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以来地球温度的变化
第二、三期主要利用历史物候记录来推断气候变化,而第三期主要利用中国丰富的地方志,其物候记录更为集中,也更易于利用。虽然古代没有观测气候变化的气象仪器,但有丰富的物候记录。所谓物候,就是人们观察什么时候下雨下雪,什么时候河流说话结冰,什么时候植物开花结果,什么时候候鸟春天来,秋天走,等等。为了满足农耕的需要,中国最迟从西周(约公元前1100 ~ 770年)开始观测物候。夏和《礼记·月令》记载了当时的物候观测结果。这种观察积累了三千年,经验丰富,有据可查。这是一份昂贵的历史气候研究资料。例如,在夏、殷时期,谭国(在今天的山东省)用燕子的北来判断春分的到来。30年代的春分,燕子只飞到了上海,没有飞到上海北部。相比之下,上海的年平均气温与上海北部相差65,438±0.5℃。这一结果与考古时期用竹子分布变化的方法估算温度的结论一致。
周初青铜器上有铭文,后来简牍上的铭文更多。当时广泛使用的竹简和许多文字都以“竹”为首,说明周初天气温暖,黄河流域广泛种植竹子,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周代中期,气候转冷。《竹简编年史》记载,汉水在周曾有一次封冻,发生在公元前903年至公元前897年。然而,1200年后的春秋时期,天气再次转暖。《诗经》中经常提到竹子、李子树等亚热带植物。比如《秦风》说:“到底有什么?有个话梅。”这座山在Xi安的南面,现在已经看不到李树的踪迹了。战国、秦朝、西汉时期,气候一直是温暖的,到了东汉才变冷,但时间不长。到了魏晋南北朝,气候真正降温,四世纪上半叶极寒。渤海湾连续封冻三年,冰面上车马可行。6世纪中叶,北朝的贾思勰写了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姚敏书》,其中非常重视物候学。书中提到,河南山东的石榴树从10月中旬开始就要用香蒲包裹,否则会冻死,但今天这些地方的石榴不用包裹就可以在室外安全生长。
隋唐以后,天气又变暖了。据记载,在公元650年、669年和678年的冬天,首都长安都没有冰雪。八世纪初,皇宫里有李子树和橘子。李树只能耐冷到-14,橘子只能耐-8℃,证明气候温暖。但到了11世纪初的宋朝,北方已经没有李树了,气候比唐朝还冷。在十二世纪,气候继续变冷。公元1111年太湖不仅完全封冻,还允许在冰上行驶,湖上洞庭山的橘子全部冻死。1131年至1260年,杭州春节期间下雪。平均每十年降雪的最晚日期是4月9日,比12世纪和最近十年的春雪晚了近一个月。12世纪的寒冷从北向南延伸到中国的南方和西南地区。1110年和1178年,福州的荔枝全部被冻死。荔枝曾经生长在四川成都。张继《成都曲》云:“锦江西烟青,新屿山头荔枝熟。”但是到了苏轼生活的北宋时期,荔枝已经可以在成都以南的眉山生长了。在12世纪的南宋,根据陆游的诗和范成大的《吴》,梅山连荔枝都不生长。
虽然在十三世纪早期和中期天气有变暖的迹象,但在十四世纪天气又变冷了。1329年和1353年太湖再次结冰。黄河在1351年11月就有冰漂流到山东,现代记录显示,河南和山东的河流直到12月才出现冰。值得注意的是,从全球范围来看,气候变化似乎正由东向西推进。根据前苏联和欧洲科学家的研究,俄罗斯平原的寒冷期大约始于135o年,中欧的德国和奥地利的气候在1429-1465年明显开始恶化。在英国,一些人认为1430年、1550年和1590年的饥荒都是由寒冷的天气引起的。所以朱老师认为“寒冷的趋势可能是从东亚开始,逐渐向西移动到西欧”。