自成三次攻开封(见开封之战),五次歼灭官军主力,攻襄阳。汝州之战,歼灭孙传庭主力:突破潼关,进入安,占领秦、甘全境和山西西山地区,收编大部分三边官军。此时,张也已攻占汉阳和武昌。战略形势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民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17世纪初,李自成在Xi安建立大顺政权后,进军北京。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傅玄、莒西相继失陷,被逼至京师城下。17日,官军三个营首先陷落。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19日,帝都被攻破,朱由检上吊自杀。明朝的统治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同年八月,张又攻陷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
李自成入京后,面临着如何消灭明朝残余势力的局面,其中最强的是盘踞山海关的宁远大将军吴三桂。吴三桂本该投降大顺。4月初,他突然听说大顺军在北京逮捕了大臣明勋琦,严刑拷打要他帮忙出钱,家人被拘留。之后将唐统打走,部署防御,在关外向清军讨兵。与清军联合起来镇压起义军。四月,李自成率军攻打吴三桂,在山海关激战(见山海关之战)。在满汉两军的联合打击下,李自成失败,退守北京。29日,他仓促称帝,大获成功建国,第二天就撤出北京。李自成回京后,有计划地进行战略撤退,经山西平阳、韩城进入Xi安。清顺治元年(1644),清军分兵,冬攻Xi安。次年二月,潼关失陷,李自成从Xi安经襄阳进入武昌。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遭地主袭击,壮烈牺牲。顺治三年(1646),清军从陕南入川,进攻大西军。张于次年七月离开成都,北上与清军作战,十一月卒于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李自成和张牺牲后,其余的农民军继续战斗。大顺农民军分两路,一路由郝和刘体纯率领,活动在洞庭湖以东。另一路由和高率领,其活动范围在洞庭湖以西。孙可望、李定国领导的大西农民军转战川黔,坚持反清斗争。清军集中兵力镇压起义军,战死,高、刘体纯、郝战死,沦陷,李定国战败。到顺治十五年(1658),明末农民军残余彻底失败。
明末农民起义军与明、清两军经过30多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打击了清朝,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末农民战争最典型的战术是运动战,具有很大的优势。起义军闻风而动,形影不离,令明军疲惫不堪。明军虽然在数量上占优,但由于总督与武官的矛盾,军政腐败,军队没有战斗力,在具体战斗中往往只是义军的零头,所以常常被打败。农民起义军运用战略策略得当,渑池突围,完成了战略转移。后来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避开不利条件,变被动为主动。起义军军纪严明,战斗力强,与明军形成鲜明对比。但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也是非常深刻的。像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它没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如陈广起义、绿林起义、赤眉起义、黄巾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入京后,军事领导人思想腐败,政治处置失当,军纪松弛,战斗力下降,被明清两军打败。但农民军的战士不怕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和不屈的革命气节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